武术健身科学化
武术健身科学化
武术是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瑰宝、过去曾被尊称为“国术”;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一下关于:武术健身科学化。
武术健身科学化一:
目前对武术运动现状及问题:
①由于普及、简化、师资人才缺乏,自己未入门就当教练,误己误人,学者得不到正确指导。入门难,易走弯路。
②来自上面某些形式主义导向,造成体操化,舞蹈化倾向。
③现状练太极拳人非常多,但真正有太极技击功夫的却十分稀少,太极拳的核心功能是技击,失去技击不能称真正太极拳是太极操。
④传统武术之手在民间,流传只在门内,少数人范围技击流失,必须扶持重用。
⑤拳术理论缺乏系统整理、科学研究、通俗解读。
在80年代,受国家体委委派,采访四川的武术家海灯法师,其中谈到“武术能健身也能伤身,健身不等于能长寿。”这句真言一直作为我以后习武的警句。海灯法师虽武艺高超,但晚年被病痛折磨、非常痛苦,社会上人们都不知晓。其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英年早逝、因武殉身为数不少,讲出来触目惊心。
现在很多传记中讲到功夫都添油加酱,而对负面的事实真相多加回避,据了解,发生中风(脑溢血)较多,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好勇、斗狠、酗酒、易怒、紧张过累导致肝阳上亢肾阳亏损所致。虽然现时代不同,但同样在体育界,很多职业运动员为争夺冠军而拼搏,体能过度透支,未到中年就未老先衰。
外表上身上肌肉发达,但内在器官却已磨损,任何事物终究要物极必反,如点油灯,油用完了,火也就熄灭了。拳王阿里、雄霸拳坛,后来得了帕金森症,泰拳很凶狠,但寿命都很短。很短拳家,最后一生残疾和伤痛。
当然专业运动员任务是为国争光而作的牺牲,而业余爱好者显然不同,大多目的是为健身而锻炼的,没必要如专业运动员讲拼搏。几年前美国曾组织一批科学家对已故的500多名运动健将的健康状况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占70%以上的在40~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寿命比普通人要短。这说明一个教训,适度的运动量和符合科学的训练对健康何等重要。
在武术界,也有不少健康长寿、享百岁以上的。如练内家拳的吕紫剑,吴中道,吴图南,白云飞等武术家,他们都很注意练养结合,以柔为贵,运动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比较科学。
武术健身科学化二: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冷兵器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技击杀敌格斗,已没太大使用价值,已被体育竞技,强身健体的功能所取代。现凡来学武的人很少是为格斗而来的,大多数人都是为健身娱乐或有慢性病来寻求运动疗法的。而太极拳因特殊的养生和技击特点,变得更受到青睐。在所有体育项目中是唯一能终身练到老,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
虽然武术、太极拳的健身优越性是无可非议的,但也要实事求是。在练武群体中,健身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不少人并没收到良好效果,甚至发生伤痛,如练少林拳,发生腰突病和太极拳中的膝关节慢性损伤,频率也很高,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主要原因,还是不讲科学,盲目训练,超负荷。3吨车你要上10吨,没因人而异,不根据年龄、体质、而选择相适应的拳种和适当的运动量。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武术运动员是以脊柱为主的运动,脊柱在人体骨结构似房屋的大柱,承重墙,非常重要。脊柱有动摇性,不稳定性。腰部肌肉又较短,力学上杠杆作用小,腰椎及腰部的软组织经常由于姿势不正、过度紧张、发力不当而受损伤。从生理解剖上看,人体上半身的重量通过第4、5节腰椎全压在下面骶骨上,而骶骨上面不是水平面,而是向前45度倾斜,腰部容易向前滑坡的趋势,当姿势不正时,主要表现为凸臀,向前挺腰,最容易造成腰肌紧张,僵硬,气上浮,重心不能下降而失衡,在此情况下如做高难动作,如跳、旋转、或发力,第4、5节腰椎及韧带极易发生损伤,严重者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拳论要领》明确提出的要松腰、垂臀、溜臀,正确的生理位置,下蹲时臀部应向下收,好像臀部从下把小腹托住,腰脊部自然会放松,不会向前挺,这样,骶骨倾斜度减小,减轻了腰骶部压力、重力会沿着下肢传到脚下,使重心稳定,有利于气沉丹田,由脚而腿而腰的劲力传导和运转。还有直腰(上提)和弓腰的说法较为合理;孙禄堂宗师曾说:“守住意轴,一轴到底,上下通达。” 会用腰,应是练拳入门标志。
武术健身科学化三:
再讲膝关节慢性损伤,膝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最为复杂,负重最为多的起支点作用的部位。膝关节主要功能是伸屈动作,它的旋转幅度是极小的,练拳时,腿部处于半蹲位,上半身重量全压在腿上,尤其是太极拳动作缓慢,膝关节负重要比快速动作的拳种要大得多,由于关节面表面覆盖只有2~4毫米厚的软骨,当负重,屈膝60度以上时,软骨之间压力增大,如再加有膝关节扭曲,力线偏移,软骨会发生相互研磨,长期反复,软骨会发生磨损,变形,破裂,骨质增生。从正常生理上说,一般25岁以上膝关节开始退化,至中老年阶段开始缺钙,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下肢弯曲变形,关节腔内滑液减少,甚至干枯,软骨互相干磨,越磨越薄。做个比喻,膝关节软骨似搪瓷盆,用久搪瓷会崩裂露底,而且软骨基本无再生能力,不能修复。如网球世界冠军李娜也是右膝关节损伤,做了四次手术,仍没修复,现在不得不退出网坛。荣誉、金钱都是身外之物,要对自己身体负责。所以中老年要注意不要过低架势打拳,更要防止膝关节扭曲动作,如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会加快膝关节损伤退化,到严重时,只好做人工置换手术,人造关节。还有肥胖人,体重超重的更容易发生膝痛,还有练陈式,用力震脚,尤其在水泥石头地上,向上反作用力,对膝关节冲击,对脑血管也易震动,要知道脑血管从解剖上类似蜘蛛网,细的比头发丝还细,血管硬化者,震脚很容易震破出血,前辈的教训值得警示。(陈式太极拳掌门人眼底出血)。对膝关节,可自我检查,连续下蹲起立5次以上,如发生疼痛,则提示软骨已损伤。
有些武术家片面认为压低架子可练出功夫,这很容易误导人。功夫不仅是靠低架子,缺点是低架转换困难,如步法、身法不正确到位,整体劲内劲练不出的,主要靠放松,内气下沉,才能底盘扎实。
内动发源于脊柱中枢神经和大脑意识,发力点在哪?其根在脚,靠足弓(涌泉)产生地面反弹力,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曾精辟说过:“涌泉无根,腰无主。”只有练到上虚下实,脚上有根,功夫上了腰背,才能真正发劲,内劲。
武术健身科学化四:
练拳时动作务必根据太极拳要领,量力而行,要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保持正确姿势。如脚尖、膝尖、鼻尖要和身体方向一致。臀部尾闾和后脚跟上下相对,弓步时,应后脚推动前脚。自行车、机动车、动力装置都在后轮。前膝不可过度前屈,膝垂浅不超过足趾(腿、膝和足尖),力线不可扭曲畸形,弓步时步幅不宜开得过大,弓步时前膝要有上提之意,重心线落于实足足弓涌泉穴。打拳不反对下蹲,只要适当负重,反而能提高骨组织供血量,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细胞的基质生成。可预防骨质疏松,延缓骨的衰老,对膝关炎治疗有积极作用。关键是适当负重、量力而行。
下蹲架势高低,取决于还是应根据各人体质、年龄,功力来决定,不可千篇一律对待,教员应辩证施教对症训练,其它需要注意的,对高血粘度者,晨练前应饮水,稀释血液,患有糖尿病者,晨练前要吃早餐,不可空腹练拳,以防低血糖头晕等反应。练拳推手过程中,不应抽烟,高血压者发劲注意不要过分。患有冠心,搭过桥,装过支架者,奉劝不宜推手活动。
目前,我国总体健康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糖尿病、三高症,肥胖症,脑中风,恶性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看病难,医疗费高涨,已成为人们反感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倡科学化的健身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对待武术运动,必须结合医学科学,从养生,包括技击多个角度去研究,每日练拳,不是为表演比赛,而意在修正自己运动中的阴阳偏差,这就是修炼。以锻炼中枢神经系统,周天,导引进行的是经络气血运动,心脑血管运动,目标是提高自己健康、功夫、寿命,同步受益。
看过:武术健身科学化”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