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实战能力有哪些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实战能力有哪些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实战能力有哪些

  传统武术是无数前辈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自然环境中感悟总结出来的,先是以致命为主,后期才发展到制人,所以传统武术所练习的功法很残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实战能力。欢迎阅读!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实战能力

  从“太极大师”陈小旺摁住大力士,到“太极大妈”闫芳隔空扔徒弟,再到“咏春高手”杨成章被散打运动员踢断肋骨,“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究竟如何、到底是花架子还是真能打”这个话题在中国的土地上似乎一直都是热议不绝的。参与话题的各方都能够举出一些“实例”,分别证明传统武术是格斗技的宝库或者充满骗子的垃圾场。

  其实,比武打擂的方式并非比较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实战能力的最佳办法。因为不可能有任何比赛能把天下所有的传统武术门派都比一遍,何况还有很多门派及其大师会以各种理由“不屑”迎战。退一步说,就算真的让所有的流派交战完毕了,那么是否每个流派派出的都是其绝顶高手呢(比如那个杨师傅就不能算咏春拳里的顶尖高手)?如果某个散打运动员也练过传统武术,那么究竟是谁赢了?

  在我看来,试图比较传统流派和现代搏击,就是把现代格斗也看作一个武术流派了。其实,自综合格斗训练体系出现之后,现代格斗就不再是为任何武术流派撑门面的运动,而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擂台格斗,并通过不断实践、验证而形成的格斗训练模式和体育比赛项目的总称。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对影响到比赛输赢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让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大量比赛来验证,继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训练方式加以改进,以增加后续比赛的赢面。由于规则、考虑因素和对象不同,训练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实战格斗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十个方面:身体条件、力量、反应、速度、耐力、柔韧性、抗击打能力、破坏力、技巧和经验。这些因素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这个人是否练过武,练的是什么,只要发生格斗(比赛或打架),这些因素都会起作用。所以,想要了解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我们不妨看看现代格斗和传统武术在这些方面都是如何考虑、如何开展训练的。

  在这个系列里,我会对这十个方面逐个分析,大家一起探讨。这一篇,我们先讨论一下传统武术练家子和现代格斗运动员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有什么不一样。

  所谓身体条件主要指一个人的“先天”特征,比如身高、体重、臂展长度、腿长、心肺健康程度等。另外,由于年龄的增长会造成身体条件的变化,对于实战能力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也在格斗训练的考虑范围内。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身高、四肢长度等是不会改变的,主要的变化就是体重和年龄。

  一、体重对格斗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其他条件相同的运动员,体重越大,往往意味着肌肉越多,其力量和抗击打能力也就越强,在比赛场上就更具有优势。因此,大多数格斗比赛都会按照体重划分级别,以平衡运动员的先天差异,将竞技侧重点放在运动员的技战术上,从而使比赛更加激烈,更具观赏性。这就意味着,同一个选手参加较低级别的比赛会具备更大的优势。所以,很多运动员会像健美运动员一样进行赛前减脂,甚至还会进行健美运动员一般不会做的减重(主要是减少身体水分)。尽管身体脱水对健康有害无益;而长期控制体重或赛前减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实战能力(除非选手身体脂肪很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格斗训练都是为了增加实战能力的;既然是比赛,当然成绩最重要。正因为体重因素,那些不以体重划分级别的无差别格斗比赛更加体现实力,也更吸引眼球;无差别比赛的冠军也比分级别比赛的冠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1993年,在UFC赛场上,罗伊斯·格雷西赢得冠军引起巨大轰动,其原因不仅是他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柔术技能,更在于他比其他选手小得多的体重。

  在传统武术中,体型体重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也有类似少林寺“宁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的说法(筋、肉分别指肌肉、脂肪),但是并没有太多的门派把身体条件放在首位,甚至反对肌肉锻炼。有些门派甚至倾向于个头偏小、身体精瘦的弟子,把这叫做“骨相清奇”。可能是这样的弟子更容易掌握飞踢、回旋踢等好看的高难度跳跃动作(可以参考全运会传统武术比赛视频中运动员的体型);也可能由于这些门派的武功属于某些特殊的、飞檐走壁的“发家致富”手段。有些大腹便便的练家子说自己的大肚腩是“真气不断吸入”的结果,格斗运动员只会把这当笑话听。

  传统武术对于营养的看法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武术家笃信“能吃才能打”,把自己吃成个胖子(比如相扑就是以体积和重量增加正面对抗能力);也有些师父将饿饭作为惩罚手段来迫使弟子勤练武功,令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还有辟谷的、茹素的、吃各类中草药的,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在传统武术门派的饮食中我几乎见不到通过科学办法改善身体条件的例证,虽然那些老师傅往往声称他们的饮食方式具有某种神秘特殊的功效。当然,我们也不能说现代格斗运动员的营养摄入就是完全科学的。运动员毕竟不是科学家,他们当中有笃信各类营养补剂的,有使用违禁药物进行训练、比赛或赛前减重的,还有一些服用各类功能可疑的草药的。电视上有时还会出现散打运动员背上有拔火罐留下的淤青,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内很多笃信中药的西医。

  二、年龄对格斗的影响

  同其他运动一样,现代格斗选手的黄金时期正是年青、精力旺盛的时候。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0~35岁。虽然随着年纪变大,运动员的经验会不断丰富,但是他们的身体也会逐渐衰弱。总有一天,上了年纪的运动员再也不能承受高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从赛场上退役。当然,也有少数运动员通过正确的饮食和训练,40多岁还保持着较好的竞技状态,比如我们熟悉的,曾在电影《精武英雄》中饰演大反派的演员周比利,是运动员出身,在44岁高龄还能参加专业比赛。但这已经不是他们的巅峰时期了。

  在传统武术里,年龄的问题就显得有些奇葩。比起现代格斗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传统武术的年龄跨度极大。首先,几乎所有的传统武术都讲究“童子功”,似乎练武的年龄越早越好;认为幼时练武(包括不泄“元阳”)会有某种特殊的功效,甚至声称如不是从幼小时练武就不会有效果。事实上,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从小学习格斗术会比青年阶段开始学习有更好的效果,很多UFC的格斗冠军都是进入青年阶段才开始训练。相反,由于幼童的身体没有发育完全,根本无法开展很多力量训练和对抗训练,大部分传统武术门派就只好把幼童较为容易开展的柔韧性训练作为“童子功”的主要内容。且不说过度的柔韧训练会给身体带来各式各样的危害(此话题会在后面专门讨论),即使把关节活动范围练得很大也不能提高实战能力。有很多从小开始练习童子功的武师,其实战能力并不比别人更加突出。

  说完了幼年说老年。不知是为了维护门派的威望,还是为了鼓励过了中年的武师继续努力,中国的传统练家子总愿意相信:武者就像中医师,越老越厉害。武侠小说中那种年过百岁、白发苍苍的老人练成大BOSS的神话传说,也经常被各门派弟子代代传颂。“拳怕少壮”这么一句古话本来是说年轻比年老更身强力壮,但往往被理解为从小练拳比半路出家好,而且老了会更牛,似乎传统武术的修炼能够让人永不衰老。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太极拳等一些传统武术作为健身运动,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指望通过这些练成张三丰、扫地僧,恐怕只能是个“呵呵”了吧。

  武术的竞技来源

  二战后,全球用"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新中国为顺应国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形式。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教育方针而来。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武术的主要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武术练习肩臂的方法

86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