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写成都的文章

写成都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写成都的文章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拥有悠久的城市建设史,她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我国西南地区中心都市自古以来渐次展开的城市形态变迁历程。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成都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成都的文章:写在这里,成都

  坐在车上,和同事开着玩笑聊着天,也习惯性的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一切。有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陌生,是因为今天车子经过的地儿是我以前很少,甚至都没有来过的。路边的房屋建筑、企业单位还有店面商铺让我有种不知方向的迷茫,弄不清这是哪条路哪条街。才发现虽然来成都五年有余了,然而若大的一个城市,我所到过的地方还是那么的少。

  熟悉,因为这是在成都,一个我生活了五年多的城市。平原的地质,走在路上永远都只能看到离视线很近地方的事物;雾蒙蒙的天空显得格外的矮;路边的房屋建筑还有那些大榕树是这座城市固有的风格;路上大多行人都是悠闲的走着;接连出现在视线中的还有那众多的茶馆、火锅,串串,烧烤店……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好生熟悉。

  装着这种复杂的感觉,我不禁想到了五年前刚来成都时的情景。还在长途汽车上时就在猜测着这会是个什么样的城市。那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当司机给我们说车子已经进成都了,我就迫不及待的看着车窗外,心想这么大的城市夜景一定不错的,于是我尽力的睁大眼睛往外看,然而除了透过车子行驶的路边街灯隐约出现的房屋,以及从房屋里露出的少许灯光,其它的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这就是成都吗?我问着自己。车子到站,已经十二点过了,一下车就感觉一股格外的凉意,哦,这里九月初的夜晚还是比较凉爽的。出了站,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已经很晚了,也不可能往学校赶了。坐了一天的车,我跟哥哥都很累了,就随便找了个旅馆住下了,一切都等明天天亮了再说吧!

  记不起是早上几点了,伴随着哥哥叫我起床的声音我睁开了朦胧的眼睛,戴上眼镜,透过房间的窗子,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成都的早晨。是我还没有洗漱,不够清醒吗?平直的视线总是被眼前的建筑物给挡住,看不到远处。于是只有抬头往上看,可是看到上面的天仍然不能满足我这近视眼的视力,因为头顶上面灰蒙蒙的犹如倒立锅底,盖着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可是这个锅底就是天空吗?为什么它看上去是如此的矮,而且边缘是那么的近,近得让人感觉再往前走一段就能摸到它的边了。这跟我脑子里原有的天空可大不相同啊!

  简单的洗漱完就和哥退了房间,到后面过了很久哥才想起,那天忘了退住房的押金,呵呵,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冤啊!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去学校,于是问了很多路人,真是热心的成都人,他们都热情的给我们指路,终于几经周转,坐了三轮车,然后转了一趟公交车,最后上了一路可以直接到学校门口的公交车。于是我有了第一次坐三轮车和这种定点停车上下客人的大型公交车的经历。

  在公交车上,我的视线一直都在关注着外面。带着好奇和陌生的感觉,还有时不时产生的新奇和偶有的失落。原来,这里任何的一条路都是又平又宽的,除了上立交桥,其余的路一点坡度都没有,车子行驶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吃力,坐在车上也格外的舒服。突然想到在这里即使徒步走路,比起在家乡,那肯定是要轻松多了。看到一路上的房屋建筑,虽然也不乏些许高楼大厦,繁华地段,可是给我的第一感觉还是有点失落,这个城市并不是想象中的大城市那样高楼林立,亮丽光鲜,而更多的是多年前的建筑,不只是外表颜色的暗淡陈旧,而且还大都是中矮层建筑。对比一下,看上去还没有家乡的小县城新式光亮,呵呵,不过那是因为我们那个小县城是移民搬迁后新建的,所有的建筑年龄都还不超过3岁。

  ……

  就这样,带着舟车劳顿的身体和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我到了学校,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开始了我在成都的生活。

  一开始真的有些不习惯,特别是那笼罩着灰纱的低矮天空,即使有太阳,那也是透过厚厚的灰纱照出的昏黄的光,让人觉得特别的沉闷,一年中没有几天是天高气爽的,尤其是在冬天,要是哪天出现了灿烂阳光,蔚蓝天空,那可是让所有人比过节还高兴,会抓住一切机会找个最空旷的地方尽情的享受难得的阳光。

  然而,渐渐的我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季节不明显的气候还是眼前不清晰的视野;无论是低矮的天空还是低矮的建筑;无论是难得的阳光还是常见的夜雨……

  并且我开始发现这里的美:

  发现尽管会经常性的因为灰蒙蒙的天空而感觉压抑,但是当有阳光时的那种欣喜和高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会;

  发现这里虽然少了大山的巍然与雄壮,顶不出来高高的天空,但是多了平坦与笔直的道路,让人觉得大地的广阔;

  发现这里的人虽少了山地的威猛与耿直,却多了平原的开阔与温情!

  于是,走进火锅店让我觉得劲道与巴适,但吃着路边摊的烧烤和串串,那味道也让我觉得无比的满足;到了锦里和武侯祠,我知道这城市的古老与源久,然而到了春熙路,我又发现了她的现代与前沿…….我喜欢上这里了,成都!

  时间似流水,一晃五年过去了,今天同样的坐在车上,穿梭在这城市中,感受着这里的一切,回味着以前的感想,发现变化的不只是城市,还有我的想法。

  人们都说这里是天府之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确。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能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只是不知若干年后的某天再次坐在车上,体会这城市时,我的感想又会是怎样的?

  写成都的文章:忆成都

  七年前,那时的我才念完小学三年级,那年我十三岁。在学校里,我也是同班级里年龄最大的。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成绩还是令我挺意外的。虽然我不是第一名,当对于我自己猜测的结果还是有一些悬殊。

  去成都,最该感谢的还是我姐。我们都是农民,从出生开始,我就在这里生长,大山是我生活最伟岸的形象。它一直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我与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无所知。城市,在我的想象中,永远是那么单纯和轻松。在我困窘的脑海里,城市是依靠,更是一种依赖。

  在我的印象中,我哭的很多。在学校里,在出门的某一条路上,遭受过无数次的嘲笑与眼光的一样。

  成都,我感觉它是离我最近的城市。我这一生去过的唯一的一座城,我想,这也便是让我感觉亲近的原因。

  车辆如流的街道,人影拥挤。每一张缀满青春容颜的脸上,都是激情,都彰显着每一个生命的活力。他们都已依赖这里,舍不得离去,这里,是一片属于他们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和善、热情。

  经过草坪,抚摸过垂下的杨柳,躲在一丛树荫。总爱在草坪上恣意地狂奔、打滚,心里又略带一点对城管先生的怯意。葡萄花一片热情,高攀在支架上。它们悠扬的姿态,吐露着一段青春萌动的心事;好像。走过摩天轮,只是拍几张照片,到现在,却都成了记忆的证据与怀念的意义。

  公园里,游鱼在池水里游弋得那么深情。它们自由,它们已淡忘了束缚的牢笼。它们的心灵已不只是一洼池水泛晃的波纹那么简单,就像诗句,就像一篇散文,就像一篇永远用文字写不完的小说。

  木板铺的唯一通往自然的路,有时裂缝,卡住了我踉跄的拄拐,一个趔趄,还好我姐牵着我的那只手将我握得足够紧。

  有时笛声飘扬,在浑浊的河岸边。蝉声叫着缠绵,炽热了一个季节的气温,每一滴汗水都沁透了衣服,微风只是偶尔轻轻摇曳了河两岸的风景。坚硬的小路记载着过往,恋人湿热的亲吻、浪漫的情怀、甜蜜的温馨,生命不再是施舍,是拥有,是惦记着彼此的幸福。话语浓浓,胶漆如墨。

  描绘一种浓烈且唯美的情怀,花再多的笔墨也是慷慨的祝福。一种隽永,却仿佛都是生命的眷顾。

  一栋高楼,收藏在多少颗倦怠的灵魂,包容着多少个家的温馨。小孩子的天真,用绘笔描画着,贴满墙壁的智慧,领受过多少掌声的拥护。窗户里,飘进一阵阵来自楼外小摊上诱人的香味。

  无数的浮华精雕,挑逗的夜色,现在剩给我的,仅有些回忆的依存。在那里,我待完了我的一个暑假。渐渐习惯了城市的风土人情,回到家后,怀念的感觉十分得沉溺。

  现在我知道,成都,不是一个属于我的地方,它却会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存活。

  下雨的季节迟迟不走,云雾封锁着山头,高岸远瞩,我一个人下地,扛着锄头,播种蚕豆。雨不休,从头发湿到鞋帮,贫穷将我全身紧裹。挨过一个又一个深秋,还会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瑟瑟发抖,还会奢求有一个人陪我。

  记忆是留给现在的遗产,时间不管如何变幻,我依然不变的那一份姿态。不哭,家里生长的老杏树,一年一年的冲动,重叠着花开的季节,你给我依偎,让我领味到生命的感觉。

  写成都的文章:温和的成都

  凡是对成都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成都是个“温和”的城市。那是因为这个城市无时无刻不透着一种闲适和温和,城市人的生活不紧不慢,松弛而有乐趣,以至于当年《华西都市报》有人撰文说,凡步履匆匆走在成都大街上的人,肯定是外地人。

  成都人爱耍,耍开心了,用四川方言说,那叫“巴适”和“安逸”。

  涮火锅、在茶楼打麻将、老茶馆看川戏、府南河边玩“干瞪眼”纸牌游戏、周末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去城郊的“农家乐”吃“点杀”,那是常规的耍,家家户户都经常这样耍。有岁数大的老人在公园、巷角下棋,有钱人晚上在领事馆路、棕北小区一带的酒吧、咖啡馆喝着洋酒咖啡泡妞,年轻人疯狂地蹦迪可能还吃点摇头丸。这样的生活搅和在一起,在外地人和本地人眼里,怎么说都是温和的。

  我有幸去过成都很多次,第一次飞机降落双流机场,我还错以为那里就是成都,那只是成都外围的一个县。当我真真切切走进成都时,它不经意中的温和就开始包围了我。

  这是一个有着600万人口的都市,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顶着鱼鳞瓦片、木板墙壁的老民居。常年在外跑动的我,看惯了一个模子出来的盒子一般的高楼,我更想看到一个城市历史的痕迹。听惯了电视里标准的普通话,到了成都,你还想听么?“好烦”、“飞飞儿”、“日不拢耸”“惊风火扯”、“耙耳朵”、“雄起”……类似这样的成都方言,一方面让我好奇,一方面感觉这语言如唱歌一般有抑扬顿挫的美。

  城郊“农家乐”里的“点杀”有种鲜活在飞扬。所谓“农家乐”其实就是一个个竹林围起的路边小院,院里有石桌供你打麻将,青花瓷碗茶给你供好,几个笼子里装着兔子、公鸡(川人称为鸡公),客官点好哪只兔子或公鸡,然后你就打牌候着,牌打好了,几样烧法的兔子和公鸡也就热腾腾地端上了桌子,这时候,当然少不了举世闻名的川酒。

  98年我在成都住了一个月,在红星路惜字宫南街租了一套房子,这房子的外围就是一片老屋子,木质墙壁都浸润着岁月的年轮,临街的基本成了店铺和麻将馆。小小的麻将馆生意都还不错,都是街坊在酣战。午饭后人就多了起来,常常是人满为患。老板收每人2元茶钱,一杯茉莉花陈茶,开水是冲了又冲。喝惯了安徽绿茶的我起初喝不惯这样的茶叶末子,几次喝下来却觉得有了特别的味道,而且特别解渴。还有开着“广本”的街坊,把车就停在狭窄的巷子旁,让老婆回家做饭,自己径直走到麻将桌上。看到这些街坊们大部分时间都耗在麻将桌上,而且输赢都不算小,我就纳闷,他们都不上班么?不上班还能赌得这么大,真是奇怪了。那是我奇怪,成都人早已是见怪不怪。不仅打牌的人多,观战的也多,一个戴着眼镜,瘦骨嶙峋的街坊是骑三轮载客的,每天下午,他宁愿很早就结束生意,跑来观战,或是和其他街坊“摆龙门阵”。生意无所谓,有的吃就够了,关键是人的心情要好,这应该代表很多成都人的想法。我记得那时成都的消费也特别低,猪小排就3。5元一斤。那时我就想,如果到了晚年,来成都生活肯定很不错。其实啊,成都是个公认的宜居城市。节奏缓慢,生活特别悠闲,没有别的城市那种为生活发愁和焦虑的压力,那种所谓“亚健康”的现代生活症态,在这样的城市里应该很少出现。

  那年记得是全国大型的糖酒会,我陪一个客户在宾馆房间聊天,一会儿进来一个标标致致的女孩子,脸色雪白干净,颊边泛着点微红。成都女孩的面色大多如此,和这里湿润的盆地气候有关。客户把我支了出去,我明白是什么意思。完事后,我看那女孩子骑着一辆电动车驰去,这么漂亮而且穿着得体的一个女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做小姐的。后来客户告诉我,当地的女孩子在这方面观念比较开放,而且比全国其他地区开放的早,所以,成都这样的城市,色情文化相对比较繁荣。

  人们整天忙来忙去,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有的人临死的那一刻还奇怪自己到底为了什么那样拼死消耗自己的生命。对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为社会多做点贡献是没错的。关键是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人活着,活出快乐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不能说成都人是人人为己的,那不现实,但他们应该是最会生活的人,他们温和,所以他们快乐。如果你还是不明白,尽可以来成都,这里能让你找到答案。

  尽管是这么“温和”的成都,在这次汶川大地震来临时,这里成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大本营。在巨大的灾害面前,一个生性“温和”的成都,裂变出截然相反的城市性格。他们积极勇敢地投入到抢险救灾之中,生活的节奏骤然改变。他们大义奉献自己的财物和鲜血,献血的队伍排上几百米,免费支援重灾区的出租车队一下子堵塞了几公里长……有人说,无论如何,经历这次悲痛,成都的城市性格必定会悄然变化。或许,它会更加的团结,更加的友善,更加的坚强不屈与从容。

  
看过“写成都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关于描写成都的散文

2.成都旅游感想文章

3.介绍去成都旅游的作文

4.介绍成都的作文精选

5.成都游记作文范文600字

10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