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二(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

  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

  具体步骤:

  一、分析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

  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

  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

  三、总结课文。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 ,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二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2.高中语文人教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3.人教版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2)

4.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之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之二(2)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 具体步骤: 一、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1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