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时间: 燕纯0 分享

  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一

  基本信息 名称 《土地的誓言》第1课时 科目 语文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 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 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知识链接

  (读读记记) 1.关于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秽(huì)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对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了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探究 1.播放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故乡。

  2.请学生诵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

  播放录像:九一八事变资料介绍,(课前3分钟)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来聆听一下作者的心声。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

  三、课堂学习?研讨

  活动一:听一听,感受故乡美。

  边听边思考:

  1.概括两段内容.

  2. 东北给你怎样的印象?(提示:划出各段中有关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东北的物产丰富,

  明确:

  1.(1)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2)故乡的美好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出誓言,为故乡母亲战斗牺牲。

  2.东北物产丰富、美丽、丰饶(板书)。

  小结: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东北的景物美、文化美。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笔下则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

  活动二:读一读,感悟故乡美。(小组合作学习)

  精读课文“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描写这些景物和物产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3.有人认为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要求:以四人或两人为一小组,每人说一个内容,先读段落,再交流讨论两个问题,然后班上集体评价,教师点拨。(注:学生在交流时,教师巡回指导。)

  明确:

  1.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描绘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1)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2)调动了视觉。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红布似的高粱”中“碧绿”、“红”。

  (3)运用了嗅觉。如:“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中“松香气味”。

  (4)运用了听觉。“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中“听见脆响”。从各种角度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5)运用短语,如:“参天碧绿、标直漂亮”。形容东北地区的事物,表现东北的广阔。

  3.运用一系列的物象和形容词,一览无余地给我们展现了整个关东原野的美丽景象,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热爱之情。让人仿佛看到东北的人们赶着马车、拉着粮食在大道上跑着的情景。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三

  基本信息 名称 《土地的誓言》第1课时 科目 语文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 九一八”事变 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 学生的内心情 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 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 日,日本帝国 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 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知识链接

  (读读记记) 1.关于作者。

  端木蕻良(19 12—199 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 一八”事变已 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 从东北流亡到 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秽(huì)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对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了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探究 1.播放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故乡。

  2.请学生诵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案设计

2.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范文3篇

3.初中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4.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及原文

5.初一下册语文课 土地的誓言

6.初一下册语文课文 土地的誓言

7.《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及原文.doc》

8.初一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教材视频

9.初一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教材视频

41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