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关于母亲的随笔:怀念母亲(2)

时间: 咏良1172 分享
我难以想象年轻的母亲初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刘家,连找个说体己话的人都没有,是如何度过那些漫漫长夜的,想必都是和着泪水相伴到天明吧。

  后来陆续有了我们兄妹仨个,虽然有娃陪伴,但是负担更重了。

  从小到大我就是母亲的跟屁虫。打小就记得母亲是如何伺候刘家老小。

  冬天父亲回来休年假,每天早上母亲都要蒸三份鸡蛋,一份给奶奶,一份给大伯,一份给父亲,且送到床上给他们。

  两个残疾毫无疑问应该照顾,父亲年轻时患有坐骨神经痛,在江西咬牙工作那是无奈,回家理应享受。

  只是一家老小都要母亲照顾,不累吗?

  还记得奶奶中风的那几年,她神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会夸母亲比姑姑们孝顺,糊涂时则把母亲骂得想自杀。可母亲依然不回嘴,不回避,不放弃,抹掉眼泪,一如既往伺候奶奶。

  母亲的隐忍可见一斑。

  86年,母亲决定建房,虽然当时家里一没资金,二没人力支持。但是她在所有人不看好不支持的情况下愣是把三间新瓦房建好了!

  其中的艰辛只有我知道,彼时已经读高一的我亲眼目睹母亲为凑钱、为解决邻里界址纠纷急得束手无策,焦头烂额。她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考虑到家里两个儿子,仅凭六间旧房子,实在不能保证大儿子能顺利成家。

  事实证明,母亲是个相当有预见,有智慧的人。哥哥第二年就结婚了。

  小时候特不理解母亲,家里偶尔烧个红烧肉,包顿饺子,我们几个早就饿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独吞。她倒好,门口来个乞丐,立马放下碗筷,赶紧盛饭还要夹肉,或者是馄饨,哪怕自己吃不成,也绝不让到门口的乞丐空碗走。

  长大之后,我慢慢理解,那是善良,与生俱来。

  母亲离开我们接近八年,这八年老人家最疼爱的孙子已经结婚,外孙女本科毕业又在读研,父亲身体还好,家里一切安好!

  只是不知道母亲在那边是否一切安好?

  生前母亲常说,父亲脾气不好,我们一定要包容他,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外面吃苦受累,不容易。他不善言辞,易怒,我们身为儿女应该体谅。

  嗯,人到中年的我们再不懂事,也知道父亲老了需要我们偶尔陪伴左右,需要我们迁就他的固执己见,需要我们甚至像哄小孩一样低头弯腰。虽然有点困难,我们会努力的。

  我们心里明白,没有父亲在外认真工作,勤俭节约,我们小时候不可能衣食无忧;没有父亲的默默奉献,甘于寂寞,我们就没有完整的家;不是他提前退休帮我们带小孔,我们当真会束手无策。

  我和哥哥常忆起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对家人的维护,对亲戚的热诚。母亲的善良体现在平时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里。坦率地讲,我们几个加起来都不及母亲的处世为人。

  还记得四姨的儿子建军在我家读书的四年,我们和他处得就像亲手足一样,彼此没有芥蒂,没有排挤,没有嫉妒。表弟甚至对四姨说,姨妈家的红烧肉太香了,每次肉汤泡饭我们全干得光光的。

  六年级的表弟猴精得天下无敌:周一到周五他在我家与我们抢肉吃,抢汤泡饭;一到周六周日就拔脚溜回去帮姨干活,知道心疼他妈,还说我家干活的人多呢。怪不得常听奶奶说母亲没有四姨精明。

  其实就这个话题,母亲告诉过我,外公外婆共育有七个子女,除大舅在徐州发展,二姨三姨小姨小舅都在扬州生活,江北就母亲和四姨两姐妹,母亲是大姐,四姨腿从小就有点残疾,照顾自家妹子这是分内之事。因为义不容辞,所以母亲无怨无悔。

  这也是母亲深得她的手足们敬爱的主要原因。他们言必称我大姐,字里行间都透出对母亲的心疼。

  我印象最深的是,读小学时,大舅从部队一到我家,立马放下行李,就帮忙担水满缸,忙碌不息。火爆脾性的大舅对他大姐体现了他铁汉柔情的一面,因为手足情深。幼小的我那时特别希望大舅永远留在我家,那样母亲就不会太辛苦,有人依靠,有人保护。

  永远忘不了母亲躺在灵柩里的九天,兄弟姐妹们都来了,四个姨,二个舅舅,还有姨夫。尤其是古稀之年的大舅,不顾才手术过的虚弱身体,在表哥的陪同下坚持从徐州赶来为母亲吊唁。大家不离不弃陪伴了母亲九天,只是这样的陪伴每天都是在泪水和悲痛中度过的。

  我们都说如果是母亲大寿,大家像这样聚一起为母亲庆祝,那该有多好!

  只可惜,只可惜没有如果!

  作者:宣堡/刘云

  公众号: 黄桥文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