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 晓芬0 分享

学习语文是一种终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

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韬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四、品读课文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 。原因是 。”的句式来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题鲜明。作者通过本文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淡泊和宁静,不能急功近利。这对我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本文好在音韵和谐。文章只有6句话,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均为对偶句。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均为四字句。当我们放声吟诵时,就能感受到文句的节奏之美,音调的抑扬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本文好在结尾写得形象生动。“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所作为的人比喻为枯枝败叶,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人的结局,说他们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

五、背读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

2、学生上台有感情地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作者:杨顺琴 邮编:441002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第12中学

附:

1、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2、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 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 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 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4)

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 、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 学习难点

品读文中优 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2、 写作背景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抒情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他把济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

3、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 ,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拟1——2课时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能流利的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一)、师板书课题,激趣导入。

二)、生读标,师解标。

三)、布置生用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题:

1、字音

济南( ) 伦敦( ) 镶( ) 水藻( )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2、 整体感知

1)、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引导提示:从第一段文字有几句及标点入手,找出概括句,就能明确所提问题。)

2)、作者对济南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四)、小组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五)、师点评归纳,小结。

六)、齐读课文,积累美词佳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了解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学习过程:

一)、师板书课题,示标,解标。

二)、请生读课文,细细揣摩,品味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题:分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拟人、比喻的妙处。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三)、交流探究成果,师点评归纳。

四)、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可做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用)

中学教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儿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儿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儿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儿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儿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儿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儿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儿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儿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儿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儿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6、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四、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两个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儿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儿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儿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们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200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