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0 分享

好的教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写经典语文教案模板有什么要注意的呢?这里给大家带来经典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

1、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

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感情朗读。

2、背诵《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3

《枫树上的喜鹊》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2、照样子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

3、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童话故事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中都有些什么?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认识枫树。

(1)找出描写枫树的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描写枫树的句子,这里把枫树比喻成什么?

生: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

(3)师:枫树和太阳伞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能遮荫,枫树遮蔽了村里的渡口。

2、认识喜鹊。

(1)认识喜鹊阿姨,我像童话书里一样称呼她为喜鹊阿姨。这里体现了我的什么特点?

(2)我也像童话书里一样称呼六只小喜鹊为喜鹊弟弟。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

3、在介绍枫树和喜鹊的时候,我用了两个“我喜欢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枫树、对喜鹊怎样的感情呢?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现在请孩子们仔细地读一读4-12自然段。

(1)找出写喜鹊语言的句子。

(2)喜鹊在忙些什么呢?

2、汇报交流展示喜鹊在忙些什么。

(1)喜鹊在忙些什么呢?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喜鹊阿姨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2)仿写拓展。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3)体会这里的“?”的作用。

说明喜鹊忙的事情远不止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还没有列举出来。那同学们来帮他列举一些吧。

(4)学生汇报。如:一会儿教他们捉虫子,一会儿教他们飞翔?

3、交流喜鹊语言的句子。

(1)找出句子。

A、“鹊!鹊!鹊!”喜鹊阿姨教到。

B、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C、问喜鹊弟弟:“鹊!鹊鹊鹊?”

D、喜鹊弟弟一起快乐地回答:“鹊!鹊鹊!鹊鹊鹊!”

(2)体会每一句的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3)体会句中的“?”“!”“??”的作用。

4、身临其境,分角色模仿喜鹊的叫声,上台展示。“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鹊!”

四、拓展延伸

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喜鹊还会说什么……

(1)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创作童话。

A、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B、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____________”

(2)课堂交流,师给予评价

2、口语交际情景中延伸省略号的作用与用法。

(1)举例造句。

(2)指导朗诵。

五、主题升华

这是一群跟我们一样有着童真童趣的小喜鹊,热爱自然,享受生活。他们的世界同样也充满了童话的纯真,你们喜欢么?好,相信我们的孩子更是活泼有趣的“小喜鹊”,我们也能创作出美丽的童话。

六、作业

1、找像这样有趣的童话书读一读。

2、再读课文,体会“?”、“!”、“……”的用法。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赏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

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

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思考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部分(3-5):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部分(6-7):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部分(8-10):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部分(1-2)。

A、老师范读。

B、交流汇报这一节中优美的词句,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C、反复吟诵,细细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1)润湿的东风走过原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①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润湿)

②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①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

②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

③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④“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D、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3-5)。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在做功课”?

②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部分(6、7)。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①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

③“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④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的?

⑤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部分(8-10)。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①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

②“那儿”是指哪儿?

③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④在作者看来,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拉哪个度、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5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教材安排了有关童年的古今诗词,也有名人名家对儿时情怀的追忆,讲述的都是亲身所为,亲眼所见,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安排都是针对童年话题的说说写写。《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会写7个生字。

2.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

3.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

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

1.板书童年。齐读。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你说童年是什么?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童年还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出示两首诗,自读。

二、学习《牧童》

1.只显示一首《牧童》看屏幕自读。问会读了吗?这首《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我们也把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问为什么要看着书读?因为书中有许多辅助的知识。谈一谈。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指读。正音。讨论“铺”与“横”的读音。教师出示字典中的意思,让孩子们选择正确读音。再指读。“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4.诗歌,朗朗上口,古人读文作诗难免摇头晃脑,正是因为古诗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你能让节奏感强烈点吗?

5.指读,停顿时间的长短由自己决定,看谁读得最象诗。

6.读了很多遍了,你读懂了哪一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聚焦作者吕岩。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再读诗歌,说说,让神仙羡煞的究竟是什么?

8.指说。体会情感,随机点拨,比较“六七里”写出了草野的辽阔,“三四声”写出了吹笛的随意,笛声的稀少,但足以表现牧童随意随性的情景,数字前后不得调换。“弄”字感受随意自在。“不脱蓑衣卧月明”由“不脱”体会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读好句子。

9.齐读诗歌。这是一位怎样的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带着这样的感情一次次齐读。我们喜欢这样的童年,齐背。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出示诗。读读作者的名字,杨万里。还记得他写的其他古诗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杨万里写的《宿新市徐公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描写孩子的诗。

2.这一路,途中一船上的两小儿深深吸引了杨万里。自学古诗,自说意思,思考是什么吸引了诗人。

3.指读一二句。读准“篙”与“棹”,说说图上哪个是篙,哪个是棹,可以用几种方法来判断?做做“收”和“停”的动作。指读。

4.一船两小儿,普通渔民家,一撑篙,一划棹,本来也没有什么令人生疑的地方啊。你倒说说什么地方引起了作者的好奇心?多么奇怪的收篙停棹。

5.河水轻泛波,两岸苇草茂。清风拂面来,小儿童心俏。小伙伴撑着篙,划着棹,撑着撑着,划着划着,你仿佛听到其中一个说?另一个说?

6.为什么这样?读三四句,读懂了吗?说说。

7.怪生的意思?怎么读,最能读出杨万里恍然大悟,被孩子们的天真顽皮逗乐了的样子呢?指读。(老师仿佛看到杨万里,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老师似乎看到杨万里眯着眼睛,颔首微笑。老师觉得,你也很想成为这样的小孩子……)

8.你就是杨万里,你坐船过安仁,你看到了一船两小儿,你来读整首诗,你也来读。指读。如果说《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抓住疾走追蝶,写出童年的烂漫,那你说,《舟过安仁》抓住了什么情景?(无雨张伞,张伞使风)我说,杨万里,这么爱写儿童的事,肯定是羡慕儿童。你说羡慕的是什么?(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

9.背诵。

四、背诵积累

背给同桌听,背完跟同桌说说你更喜欢成为哪个孩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清平乐村居》,选择喜欢的古诗词写一段话。

一、复习引入,比较诗词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古诗,齐背。刚才背诵的两首古诗每一句都是几个字?所以也称七言诗。出示《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这首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题目有两个,像这样的古诗形式叫“词”,读准“乐”,前者是词牌名,最早的词是用来像歌一样吟唱的,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乐曲呢,所以念ue,齐读,后者是该词的内容,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后面的小题目。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3.联系旧知。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词吗?其中一首词牌名就叫《忆江南》或者叫《江南忆》,作者白居易。齐背。另一首是张志和的《渔歌子》,齐背。我们今天的这首词,跟我们学过的这两首还有一个不同之处,观察?(两段。)许多词都像这样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空开,上下段分别被称为上阙和下阙。

二、品词体会,感情朗读

1.自读准音,指读上下阙。

2.再自读,汇报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3.集体交流:翁媪、吴音、亡赖。翁媪,文中指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妻,那能不能换成夫妻?亡赖,通假无赖。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4.指说末句意思。说说“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陶醉?沉醉?酒醉?低矮的茅草房中的这一对翁媪为什么而醉?为谁而醉?(为夫妻情深,相敬如宾,其乐融融而醉)。读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羡慕之情。

5.还为什么而“醉?(为儿孙满堂,家庭和美)随机教学下阙,扣词“卧剥”,体会小儿的淘气。淘气而让人欢喜。指读。

6.是的,多么令人羡慕的农家生活,作者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词人,与苏轼被世人和成为“苏辛”,而他的诗以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豪放爱国著称,没想到被这贫寒的农家生活深深打动,豪放热情的诗人辛弃疾也醉了,你说最是打动他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提升朗读。齐读。

三、指导释义,仿说句式

1.多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指说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2.“大儿锄豆溪东”,这句话写了“谁在,干什么,在哪儿”跟我们平时表达的顺序有所不同,你能这样来说说“中儿”“小儿”和“翁媪”吗?

3.小结:茅舍、小溪、青草,多清新优美的田园美景,翁媪醉酒舍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编笼溪中.小儿剥蓬溪头,寥寥几笔描画一派田园生活景象,给人和平安宁、自然朴素之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是词人“醉”的原因吧!

4.积累自背,感情齐背本词。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童年是牧童无忧的笛声,童年是无雨张伞使风,童年是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再深情读这三首古诗词。

2.你最喜欢哪一首?是的,你最喜欢的哪一首里肯定有什么东西让你很动情,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或许有你童年的身影,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里肯定有你难忘的场景,拿起笔,把你喜欢的那一首变成一片风景,一件小事,加上你的感想,变成一段小吧。

3.交流点评。

4.上网搜索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并搜一搜词牌名清平乐,看看还有哪些同类作品。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6

学习过程:

一、复习

做游戏读生字:该、阶、石、刻、名、字、台。

二、新授:

1、描一描,写一写。

(该刻留画)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点什么?

2、学生描写,教师巡视。

3、拼一拼,抄一抄。

这一部分有五组音节,注意整体认读音节的拼读,在抄写时注意各音节在拼音格中所占的位置。

4、照样子说句子。

高兴快乐温暖

美丽珍贵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同意词练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出意思相近的词。

5、填一填。

____________的桃花

____________的桑叶

____________的小草

____________的纪念

____________的柳枝

____________的作业

做这部分的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填写。

6、比一比。

刻该作昨摘滴

让学生说说这六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道题由于平时上课有过这样的练习,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

教师讲评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公园吗?你们都见过哪些小动物或植物?请同学说说。

二、看图请同学说说图上都画有什么?

1、分组讨论,说说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公园里的动植物?

2、分组讨论,根据图上的画面,请同学说说我们应该在木板上写句什么话?

3、教师点评。

4、放录音听故事《大皮鞋的故事》。

作业设计:

把故事《大皮鞋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鸟》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背诵学过或会背的古诗。

二、出示投影仪看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大意。

1、听古诗《鸟》的录音。

2、看书让学生自己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小组讨论。

正音:群、性命、一般、劝、莫、巢中。

3、做游戏:用字拼古诗,看哪一个小组拼的快。

4、全班读古诗,注意有感情朗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

5、请同学背诵古诗。

6、出示投影片:他(搬)来一块石头。让学生猜猜这个字读什么?小组讨论。

7、教师讲评。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鸟》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知识与技能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4.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1.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

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板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

景美:小桥、流水、柳树、野花、茶山

事欢:捉鱼虾螃蟹、扔野花、摘茶叶、赏野花

生活安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交流: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中都有个“木”字那?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学生边拍手边说。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旁?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扩展活动

1、识字比赛。

(1)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平时从生活中积累的汉字,收集在一张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2)小组间交流。

(3)老师抽查、奖励。

2、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1)小朋友会认这么多的字,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四)、情境表演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一位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五、作业布置:回家积累自己还不认识的字。

六、板书设计:把学生说的字写在黑板上。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读图、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雾”“淘气”“岸”“躲”“消失”等词的意思。

2.借助课题,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体会雾的活泼与淘气。

3.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清事情,进一步感受雾神奇可爱的淘气形象。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能利用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有序表达雾的行踪;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细读语段,照样子说话,进一步感受雾的淘气和神奇。

【设计理念】

童话之美,在于语言和形象,由文本传出,驻足心间。本课教学基于童话故事的文体特点,以“淘气”为线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展开学习过程,与小雾孩共同历经的心里路程,品语词之美,悟形象之趣。

【预设过程】

(一)、板块一:识“淘气”,感知“雾”的样子

1.看图识雾:

(1)写“雾”。

(2)看图激趣:这是山里的云雾,这是城市里的大雾。在我们眼里雾是白白的,浓浓的,但是有一位作家他说雾是什么呢?

2.初知形象。

引出故事: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

指名读,这位作家说雾是什么?

理解“淘气”:怎样的孩子是淘气的孩子?

3.揭题。

(二)、板块二:知“淘气”,练说“雾”的行踪

这个淘气的雾孩子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看看读书要求。

1.自由读文,提出要求:

2.读一读: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想一想:雾在哪里?用“——”画出句子。

4.反馈导学:雾在哪里?(出示句子)

(1)雾先来到哪里呢?(板画大海)

(2)再来到哪里?

识“岸”:看看图,找找岸边在哪里?跟着放大镜一起去看看,你找对了吗?岸,就是靠近水边的高地,所以上面有个山字头。海边的高地是——(板画海岸)

拓展:河边的高地——湖边的高地——

(3)接着雾又来到哪里?(板画城市)这是海岸边的城市。

①识“躲”:你能给躲换个词吗?(藏)还可以换什么词?

②比较:如果把他换成(飘)读读看,你觉得哪个字更可爱更淘气?指名读。

(4)最后雾去哪里了?联系上下文理解“消失”。

(5)小结。

(6)完成练习一:填一填。

(三)、板块三:读“淘气”,品味“雾”的活泼

1.自由读第3段,思考:

他把什么藏起来?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大海、船只、海水和蓝色的远方)

(1)理解“蓝色的远方”以及与大海的关系。

如果只能用这里一个词来回答雾把什么藏起来,你觉得哪个词最正确呢?

(2)句式练说:雾还会把大海里的什么藏起来呢?

(出示图+句式)

2.反馈导学:

(1)重点指导:读好雾说的话。

(2)读出淘气的语气。

(3)齐读语段。

3.小结:活泼淘气的雾孩子竟然把大海都藏起来,他还把什么藏起来呢?藏起来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四)、板块四:说“淘气”,体会“雾”的神奇

1.读4-9段,要求:

学习要求:想一想,选择一处地方和同桌说一说。

雾把()藏了起来。无论是(),还是(),都()。

2.反馈导学

3.写一写完成练习二:选择一处地方写。

4.小结: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白茫茫的什么都看不见了。瞧,这就是大雾笼罩下的世界;最后雾孩子藏来藏去,把自己也藏起来。这时,世界上的一切又都出现了。多么神奇淘气的雾孩子啊!

结课:孩子们,在今天的童话故事里,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朋友,那就是——雾孩子,在作家的眼里,他是淘气的孩子,那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课堂。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0

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教学目标:

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领略美景

学生学习过程

一、教案 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教案 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二、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__年——20__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2

要求:语言幽默风趣;事例典型具体;感情真挚自然;实事求是。

释题

(1)今天我们的题目是什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2)

:把自己的画像写下来,让别人了解你的外表,了解你的性格,了解你的爱好,了解你的特长,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特点了。

给自己画像。

(1)照镜子,观察自己的样貌。

(2)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己与众不同的外表特点。

(3)引导学生描述外表。

(4)引导学生在讲述自己外表特点的同时还要加插议论。

(5)。

(6)用幽默风趣的话加上议论向大家介绍自己。

自述性格。

(1)人有什么性格。

(2)写性格特点的顺序:总起句(陈述)——叙事(典型具体)——议论(实事求是)。

(3)启发学生用陈述句的形式讲一个总起句的开头。

(4)引导叙事部分要典型具体。

(5)引导学生给自己以实事求是的议论

(6)用总起句——叙事——议论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自述爱好或特点。

(1)顺序:总起句(问句)——叙事——抒情(真挚自然)介绍自已的爱好或特长。

(2)。

(3)你认为同学们的发言哪部分讲得好,好在哪里?

(4)引导学生给自己来一个实事求是的。

布局谋。

(1)指导分段。

(2)重新明确要求。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3

课文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紫藤萝瀑布》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人生”主题单元。这篇出自学养深厚的名家之手、几于“大象无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即使将它作为大学生的功课,也是很有事情可做的。而初中生学习这篇文章,则只能“取一瓢饮”。重点是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同时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酝酿阅读感受,发现问题。然后,将本文同前面的几篇课文作简单比较,让学生了解、认识本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最终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和比较描述的方法。(重点)

2、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3、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以进取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一、导入: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最终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之后重整旗鼓,最终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我的命运。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应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

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宗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在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运独特。

作品背景

宗璞家人在(1966年—1976年)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向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盛及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于是在其弟逝世前写成此文。

三、整

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2、开头作者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们能够推断她好象在散步,泛读全文,推测一下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境散步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从书中找答案)(焦虑和悲痛)

3、作者在痛苦徘徊的时候遇到了盛开的紫藤萝瀑布,在立足观赏之后,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宁静和喜悦),从结尾中的哪个动作能够看出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不觉加快了脚步)

四、感悟体验:1、作者看了紫藤萝花后为什么心境产生了这样的变化?(看到藤萝花由十年前的衰到此刻的盛的过程,作者被藤萝花的顽强的生命力所感染。)2、可是紫藤萝的生命力不是作者直截说的,而是我们从作者对藤萝花的描述中体会到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写得很好,先请你带着情感和自我的理解朗读两遍,再说说它好在哪?(能够是句子,也能够是词。)结合课后练习二。

3、从语言的欣赏中,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如何把景物描述的如此形象生动的?(运用比喻、拟人和比较的修辞手法;并且抓住景物的特征。)

4、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讨论,教师解答。例如:

第8段关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时代背景理解。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到前两层意思:不幸在所难免,可是人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应让悲痛压在心头,要振奋起来应对生活。)

五、小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开在花谢时无人观赏,没有蜂围蝶阵,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我的生命,骄傲而美丽地为自我的生命而欢腾嬉闹。仔细品读这篇短文,使人幡然醒悟到,仅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场合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六、课后作业:

写一篇观察花的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求:

运用比喻、拟人和比较的修辞手法。

抓住景物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完美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教学反思:

开始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作品背景介绍太多,尤其是“危难”那段历史,本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时代背景,以帮忙他们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可发现虽然讲的很多,学生还是茫然。所以决定删掉这繁多的介绍,只用几句话提示。感觉一堂课课忌讳大而全,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讲详讲透,结果反倒是什么也没讲清楚。

经过研读课文后,这篇文章只解决两个问题1、理清文章思路。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和比较的写法。所以在几个问题设计下使学生基本上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经过欣赏优美句子,归纳写作特色,课后在让学生模仿文中写一种景物,巩固了课堂知识。

经典语文教案模板篇14

《蒲公英的种子》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全诗只有三句,句句押韵。并以蒲公英的种子的口吻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孩子应该比较喜欢读。尾句写到蒲公英的种子“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蒲公英的种子会在哪儿安家落户呢?这很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思考。

教学目标:

1、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小诗,初步感受大自然中植物的奥妙。

2、会认读“蒲公英、种子、毛茸茸、微风、飞”这五个词语。

3、学会2个生字。(还有2个留到第二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自然,揭示课题

1、课件演示各种植物的种子:椰子、榆树、枫树、苍耳、喷瓜、凤仙花、紫藤的夹果等。(教师边__作边介绍,学生指指点点。)学习“种子”一词(1分钟)

2、画面定格:出现蒲公英,同时播放第一句诗的录音:“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学习“蒲公英”一词。

揭题,读题。

二、背诗句,悟诗情

1、学生反复练说第一句诗,直到会背诵。

学习“毛茸茸”一词。

看、摸、猜、说:

毛茸茸的()

()毛茸茸的

再一齐说第一句诗。

2、背第二句诗:

播放录音:第二句诗“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学生说诗句。

学生吹。理解“微风”一词

一齐背诵一二两句。

3、背诵第三句诗

播放录像“飞呀”

学生在座位上飞,说。

指学生飞,说。

问:美丽的小蒲公英,你飞到哪儿了?

学生说:“飞呀飞呀,我飞到(),()就是我的家。

4、背诵整首诗

三、读读诗,认认词

1、翻开书,读一读

自己读,标上行号。

同桌互查,给同桌打个小五星。

看大屏幕读,听行号读。

2、认一认词

听编号认词

开小飞机认词。

四、写一写

公、种(让学生展示)事先要会用实物投影。

五、拓展录像

《植物的种子》

六、延伸作业

给别的种子也写一首美丽的诗。

218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