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0 分享

编写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怎么写好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真情以及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运用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真情为文的写作观。

2.引导学生感念朱自清先生对于祖国语言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朱自清在新文化运动后为创作白话文学的典范作出的历史贡献。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源于对生活的细微体悟和语言的出色表达。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力求从朱自清写作的初衷──为中学生学习白话文提供范本入手,研究在白话文学兴起初期,这篇文章在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感悟生活、付诸真情上的探索和提供的范式。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一画面一所得,从不同画面中体会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他为创作典范的白话文学的匠心。

2.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以期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大概更多的是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今天我们来了解你不知道的国文教师──朱自清。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中学生》杂志和开明出版社的教材提供的大量语文学习的文本,比如《春》《背影》等,主张真挚的情感、美好的语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供了现代白话文学的优美典范!对我们今天的母语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

【设计意图】此导入以新视角切入,增强学术性,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体会作品的用意绝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所读到的白话文学,典范美丽的语言,有朱自清先生的心血。

(二)感知学习

关于写景:

1.播放《春》朗诵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2.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春”的美表现在几个方面?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设计意图】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领悟力。

(三)内容探究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他的每篇散文都有实验的目的,怎么抒情、怎么叙事、怎么创作,核心是创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

下面我们就从结构方式、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细细揣摩,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理清行文结构。

【设计意图】学习情景交融的递进式结构。

2.体会并学习精美的语言表达。

(1)精读课文,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以春花图、春风图为例引导学生。)

讨论后以“春花图”的选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景物,“注重一毫一厘,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时之细,都不轻轻放过,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是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朱自清

(2)“春花图”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香甜。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3)讨论:在“春花图”中,作者与众不同地观察体现在哪些景物、哪些词语中?

景物:流连花下的蜜蜂与欢乐。

词语:“闹”。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不仅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而且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了花的繁多、香甜。

景物:野花映衬的阳光与春风。

词语:“眨”。

写野花: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遍地都是,在春天的阳光下晶莹发亮、轻轻摆动,格外招人喜爱。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煦的微风中不断地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有了极为相似之处。

“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之美。“眨呀眨的”显然是因有了徐徐微风,野花才会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此处也为下一段春风的描写作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有如下要点:

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观察其细微的不同,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

(4)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精读春风图,讨论后以春风图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要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朱自清先生教给我们恰切运用修辞,调动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

“母亲的手、鸟儿、繁花嫩叶、清风流水、牧童短笛”一系列清新婉约的意象,明媚了作者的心情,“高兴、卖弄”歌喉的岂止是小小的鸟儿,还有可爱的人儿,还有整个绚烂的春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气息有温度,让人感受春风的神韵,画面美妙动人,秀雅温婉,意境清新明媚。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样的描写叫人怎能不爱春风,陷入浓浓的春色中,又怎能不爱上如此细腻婉丽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母语。

【设计意图】学习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运用通感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学会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欣赏、热爱甚至陶醉。

(四)作品风格

如此典范的作品,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需要一颗温柔的心灵。同时需要优美典雅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和他人获得美的感悟。

1.“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情景交融。

2.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

3.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4.大量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五)拓展阅读

赏析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部散文作品《白马湖》,进一步揣摩体会朱自清散文作品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六)布置作业

1.从推荐阅读篇目《冬天》《白马湖》《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任选一段你最喜欢的优美语言抄写下来,并从用词、修辞、诗画意境、真情实感等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200字)

2.观看纪录片《大师──朱自清》。

【设计意图】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参考书目:李广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杨振声《朱自清研究资料》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2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学重点

能突出老师的特点,能用具体事件使老师的形象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通过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围绕“漫画”老师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接触过很多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怎样才能把老师的特点写出来呢?我们这次的习作就是:“漫画”老师。(板书:“漫画”老师)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出示课件2)

思考:看到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板书:老师漫画)

2.这次习作,你应该在什么上下功夫?

(板书:突出老师的特点具体事件)

3.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呢?

(板书:外貌、衣着、性格、喜好等方面突出老师的特点。)

4.你怎样理解“漫画”呢?(出示课件3)

师:要突出特点,普通的地方可以忽略,要把体现特点的地方浓墨重彩地描绘、刻画,这样会使老师的特点更加突出,使人印象深刻,也符合了“漫画”这个主题。)

三、组织材料。

1.要求:(出示课件4)

(1)确定你要描写的对象,也就是先确定要写的老师。

(2)想一想:这个老师的特点是什么?

(3)想一想:在他身上发生过哪些突出其特点的具体事情?

2.汇报自己所选材料。(出示课件5)

(1)请写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评价。

(2)请中等和写作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汇报,同学们和老师及时做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加以指导。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6)

师:刚才,我们确定了写作的材料和方向。那么,怎样才能使“老师”这个形象丰满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总结:我们除了要描写老师的外貌、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内容外,还要通过典型的、具体的事件来突出这位老师的特征。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丰满。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7)

根据刚才组织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人物外貌的特点凸现出来,要突出事件的主要内容,力求生动,能吸引人。

六、小结:

这节习作,我们给老师“画”了一幅“漫画”。在画漫画的同时,我们要抓住特点,同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习作中。

(板书:融入情感)

板书设计:

“漫画”老师

老师漫画

突出老师的特点——具体事件

突出特点——外貌、衣着、性格、喜好

融入感情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缄默、窥探、狩猎、顾忌、凋零、滑翔”等词的读音,字形并学会运用。

2.通过学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归纳要点,训练概括、理解能力。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珍爱野生动物。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含蓄的句子。

教学设计思路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品读课文,把握独特的写法,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理解难句,增强语感;延伸拓展,阅读相关课外文章,沟通课堂内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资料展播

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雁的各种资料,各组选择较有价值的资料,提交教师利用投影显示给大家,全班共同欣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感受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缄默(jiān):闭口不说话。窥探(kuī):暗中察看。狩猎(shòu):打猎。凋零(diāo):草木凋谢零落。

2.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

提问: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学生快速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段意,归纳要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候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喜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领悟文章的主旨。

(1)(多媒体显示)

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个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子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提问:阅读上面的材料,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学生明确: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如何理解这三段话的深刻含意?

学生思考,明确: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全球一体化,这是人类所不及的;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3)请同学们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抒情色彩

1.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风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摘自《辞海》

提问:把这一段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明确:这一段文字,重说明。客观介绍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如大雁的属性、外形、生活习性、候鸟、飞行线路、聚合性等。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课文也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的飞行路线、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科学知识,但侧重点并不在于介绍知识。

2.教师点拨:本文独特的写法表现在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并重,形象性、抒情性是本文最明显的特征。请同学们自主选例评析。

(1)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一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2)感受抒情性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

(多媒体显示)

仔细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4)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5)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6)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自由发言,任选一句来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

(1)这句话是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教师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爱意。

学生选择文中的片断,涵泳体味作者的满腔深情。

五、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研讨,释疑存疑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提出一个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如有小组成员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以纸条形式向教师提问。

2.教师选择较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代表性的问题有:

(1)如何理解“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周末就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1)课文是译作,理解起来有困难。联系上文,“坚定信念”是指经过迁徙到达目的地之日,准是春回大地之时。迁徙之前,远在千里之外,而且要把迁徙的时间计算在内,它们就能断定目的地的季节,所以说“先知”。“切断了其后路”,意思是大雁不像主教雀或花鼠,它们一旦迁徙,“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是有进无退的。

(2)联系下文,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知,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3)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存疑:对有损无益、损益兼有的动物,我们也要与它们和谐共处吗?

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回答,引导他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作为“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两周以后上交研究性报告。

六、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5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过程与方法: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三、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邻里没有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答案示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周围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示例:讽刺。本文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讽刺的表现形式。

(1)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本篇课文的核心在于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师招考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了解作者笔下的北京胡同;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中生动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从而了解北京的胡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描写家乡小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语段。

2、朗读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两个语段

3、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描写谈自己对北京胡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言,教师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家乡的小巷?

2、全班交流,并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3、朗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

1、仿照例句“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的格式,写两句话。

2、为什么“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而“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7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教案 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quot;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渔夫

想起皱起眉忐忑不安

一边想,一边敲门熬过去理所当然

站在门口想义不容辞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每当肃杀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业,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关于大雁的记忆?

二、简介作者:

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享誉世界的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影响深远的作品是《沙乡年鉴》,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春天,大雁归来的情景)

2、作者对大雁做了哪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写了大雁归来、觅食集会,突出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远飞,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3、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大自然的诗意

四、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①作者是一个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C、词汇丰富多彩。仿写句子: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3、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9

【设计理念】

二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和感性认知。因此本次教学,我们在各种情境创设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师“先扶后放”,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自主探究分类识字的方法,拟声词的构词特点,动物成语的结构规律等。让孩子能联系生活,学会学习,学的有趣,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类的方法自主认识“狼、猩、鹤”等十个生字。

2.能根据拟声词的&39;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3.能初步学会积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拟声词的构字特点猜测读音,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运用拟声词。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我就是佩奇,来和我打打招呼吧。

2.今天我想和你们去动物王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马上出发,去《语文园地八》看看吧。

一、识字加油站(认一认动物生字词)

(一)动物名称

1.出示动物名称和拼音

2.去掉拼音、图片读

(二)动物分类

1.请四人小组马上拿出分类图一边讨论一边分组。

2.展示分组成果(展示多组成果)

3.小结分类方法

(三)归类识字

过渡:谢谢你们,这样一分类,我记起来就真的简单多了。

1.读兽类词语,找发现。

(1)想想他的种类,看看他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呢?

PPT:兽类狼猩

(2)像这样带有反犬旁的字还认识哪些?

预设:狐狸猫猪……

(3)原来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兽类有关。

2.寻找其他种类字形的特点。

小结:原来分类可以让我们记得更快,认的字更多,分类识字真是识字的一

个好办法。(板书:分类识字)

二、字词句运用(用一用趣味拟声词)

过渡:动物王国里不仅有新朋友,还有许多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吧。

(一)猜读音

1.(PPT:出示“唰”)师:你们猜这个声音怎么读?

2.出示拼音检验读音是否正确。

3.你是怎么猜的呢?

小结:真棒!原来认识汉字我们有很巧妙地方法,可以借助一个字里的其中一个部件去猜测这个字大概的读音。(板书:猜测读音)

4.接下来这些字,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猜猜他们的读音吗?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像这样能根据它的读音猜测整个字音的部件,在形声字中我们把它叫做声旁,声旁就是表示读音的部件。

(二)说发现

1.再读词语

2.观察字形,说说发现。

预设(1)字数

(2)字义

(3)字形

小结:这种模拟自然界而造的词语,就叫拟声词也叫象声词(PPT:拟声词)而拟声词的字里往往都有口字旁。

(三)学运用

1.哪个声音是你很熟悉的呢?你平时都在什么时候听到过?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课文解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恰在春天刚刚来临时学生学习,是编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中国又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低、沙漠化日益严重的国家,而本课的内容正是描写学生积极参加植树,从而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从这个角度看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会有新的发现:它暗喻着少先队员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愿望、决心,预示着少先队员改变生态环境的坚定行为,背后是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就成了全文叙述的出发点,围绕表现的核心。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领起,为全诗定下欢快、活泼的基调。因为“荒山野岭”,所以写少先队员会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美好愿望,会有向“荒山野岭进军”的决心。

第二部分。作者在第二节写出少先队员为了实现春光染绿双脚的美好愿望,付出的努力,所进行的植树造林行为。这一节虽只有四句,但把本来劳累异常的植树劳动,写的欢快、愉悦。“奏响了植树歌谣”,植树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歌声,少先队员以苦为乐的形象跃然纸上。“滋润着棵棵树苗”中“滋润”一词,读完之后我们仿佛看到少先队员对小树苗的轻轻絮语,对小树苗快快长大的殷切希望。

第三节到第七节是少先队员付出植树造林的努力后,荒山野岭的变化,隐喻了春光染绿双脚愿望的实现。作为诗歌的主体,这一部分对于植树后荒山变化的描写很有层次:

第一个层次,荒山野岭由于植树造林变成青山碧岭直接带来的变化。荒山如今枝繁叶茂,涌起阵阵林涛,意在告诉我们,森林覆盖率在大幅度提高。所以诗中说: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披上绿袍。由于植树造林带来环境的变化,动物们有了美丽的家园,小鸟才可以重新搭窝筑巢,松树才可以快活得叽叽直叫,小兔才可以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小猴才可以开心得又蹦又跳。

第二个层次,荒山变碧岭,改善了水土,间接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就如河水由浑浊咆哮变成荡漾的碧波,秋天有果园的丰收。前一种变化是因植树造林直接带来的,后一种变化是植树造林间接带来,这是长远的。它在告诉我们,植树造林要坚持不懈,长久坚持。

第三部分。少先队员看到了植树造林把荒山变成碧岭,发出由衷的感叹: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次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与第一节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情味已有不同。它暗含着少先队员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激动、自豪!诗歌在反复中,把作者心中对自然、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结构完整统一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慨叹中。

这首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一为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二为少先队员前后情感的对比。其次为用词准确、生动。比如动物有了森林家园后,作者对四种动物的描摹极具个性,生动活泼。“小猴开心的又蹦又跳”中的&39;“又蹦又跳”,把小猴开心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松树快活得叽叽直叫也是如此。再如“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中的“拥抱”一词,活画出人们由于植树造林得到丰收后的欣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

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朗读、讨论为主的“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1、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时采用圈点批注法。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教学用具]:

CAI课件、字词积累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一家四口散步的图片,打出课题,配以轻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散步吗?都和谁一起?感觉如何呢?是的,的确很温馨。一家人一起散步应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这一课吧!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优秀的播音员即使在接到刚发来的新闻时,也能很好地把握感情,非常流利地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吧!

1、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采用圈点法标出读错的字词,读破的句子。

2、卡片出示字词读音,让学生识读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一件什么事?除以“散步”为题外,还可以另拟哪些标题,为什么?(明确:从文章的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可另拟题为三代人;母亲我儿子等。)

(二)跳读课文,局部探究

1、师:理解分析这篇文章有两个关键,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屏幕显示)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文章反映了我什么思想?母亲是怎么做的,反映了母亲什么思想?文章并未写妻子、儿子的反应,想象一下二人的反应?

(2)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2、生跳读课文分析,同桌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着重理解第二个问题(屏幕显示画面,引导学生将原句进行删改,与原句相比较,从而理解深层含义。)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你喜欢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幅画面,

同学交流。(大屏幕显示)

师示范如下:

喜欢词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渡过”则没有此意。

句子:“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画面:“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画面”很温馨,表达出尊老爱幼的美德。

2、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同学交流。(师采用引导法分析对称句是如何造出来的)

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写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屏幕出示应用能力板块进入扩展练习:仿照例句,用“虽然……,然而”造两个对称的句子。

(四)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说明:师生要边讨论、边练习朗读、边评议。

如: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讨论完这两个问题之后,练习朗读,生读生评,师点拨,以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不要“拿腔拿调”地朗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例,探讨语速、重音的处理,生先读,看看谁读得好,然后分析说明。说明后生再读,师范读。

说明:重音的“重”要适度,不等于“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语速的处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要相互协调,所以结尾这句话应读慢些。

五、拓展升华,涵养人格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六、课堂小结: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多媒体展示在阳光下的田间小路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散步的动人画面,同时配以播放张也演唱的《家和万事兴》的歌曲。

师结:儿孝母慈,其乐融融是我们读了本文后最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真实写照。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真诚的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位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由你们代代相传!

七、课后作业:

1、摘录本节课的优美词句,并争取背下来

2、自选题:(可任意选作其中的一个)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八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3)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豪情壮志缓慢、沉痛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出示课件5)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出示课件6)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出示课件8)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住词语、句子的意思,并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些成语的意思,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其意思,让学生对成语有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训练,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致使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同学理解不透彻。

关于主题的语文教案篇14

《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太空知识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了解太空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发挥想象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4、班上汇报:完成课后“读读说说”,进行词语扩展的练习。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6个左右结构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2、指名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哪些趣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知道介绍了哪几件事。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按自然段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小组内按自然段练习朗读课文:读出有趣。

4、班上进行比赛:看谁读得使人觉得有趣,读得使人觉得惊奇。

5、全班讨论:从课文中找出造成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是什么?

6、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220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