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无问西东》观后感:感受那直击人心的力量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无问西东》是近期正在热播的电影,这部片从七年前就开始筹备,观众看完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观后感吧!

  01

  昨晚去看了《无问西东》,喜欢这部片子。

  电影结束后,前后左右的情侣纷纷离去,我还坐着用围巾吸干脸上的湿润,让抽泣的身体平复下来,抬头正好看见片尾放出的老照片,现出那些片中一闪而过的清华才子们的名字: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邓稼先......

  最后一个离开,独自走在冰冷的冬夜,内心平和宁静,不再因思索生命的意义而感到羞耻。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影片让我忍不住落泪的第一幕,是1937年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清华大学的师生长途跋涉,辗转迁移到昆明。在西南联大简陋的临时教室里,外面突降倾盆大雨,老教授在讲台上提高声音讲课,学生们依然表示听不清楚。于是教授停下来放弃讲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屋顶漏下来的水啪啪打在老教授身上,衣服湿透,他浑然不觉,在讲台上泰然落坐,一屋子的学生正襟危坐。窗外,是体育系的学生们在雨中排着整齐的队列跑步。

  然后是日军敌机炮火轰炸来袭,全校师生从容撤离,在树林里、山洞中支起小黑板,高吟《楚辞》与泰戈尔,任凭炮火轰鸣,我自静心求学。

  李芳芳作为一名女性导演,虽技不到,但心已到。

  她很擅长用镜头讲故事,画面直抵人心,让一代文人风骨那种静默的力量穿越时空,击中这头已被忙碌生活麻痹,忘记真实是什么的你。

  也许我的感受比别人还要强烈些。多年前放学后总喜欢一个人坐在母校后山上的一口井边看书,井水清澈甘醇,旁边石壁上刻着四个字:水木清华。

  从图书馆的校史记载,和老校长的讲述中,得知这所学校诞生的故事,一直让我刻骨铭心。

  02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的学生李振麟,和同学王万福、唐宝鑫从北平逃难到汉口。当年11月9日,太原城防司令傅作义抵抗失守,太原沦陷。面对祖国的烽火连天、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许多学生失学流浪的惨状,李振麟和两位同学萌发了利用自己的所学,办一所学校的想法,希望能以自己所长培养人才,实现“教育救国”。

  1937年底,三人联系了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清华同学到武昌开筹备会议,其中包括索天章、徐步墀、孟昭彝、靳文翰等。会议讨论一致通过,以自己的特长,办一所中学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几人马上开始在汉口、武昌选址。1938年1月,已收到了同学李祖才、徐步墀的父亲徐穆青等人的部分捐款,随即开始购买仪器和教具。但多方寻找仍无合适校址,同时湖北形势开始紧张,汉口能否守得住也未可知,其中变数会很大。

  这个时候,后来的学校基金捐赠人之一、《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建议道:办学最好还是到大后方,贵州是个合适的地点,而且原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老校长周诒春在贵州省任财政厅长,到贵州找他,一定会得到他的支持。

  几位同学经过酝酿和讨论,决定接受张季鸾的建议将学校办到大后方贵阳去。有几个因素的考虑,贵阳经济落后,教育资源贫乏,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学生流落到那里,无学可上,在那里办学有生源;办学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相对来说,贵阳也比较安全;办学是需要相当资金的。

  武昌筹备会议结束,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宋士英、冀吉甫、赵永昌等同学加入到队伍中来。这支人马充满活力,也十分精干,从学科看,有学文的,也有学理的,而且有几个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

  王万福还特地到湖南长沙拜访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递交了武昌筹备会议的办学计划,并斗胆向梅校长提出:学校是否可以叫“清华中学”。当时梅校长格楞都没打,接着话茬说:“清华”两字又不涉及有关专利,有什么不可以的。”并欣然同意担任未来的“清华中学”名誉职务。有了梅校长的鼎力支持,几位筹建者更加有了信心和底气。

  另一方面,同学们各自利用自己的关系,寻找办学资金来源。首先是求得清华母校学长的支持,校长梅贻琦、教务长潘光旦、秘书长沈履等带头解囊支持开办清华中学,名教授冯有兰、吴有训、顾毓琇、陈岱孙也欣然解囊。在清华前辈的带动下,社会人士也纷纷捐资办学,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朱经农、政界吴国桢、新闻界张季鸾等纷纷捐款。

  这边,贵州省政府也有回应,支持清华学生到后方办学。清华校友和热心教育人士积极为清华中学筹募基金,学校最终由周诒春出任董事长,梅贻琦任名誉董事长,王万福任校长,校址暂时租借贵阳市内的复圣寺,清华中学于1938年5月1日在复圣寺正式开学。

  到了1938年年底,学校的运转开始正常,教育教学开始步入正轨。因为清华中学的办学已初步得到市民的认可,人们通过各个渠道来打听学校今后的招生规模,希望子女进入清华中学就读。于是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打算,就是尽早遴选新校址,扩大招生规模。

  王万福等人常常在礼拜天放弃休息,四处寻觅新的办学地址,最终把眼光落定在贵阳郊区的花溪河畔。这里山清水秀,地处郊外,学生受到的干扰少,很适合办学。

  老师们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马不停蹄的进行新学校的规划与建设。

  1939年3月,清华中学正式搬到花溪的新校址上课。

  后来学校的几位创办人因各种原因陆续调离,命运各有不同,如今都早已离开,但“巍巍大将山下,清清花溪河畔,清华校园书声朗朗”的校歌一直唱到今天。

  03

  清华中学也沿用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少年时的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厚德载物”的意思,但这四个字,已经和校歌中的那句“清华精神永志不忘”一起融进了血液。

  在踏入社会多年,见识了世俗的力量之后,血液中的这句校训逐渐显像出来,像一双大手,托住我不往下掉。

  时常有人说我,活得太认真,这样的性格不合时宜,得学会顺应时代,学着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

  我也为此困扰了很久,最终还是改不了。

  想起当年毕业时,清华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的临别赠言:愿你的生命,永如灿烂的光辉。

  我曾因觉得自己没有多大才能,成不了大事,也没有远大的抱负,做不了一个完美的人而愧对老师的赠言。

  现在才明白,老师所说的光辉,并非功名利禄带来的幻光,而是来自生命本身最真实亮光。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我们内心生出的真心,真情,真意。

  缺的是,在夜深人静,从内心满溢出来的幸福,平和,喜悦。

  所以推荐你也去看看这部片子,愿你在得意时,能给予他人温暖和善意。

  在迷茫时,能记起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跟随自己的内心,无问西东。

  只要播下美好的种子,它会在时光中结出美好的果实。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丨《无问西东》观后感:建议你去看看,感受那直击人心的力量

  公众号:雨轩小记(yuxuanxiaoji )

3892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