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感悟文章>

智慧的随笔人生感悟

时间: 析娜1196 分享

  人生这么长,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定义,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努力。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智慧的随笔人生感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1.没有想法的人生,还叫什么人生?

  昨夜做了一个梦,梦回中考场,心惊胆颤,结果落榜。这么大年纪多少年不考试了,什么公式都忘记了,硬着头皮参考,结果找不到考场,好不容易来到记忆中的考场,考试早已开始,剩下的时间根本答不完题,索性随便一填,交卷听天由命。然后才发现这是小学升初中考试,我再来参加一次考试,是为了改变命运。难道潜意识我对现在的生活很不满意?这梦,简直没有逻辑。

  梦醒了,还是有种恍惚的感觉。考试真是我的恶梦,而最可怕的是,梦中没有反转,还是落榜。梦中依稀记得小时的玩伴,考得非常好,我对他很嫉妒,一直都没我学习好,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倒超常发挥,我还有什么脸?!说什么都是努力的结果,我也很努力。但为啥考试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只剩下紧张。这个梦境纠缠了我一上午。

  中午生生憋出了一句话:“人们喜欢看电视剧,是因为知道剧情一定会反转,而现实,一个人被现实一巴掌拍下去,很难再反转,很难!”好友笑我,是受了多大刺激。

  感悟人生

  其实最近几年经常会做考试的梦,每次醒来都记忆犹新。那种挫败感、无力感,仅仅围绕着我。我都怀疑现实中的我是个Loser了,看到昔日不如自己的人一旦超越了自己,就紧张到不行,不和别人比较就找不到自己了?

  梦境如此现实,现实又常常如此虚幻。有的人生追求功,有的人生追求利,而我的人生追求幸福。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没什么能超越家庭幸福之上。我努力工作,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照顾家庭,让家人累的时候有个港湾歇息;教育子女让他们早日独立,找人自己人生使命感。

  使命感让我感到生命的厚重和神圣。由此我又想到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故事,小女孩说:我不想当英雄,因为有自知之明,但英雄归来时,我愿意坐在路边为他真诚地鼓掌。说的很好,很多人也就为自己的平庸释怀了。都当英雄不可能,况且那条路也不好走,满脸微笑地鼓掌迎接英雄容易做到。但试想一下,超人的能力一定是超过常人很多的,而我们普通人的能力上下能差几两?都不懈努力过了,为的就是占有更多资源,突然有个人让我为胜利者微笑着鼓掌,拜托,做不到!或许因为幸运,或许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他先胜一筹,但这并不是最后结局,人生这么长,输了,我再来。死磕到底!

  那个小女孩的想法错了吗?没有错

  英雄的想法错了吗?没有错。

  那些相当英雄却没当成英雄,却不肯轻易放弃,也不鼓掌的人,错了吗?也没错。

  这里面没有人犯错,你给生命赋予什么意义,都没有错。对错是别人给的评判,对错是你对过去走过的路的评判。

  穿越到过去,通过改变某件事改变命运,至多一个梦罢了。人若想改变命运,最需要认清现实。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定义,然后想方设法去解。

  没有自己想法的人生,还叫什么人生?

  2.世上本没有选择恐惧,只有内心不够强大

  每当我听到看到“选择恐惧症”,心中就会浮现一头“布里丹之驴”。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的毛驴,因为不知道吃哪堆干草更好,哪堆看起来都不是最好吃的,最后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它完全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选择,但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现实之中,大多数人都和这头驴子一样,是糟糕的选择者——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考虑自己要选什么”不仅会让他们烦躁,有时还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证据,从抱怨菜单太长、网购推荐的物品太多,到专业、工作的选择。

  刚开始在某宝上网购衣服的时候,不看个十几页,不肯罢手,因为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最后就是挑花眼,自己的标准一变再变,浪费休息时间,陷入烦躁之中。老公说,你先明确你要买衣服的款式,什么场合穿,价格最好不是第一选择,有个心理定价就好。别觉得我就是想买一件衣服,差不多合适漂亮,要求不高咋这么难呢?这种想法就好比种地东一耙子西一耙子,最后可能颗粒无收。

  如果你对自身没有明确的把握感,你很容易会迷失于“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中。

  有人戏谑地说:相比没有选择我更希望有选择恐惧症。这可能在某个角度说明,有此症状的人物质方面比较富足,精神上追求完美。

  美国心理学家 Amos Tversky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描述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你月收入3万5,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万8;

  情况二:你月收入3万3,但你身边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万。

  当研究者问,“你觉得你在哪种情况下会更幸福?”有62%的人选择了第二种,只有38%选择第一种。但如果研究者的提问方式是,“你会选择哪一种?”只有16%的人选择了第二种,仍然有84%的人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很多时候“我要选择什么?”和“我在什么情况下更幸福?”,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

  选择越多越痛苦,选项越好也会越痛苦

  Tversky还发现,更多的“选项”会带来“降低动力”(demotivating)的负面作用。例如学生可以选择话题进行写作以获得额外的分数,比起给他们30个可选话题,在给他们6个话题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进行写作。

  过多的选项造成了对认知过大的需求,使我们感受到认知的负担,从而降低了去做选择的动力。

  同时,选项少的时候,人们对于所做出的选择满意度也要高于选项多的情况。

  比起那些并没有太多好选择在手里备选的人,正是那些可以有着许多好选择的人,感到更高程度的焦虑。

  他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想的人。哈佛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Shenhav 和Randy Buckner,在学生中做了一些列实验。他们让学生在一些物品中做出选择,这些物品各不相同,结果也毫不意外:

  如果学生被要求从相机中做选择,他们并不感到焦虑;

  如果学生被要求从瓶装水和笔记本做选择,他们虽然都没有特别开心,但也都不怎么焦虑;

  而如果学生被要求只能从iPad和相机中选择一个,他们开始表现出三组实验中最高水平的焦虑感。

  “当你有更多充满吸引力的选项可选时,你并不会感觉更好,你只会感觉更焦虑”,研究者说。同时,做选择的过程越困难,做完选择后后悔的几率更大。克服这种选择恐惧症,归根结底无法回避开更高程度的自我规训和自我坚定。同时也需要对欲望的节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愿你不会在那么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认定的一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爱重要的人。

  而以上的实验证明了所有“选择”的核心问题是“误以为想要”,也阐释了为什么现代的年轻人比父辈们更容易焦虑。

  用老人们的话说生于八九十年代的我们没遭过什么罪,受到父辈们的呵护。甚至有些从小在蜜糖里长大的人,事事都由家长代劳,很少有自己选择的机会。当自己第一次面临选择时,会习惯性的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造成一种多难的感悟局面,通常这类人在面临一些重大选择时,也无法做出选择,其实这样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幼稚,当然这也是没有担当的表现。遇难总是找借口,选择恐惧症可不背这口锅。

  每个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知识分析、以往的经验,人们可以得出每种选择大概得到的结果。而有的选择可能会导致非常恶劣的局面,这也是做选择的人最害怕的。一些悲观主义者往往害怕做出选择,因为他们从内心深处就认为做出选择会导致不良后果,对失败的恐惧和要面临这个结果要承担的责任,而常常会使选择者陷入无限的焦虑之中。其实,没有一个选择是完全正常或错误的,当你面临决策时,不妨这样想想,每个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并不是失败了,只是结果和我预想的不同而已。

  曾问过一个学长:“大学四年是不是无论做什么最后都会后悔遗憾?”

  他很肯定地答:“是”

  所以做出什么选择真的不重要,作出选择就意味着有所放弃,人们内心关注的并不是选择了什么,而更多关注的是放弃了什么,所以会有恐惧。我不会跟你说什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珍惜已经得到的事物,减少可选项,压缩选择的时间”这个话貌似都对,但可操作性不强,如果能做到这些的人,肯定也是自控力很强的人,根本不会纠结。总结一个核心原则希望能拯救你:小事靠命,大事靠理性。选择前告诉自己三句话:

  人生中有些东西注定的要浪费一点的,比如时间和金钱。

  有时候人生的乐趣并不在正确的选择,而在于选择的过程。

  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因为这个世界只存在后果,没有如果。

396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