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办事指南 > 政策法规 > 2017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相关内容

2017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相关内容

时间: 嘉敏1004 分享

2017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相关内容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关于货币政策出台哪些先关的信息。关于货币政策有哪些具体的了解。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希望你们喜欢!

  2017我国当前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增速依然高达22.1%。

  金融机构方面,金融机构是2015年中配合有关部门加杠杆的主力。2016年初其负债同比增速已经超过30%,是2006年有历史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成为资产价格膨胀的重要推手。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攀升是负债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66%,高于主要经济体,较2010年高出42个百分点。

  因此,为防范金融风险,2017年预计政府将继续去杠杆,四部门负债同比增速几乎将全面下行。从货币政策来看,适度收紧货币供应是去杠杆的重要条件。但过重的债务负担又将掣肘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旦市场利率抬升过猛,将大幅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可以说,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议题将在:去杠杆、抑泡沫、稳汇率、防风险。

  货币政策工具的转变

  由于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形势不同于以往,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

  传统上,央行的主要货币投放工具是外汇占款和降准,中期借款便利(MLF)和逆回购等工具是辅助手段。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常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资本外流造成的资本账户逆差,央行靠外汇占款投放货币的途径受阻;MLF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冲外汇占款下降,操作相对简单,效果也比较明显。

  对比MLF和降准,降准是在基础货币未扩大情况下提高货币乘数,释放出来的新增资金成本相当于零利率,会拉低整个市场的资金利率。并且,在不发生提准情况下,释放了永续期限的资金,产生的宽松信号十分强烈,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而MLF资金投放会设定成本和期限,并不必然拉低市场利率,甚至可以通过提高期限和利率抬升市场资金成本。

  从这一角度来判断,央行近期无法通过降准来对冲外汇占款流失的影响,因而在外汇占款流失压力较大背景下,预计MLF的投放规模和频率将进一步加大。

  货币政策选择将更加谨慎

  总之,随着经济形势进入“跋涉阶段”,2017年的货币政策选择也将更加谨慎,势必兼顾去杠杆、抑泡沫、稳汇率、防风险几大任务。

  货币政策报告六大关注点

  第一,对经济增长更为乐观,但对可持续性表达了担忧。

  《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有所加强”(去年四季度为“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认为“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较好”(去年四季度为“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步伐持续分化”);《报告》认为“2017 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回暖态势”(2016年四季度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减轻,运行总体平稳”,2016年前三季度为“运行总体平稳/趋稳”,2015年为“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2013年“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总体看,央行对国内外经济未来走势趋向乐观。

  《报告》认为“全球复苏格局是否可持续有待观察”,主要是考虑到欧洲政治不确定性;难民问题;发达经济体面临收入不平等和生产率增长较慢等结构性问题,有可能降低潜在产出水平;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等。

  《报告》列示专栏《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讨论》,认为我国“本轮经济回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和创新驱动战略逐步深化的表现”,并且指出“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较为突出”。

  第二,监管方面:首提“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有望缓和。其实,央行和银监会在行动上已经传递出信号,特别是银监会表态“对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以及实行新老业务划断”。

  《报告》指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为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提供相对平稳的流动性环境”,是对近期“三会”锦标赛式监管的回应,表明央行希望金融监管要平稳有序,去杆杠的节奏和力度有所缓和。

  事实上,5月12日央行重启4590亿元规模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已表明央行有意稳定预期;同时,5月11日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也提出“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会’加强监管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进”。

  5月12日下午银监会就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举行媒体通气会是为市场释放了定心丸,指出对于监管密集发文影响市场情绪“市场对此没必要紧张”,“绝不因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提出了四项举措来缓解银行整改压力,包括“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并且“实行新老划断。对新增业务,严格按照监管标准进行规范;对存量业务,允许其存续到期实现自然消化;对高风险业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应对预案”。

  第三,一季度超储率为6年来最低(历史次低),货币已实质性从紧,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将稳健中性、边际趋紧,但不会全面加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重申不宜将公开市场利率上行与“加息”划上等号,货币流动性将延续紧平衡,货币市场利率还有上行空间。

  《报告》指出,2017年1季度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3%(是有数据统计以来的第二低),仅比2011年6月(0.8%)略高,超储率低表明货币流动性较为紧张,同时,一季度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12月上行26bp至5.53%(其中,票据利率上行87bp至4.77%,上行幅度最大),我国货币条件其实已实质性从紧。

  针对2017年2月3日和 3 月16日两度上调公开市场利率,《报告》认为这是“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适度上行”,“不宜将公开市场利率上行与'加息'划上等号”,一方面显示了央行有意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美联储进一步加息,货币市场利率还有上行空间,但央行不会真正加息(即“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第四,认为中国央行“缩表”并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并指出4月份已经在“扩表”;同时,加大了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担忧。

  《报告》开辟专栏《如何理解所谓央行“缩表”》讨论“缩表”。近期看,我国央行有过3次“缩表”,前两次分别是2015 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曾收缩约 2 万亿元以及2016年3月末较 1月末收缩了约1.1万亿元。15年和16年初的两次“缩表”都是在外汇占款下降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与降低准备金率有关(2015 年全年 5 次普降准备金率,2016 年 3 月份也曾降准)

  2017 年第一季度央行再第三次出现“缩表”,2月和 3 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 1 月末分别下降了 0.3 万亿元和 1.1 万亿元。《报告》认为,今年1季度“缩表”属于“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

  《报告》认为,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比如在资本流出背景下降准会产生“缩表”效应,但实际上可能是放松银根的,因此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报告指出,4 月已重新转为“扩表”。

  去年四季度报告认为“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节奏存在不确定性,过去几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逐渐积累的全球资产泡沫也有内在调整的压力”。相比之下,本次《报告》在分析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时,认为“主要央行停止量化宽松或缩减资产负债表可能带来长期利率跳升”,对比之下,其实反映了我国央行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有着更大担忧。维持此前的判断,美联储6月将加息一次,9月或12月还会加一次,年底有可能启动“缩表”。

  第五,降低了通胀预期,但对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和“GDP 平减指数涨幅扩大”有所担忧。

  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认为“通胀预期有所上升,未来变化值得关注”,然而随着今年2月、3月和4月通胀维持1%左右的低位,本次报告认为“从价格形势看,通胀总体保持稳定,PPI与CPI的显著背离有望收窄”,并且认为“近期通胀预期有所回调”。同时,也对通胀表达了一定担忧,认为“非食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对CPI产生一定推动作用”、以及“GDP平减指数涨幅扩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仍然较高”。

  第六,专栏讨论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保持稳定。

  汇率方面,《报告》专栏讨论了《如何看待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强势地位》(应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有关),认为“近两年,受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及至加息、英国脱欧、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一些国际政治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贬值总体来说是有序的,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并指出“汇率根本上是由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变化决定的”,“经济基本面等因素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

  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 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货币政策的分类及区别

  狭义内容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政策

  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区别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分类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猜你感兴趣:

1.2017国内货币政策

2.2017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3.2017中国现行货币政策

4.2017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2017财政货币政策介绍

341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