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教育 >

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时间: 文琼20 分享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庐山的云雾》,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云雾”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云雾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桂林山水》、《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白鹭》,当白鹭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白鹭,闪闪发光的双眼,它洁白高贵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白鹭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导问,感悟文本

  设计有效的导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导学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1、抓题眼导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

  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长城和运河》、《水上飞机》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导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

  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可导问:“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文眼)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到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3、抓主要线索导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男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 “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再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可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

  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2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1、兴趣培养型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自然就有了探究的渴望与动力,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不仅要掌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熟练地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因此,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专注地进行阅读,课堂效果才能得到基本保证。在群文阅读中,虽然学生要在特定的时间内阅读相同题材和相同类型的文章,但是在每一篇文章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发现某一个令自己产生兴趣的知识点和事物。通过这样的兴趣培养,可以让学生自主拓展自己的相关知识点。

  比如在一年级语文中,《春雨的色彩》《古诗两首》都是描写与春天相关的景色。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有效地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点的表现来进行适时的指导。

  2、任务引导型阅读

  任务引导型阅读可以有效地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布置多层次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去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引导。

  比如在《同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生态、环境以及地球的阅读指导,让他们了解地球目前面临的各种危机,然后通过对身边环保活动以及污染现象的体验和观察来全面认识地球。这样任务引导型的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球所处的现状,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地球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3、问题思考型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人生小智慧的故事,学生在故事中可以学到很多人生哲理,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时,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文章中的独特智慧,还能够在阅读时对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还能够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乌鸦喝水》《称象》等一系列有关智慧的故事,学生在阅读中一方面可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文中人物以及事物解决方法的步骤展开思考,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所提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问题过深,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过浅,太过简单,容易导致学生浮躁,没有激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坚持“跳一跳,摘苹果”的原则来训练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阅读练习,我只训练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肯定、表扬。

  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我便训练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进而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的读懂文意,以致逐渐理解全篇课文内容,完成训练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

  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即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有利于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分工合理、内容恰当。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每个成员在小组里都要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因此,选取合作的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评估性。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为下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给达标者予以鼓励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强自信心。

  实施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要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关注他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中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相关文章:

1.小学语文做阅读题方法与技巧总结

2.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3.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步骤汇编

4.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与技巧分享

5.小学语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汇总

6.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与技巧总结

7.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方法整理

8.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技巧

9.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0.小学语文做阅读题方法与技巧总结

44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