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老三样”与“老三色”

时间: 若木632 分享

  刚刚进入70年代,中国大地依旧弥漫着浓郁的革命火药味,服饰上的“革命法令”尚未解除,百姓民众的服饰装扮单调乏味到了极点,千人一面、万人一式。百姓大众的穿戴仍是60年代“左”风的继续。从1949年至此,考究的穿戴如同过街老鼠而不见踪影,比比皆是没了色彩、没了美感、没了性别差异的服装,由简朴直至简陋,千年衣冠王国的风姿不再。

  “”时期,在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异化的行为。红卫兵绿军装的流行,是崇拜领袖、从众行为的直接结果,服装只剩下“老三样”、“老三色”。“老三样”是中山装、军便装、人民装,“老三色”是蓝、绿、灰色。无论是“”期间还是“”结束以后的70年代末,这两个时段的服饰并无太大的变化,所谓“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

  女性们更委屈,这种委屈来自于扼杀一切美好事物和个人意志的时代。不同年龄的她们损失了十多年的美丽时光,被迫放弃了与生俱来的女性审美。70年代,女性们的专用服装基本还是春秋衫和中式袄衫。“”后期,女性开始对服装局部细节进行改造,领子变大变小,领角或尖或圆;口袋由挖袋改贴袋,明袋里面垫上海绵或绳子,用明线压出凹凸的线条,等等。70年代后期,中西式棉袄罩衣普遍流行,西式装袖的中式立领外褂成为最主要的女装变化之一。其它的变化表现在口袋和扣子上,暗袋、斜插袋,明袋,挖袋,扣子也由原来单一的“算盘扣”变化成有机玻璃扣、布包扣、琵琶盘扣等。面料也由单色平纹布发展到格呢、花布和“的确良”等。这期间的女衬衫一般是一字领或八字领,面料使用细布或府绸,分长袖或短袖两种。

  1976年,毁灭文化毁灭美的大革命终于结束了。人们爱美的愿望迅速萌动,简陋而媚俗的“时装”很快出现在服装摊档里。有人从广东贩来了一些来自香港、台湾的时髦服装,那些花里胡哨的裤裙、衣衫、蛤蟆镜,已经惊得国人目瞪口呆。经过十年苍茫,人们早已失却了审美的标准和能力,于是,中国人开始集体学习穿时髦衣裳。

“老三样”与“老三色”

刚刚进入70年代,中国大地依旧弥漫着浓郁的革命火药味,服饰上的革命法令尚未解除,百姓民众的服饰装扮单调乏味到了极点,千人一面、万人一式。百姓大众的穿戴仍是60年代左风的继续。从1949年至此,考究的穿戴如同过街老鼠而不见踪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红卫兵装和“男女同装”的简单盲从
    红卫兵装和“男女同装”的简单盲从

    50年代中期,政府提出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根据地域、城市及其他三六九等,全国开始施行各种票证:粮票、布票、棉花票、肉票、糖票、棉线票、胶

  • 列宁装与“同志”服装的政治使命
    列宁装与“同志”服装的政治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制定过明确的服饰制度,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标准,同样完成了易服改元的政治使命。具有强烈工农意识的新政府领导者,

  • 海派时装与窈窕旗袍
    海派时装与窈窕旗袍

    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西式服装与中山装、旗袍合成40年代民国时尚。 西服、中山装及

  • 改良旗袍与月份牌画的历史
    改良旗袍与月份牌画的历史

    30年代始,旗袍已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尽数接受,仅面料、做工和搭配略见差异。形成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民国典

8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