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之路 >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

时间: 晓铧971 分享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农村白手起家创业,希望能帮到你。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篇一

  雷浪声出生在广东韶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由于家境一般,父母从小就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够努力学习,将来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天意弄人。一向成功优异的雷浪声却在高考中折戟。2009年,雷浪声以10分之差与本科大学擦肩而过。落榜的那个夏天,雷浪声心情低到低谷。他对这个世界的热情仿佛随着这场考试一下子全部消失了。从此,他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因为,他害怕世界的嘲笑。

  有一天晚上,雷浪声起来上厕所,途径父母的房间时,听到房内一阵隐隐的啜泣声。原来,是母亲在委屈的哭泣。

  父亲轻轻地安慰道:“你别把那些女人的话放心里去,他们都是一群大嘴巴。”

  母亲哽咽地答道:“我不在意别人辱骂我,但是她们不能侮辱浪声,不管怎样,他都是我最骄傲的儿子。”

  听到这里,雷浪声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在那一刻,他的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他暗自告诉自己,为了爱自己的母亲,为了那些铺天盖地的嘲笑,他需要站起来,他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

  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雷浪声没有选择复读,而是选择了去一所专科学校就读。他相信,英雄不问出处。2009年9月,他入读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热门的游戏专业。

  在大学期间,雷浪声对手机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临摹手机桌面,上网游览最新的技术动态。有人嘲笑他:“你每天关注那破手机信息,这样就能有好前途?”对于别人的不理解,雷浪声一笑而过。

  大二时,他决心与人合作做UI设计。然而,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扑哧笑出声来,说:“你真的不愧是姓雷,连说话都是这么雷人。连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至今都没有这个能力,就凭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专科生也能搞成这么大的事,我的名字以后就倒着写。”

  雷浪声微微一笑,这么多年来,他所遭遇的嘲笑不绝于耳,如今,他早已懂得放下。他决心坚定自己的信念,踏着别人的嘲知,勇往直前。

  2011年暑假,雷浪声与几个在网上结识的80后朋友来到深圳,租了一间终日不见阳光的小民房,组成一个6人团队,开始了手机软件开发之旅。那段时间,由于资金的限制,他们过的十分艰苦。每天,他们只能订一餐外卖,其他的时候,饿了只能以泡面充饥;住宿环境也十分恶劣,6个人加上所有的机器设备,活动范围不足500米,有时候连续加班30多小时,累得连眼睛都睁不开。

  然而,就是凭借这样坚毅的精神,暑假还未过完,团队的第一款产品“刷机精灵”第一版本正式上线测试。当天晚上,6个人在小黑屋附近的烧烤档喝个大醉,压抑的心情释放成泪水。

  不久,雷浪声的“刷机精灵”开始被外界关注,所在团队也幸运地得到百万级的天使投资基金。2011年8月中旬,雷浪声以团队名义注册成立“深圳瓶子科技有限公司”。同年底,雷浪声的团队接受了1800万元投资入股。2012年,百度、盛大、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开始插足刷机行业,其他的大小竞争对手陆续涌现出来,面对巨大行业竞争压力,团队加速产品更新迭代,持续保持在行业领先位置,赢得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和关注。

  2012年8月,也就是雷浪声毕业就没到一个月,腾讯CEO马化腾亲自出马,以6000万元人民币全资收购雷浪声的公司。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事后,雷浪声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父母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再也不用遭别人嘲笑了。”

  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雷浪声并没有给自己买房买车,而是在韶关始兴县城买了一套当地最好的房子给父母。他说:“我还年轻,最需要的是沉下心来,车、房那些东西容易使人浮躁。”直到现在,他在深圳还是无房无车一族。

  从一个青涩寒门学子摇身变成“90后”千万富翁,这条创业路走到今日,雷浪声感触良多。他说:“成功有时候就藏在一些嘲笑里。它能激发你的成功欲望,让你勇敢挑战困难,变得能够独当一面。面对嘲笑,担当压力是人生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不浮躁不虚伪,善于总结失败经验并用心去沉淀,就能让你离成功更近。”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篇二

  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刘玉栋身上充满了上世纪70年代创业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他山东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能力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到山东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非常难,最后只能跟着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艺不压人,学点手艺,以后能混口饭吃。”

  刘玉栋当了两年多的学徒,挣了2万元,“当时除了白天在店里修自行车,晚上还要到自行车厂去装自行车,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大。”这个“成绩”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2万元,那个时候很少见。”

  是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当时,他感到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但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每个月花300元租了一个门头,专门修理自行车。

  当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长了他感觉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很高,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从收酒瓶开始

  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山东兰陵白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拒绝了他。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不卖酒给我,我就不走,”刘玉栋回忆说在厂长的点拨下,他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方收酒瓶。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应该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现在,刘玉栋还庆幸自己的坚持,“这与我在农村生活养成的勤奋、努力分不开。”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谈判,要求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使刘玉栋如愿以偿。

  后来,他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刘玉栋完成了原始积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更大的动作还在后面。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他至今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满足,“我们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的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代理的产品不仅在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领域。“我们除了做流通环节,现在还进入了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这标志着我们正式进入生产环节,具有标志价值。”数据显示,刘玉栋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我们在酒类代理上要向国美看齐,有自己完善的网络,专业化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 刘玉栋有着自己一套特殊的经营思路。目前,刘玉栋正在自己专业化的路上奔跑。

  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篇三

  我叫章西良,69年底出生,在豫中一个偏僻乡村长大。出生时家境已变得很差,粮不够吃,所以,老爹给我取名字叫惜粮。西良是我在阳城师范上学时改的,为的是纪念儿时的记忆,因为小时候,总感觉所有的好东西,都在老家的西边的阳城那里。

  1976年,我7岁。去学校报名的时候,姐姐反复告诉我,老师问你是什么成分,千万不要说是中农,要说是贫农。我不明白中农和贫农的区别,但我知道,小朋友们和我一样,都是过年才有新衣服穿。那时候的冬天真冷,差不多每一个小朋友脸上都挂着两条鼻涕,在鼻子下面象两条进进出出的绳。鼻涕永远擦不干净,有时候我会想:鼻涕到底有多少呢?能不能揪着绳头把它们全拽出来呢?

  1986年,我17岁,正上初三,应该8年学完的课,我用了整整10年。其实那时候大家也和我一样,用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读完小学和初中,然后去考中专,希望从此吃上国家的“商品粮”。那时候高中不吃香,不但要等上三年才能考大学,而且能否考上还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在农村,人们喜欢离自己最近的富贵。我还算是幸运,那一年考上了阳城师范学校,跳出了农门。不过,家里正因母亲的病陷入穷困,我到村里的窑场做了一个暑假的苦工,挣了26元,父亲又借了一些,还有两个姐姐的支援,才凑够了110元学费。那时候中国还只有10多亿人口,我们家的生活情况,我想最多能排在9亿那个地方,在人生的山脚处。

  师范毕业分到老家教了三年书,后来因为写作方面的特长,调到乡政府当通讯员。毕业后第五年到阳城电视台应聘成了记者,碰到了我人生中最大的贵人。

  1996年,参加工作第7年,那时候生活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善,有了舒服、荣耀的感觉。我又在心里排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自己应该排到5亿人之内了吧。

  2000年,怀着强烈的脱贫致富梦想,进入股市。2001年,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当然,这都是我的第二职业,贫穷的我,没有勇气也没有底气放弃那时的工作。因为不是全身心投入,生意时好时坏,不过,成绩还算可以,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而且,工作上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还混上了阳城市西城区正科级干部。

  如今,已至不惑的我,再次排列自己在全中国人民中的位次。我欣慰地发现,无论是按职务高低还是个人财富资产的多少,我都觉得应该是排在了一亿人之内。当然,由于没有精准的数据,我这种估计很不科学。但是,如果用我所在阳城的数据来排序的话,我惊讶我现在所处的位置。论职务在全区32万人中排到了400名之内。在资产上,我89年毕业时的每月工资100 元,现在每月也只有1500元,尽管工资每年都在增长,但20年的工资总额大约也就是16万元。连同我妻子的那份,最多也超不过30万元,然而,我却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百万资产。尽管这些资产在有钱人眼里不算什么,但我觉得,我从穷苦的农村出来,白手起家创业,清清白白地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完成了一个穷人艰难的翻身,是非常成功的。

  按我的条件,原本就是在山脚下的,现在,我很高兴自己能同开始就在山腰的人一样,或是比他们提前享受了山上的风景。我对自己向来要求不高,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只要能够养家糊口,做到一个人的收入,够一家人用就行了。现在,我靠自己的努力,居然做到了。17年的奋斗,让我拥有了“一亿人之下,十二亿人之上”的感觉。不管这样的结论是否准确,我喜欢用这样的成绩鼓励自己、评价自己,这样的结果,我很满足。

  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人们的起跑线注定不同,但每个人一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却又是异常的一致。小时候,有一次爹借不来钱,娘给我说,这个世道,是个高岗添土的世道,越是富人,越有人帮,越是穷人,越没有人搭理。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知。你要是想出人头地,就一定要成为富人。

  娘说的“高岗添土”,是我们老家的一句土话,小时候不太理解,长大了看多了高岗添土的事才深有感触。这个社会不就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交换、高岗添土的社会吗?富人原本有钱、有资源,处在社会的“高岗”上,而穷人则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可悲的是穷人总想找到一条通往高岗的捷径,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脚下的土,添到富人脚下的高岗处,渴望着通过高岗处富人的提携,让他站得高些。可是,世态炎凉,结果常常难遂人愿,在这种高岗添土的交换中,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因为掏空了脚下的土,处境反倒更差,更加处在人生的洼地了。

  我曾想把自己走过的路写下来,然而,一次又一次停笔。我原本对自己所谓的成功感觉心虚,感觉孤芳自赏。现在社会上到处充斥着年薪10万、100万的消息,我那点可怜的成就,实在会让他们不耻。就在这次我下定决心写下去的时候,我又偶然遇到了我刚毕业当老师时教过的一个学生,连高中都没有进过的他,如今创办的企业资产已超过 8000万元。但我还是最终决定要写下去,因为我觉得,许多比我成功的人,他们的起点原本就高,我是没有办同他们相比的,而我那个学生,应该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杰出代表。我是中国并不发达的中部最标本式的穷人,我想,对于那些处在人生“洼地”,一无金钱二无职位的穷人,对于那些梦想早日出人头地年轻人,我这个穷人翻身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的人生应该有所启示。

  梦是心写照。有人说,穷人最缺乏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但我说,穷人最缺乏的是成为富人的行动。我是穷人,我从不缺乏向“高岗”处走的梦想,但是,我不知道,通向高岗,穷人翻身的路,充满了如此多的迷惘。

  昨晚很晚,不是今天凌晨一点左右时才写完。发完帖子后又发了一会呆,不知道大家对我这个穷人翻身的经历是不是感兴趣,早上起来,老婆催我上网查一下无烟锅的信息,去年在她单位附近买的一个36平米的小户型装修基本结束了,是一个开放式的厨房,所以她一直想买一个无烟锅。

  这个小户型是我买的第三套住房,三套的面积先后是120、150、36,两个小的算是自住房,大的算是投资啦,我一直考虑找机会卖掉,因为我感觉一个新房子放到那里,占压了几十万的资金,实在不划算。另外,我还与好友合买了三个商铺,最大的室内面积70平米,在我们市的一个科技市场附近,另两个一个是市中心一个步行街,面积20平米,这两个我决策感觉最能体现我的眼光。这有一个只有13平米,还是一个商场二楼的铺中铺,我觉得这个决策很失败。想想自己从 2000年以后才知道开始理财,短短十年就拥有了差不多六处房产,也真是感慨自己醒悟的太晚了。我们常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我身上可是千真万确。不过,我们这里的房价很低,就算是这么多房子合在一起,也抵不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套的价值。不过,我仍旧很高兴,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毕竟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我能做到这样,真是很不容易了。  :

  这世上,穷人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变成富人;而富人可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继续当富人,另一条是变成穷人。这里写的是穷人翻身全记录,如果你是穷人,你需要看它,因为你需要改变,成为富人;如果你是富人,你需要看它,因为你需要了解,领导穷人。

  
看了“农村白手起家创业”的人还看了:

1.农村白手起家创业事迹

2.2017年20个白手起家农村创业项目

3.农村创业故事白手起家

4.农民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5.另类农村白手起家创业项目

257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