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5篇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无疑,作为穆斯林后裔(户口本上是回族),我有幸回归了伊斯兰信仰,我同所有具有真正伊斯兰信仰的穆斯林后裔一样,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一

  《葬礼》中有两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描写,父亲韩子奇在临终时是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的;而女儿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燕潮”的名字去世。

  这两幕不起眼的伏笔其实是在暗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穆斯林的上一代还在受着伊斯兰——这道宗教枷锁的控制,虽说半信半疑,但是无法完全摆脱。

  而穆斯林的新一代则已经大胆地冲破这道束缚美好爱情的枷锁——伊斯兰,将其彻底抛弃。

  两幕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的主张如爱情之上等等,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而伊斯兰又是回回祖祖辈辈守望着的信仰,在抛弃时必然产生强烈的镇痛。回回民族在这场抛弃与守望互相冲突的镇痛中获得新生。新月死了,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新月是为了改变回回民族陈腐的现状而死的,她是回回民族变革发展的最前卫的烈士——用生命换取美好的爱情。作者在暗示回回民族要改变现状,像其他民族一样文明先进,不受宗教的束缚,必须要经过牺牲,像火凤凰一样的死去,然后获得新的生命。

  这是作者的理想,她爱自己的这个民族,但她的爱法与回族的穆斯林不同。她不认为回族的发展壮大在于恢复回族人对于伊斯兰的信仰,相反,她认为回族不像汉族等人那样享受美好的爱情与所谓文明的生活,障碍正是伊斯兰。因此这个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韩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没有完全的抛弃伊斯兰传统,但是他的伊斯兰传统已经有了动摇。

  韩新月(代表着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经完全地抛弃了伊斯兰传统,义无返顾地走向她的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抛弃伊斯兰教的束缚,回回民族的希望正在前方。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二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面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为何在现实面前,你如此不堪一击?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三

  一年前,闺蜜向我推荐这本书。书买回来后,搁置了一年的时间好像没有阅读它的欲望。《穆斯林的葬礼》从字面上看,毫无疑问的是悲剧。“葬礼”一词,容易让人们联想到送别亲人的痛苦场面,对于泪点极低、又多愁善感的我,一直没有勇气翻开它。

  《穆斯林的葬礼》描写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冰心先生特为其作序,冲这两点,就令人望眼欲穿。

  小说的第一个催泪点,是梁亦清为琢玉熬尽了毕生的精力,当无限地接近胜利,充满着曙光的生活即将到来时,生命却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与宝船同归于尽了。家人憧憬的幸福生活在这一刻都灰飞湮没,化为乌有。生活中的意外又何尝不是如此,有句话说得很贴切,人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到。而不幸总是残酷地发生在人们对之毫无防备之时,沉重的打击总是令人感到措手不及,毫无还手之力。

  小说的视觉独特,文笔冷峻。如果说让文中最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描写新月在北京大学的生活点滴,引起了我的共鸣,从初入大学时对各种陌生现象的好奇,到深深爱上校园生活的描述,精彩而生动。描写北大未名湖的湖光塔影,文字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感觉。

  小说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其中的某些教义禁锢着穆斯林家族的心灵,也注定了其结局是悲催的,主色调是灰暗的。尤其是对韩太太这个人物的刻画,从她对新月的态度,忽冷忽热,足见其内心矛盾的煎熬。为人母亲的我,在阅读过程中,无数次在怀疑,新月根本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这也是小说作者设置的一个谜团,使读者犹如走入迷宫一样,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最终谜底呈现,也印证了我的猜想。在家里,韩太太扮演着冷酷无情、主宰一切的角色,无情地拆散了天星与容桂芳、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从这方面去想,我对其充满了憎恨。而另一方面讲,韩子奇与玉儿的不伦之恋又深深地伤害了韩太太的心,我又对其动了恻隐之心,仿佛又理解了她对新月忽冷忽热的矛盾心理。所以,从根本上说,天星和新月的不幸,也是父母扭曲爱情的产物。

  人们习惯性地把一剧情或一故事情节往好的方向去想,希望看到的总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可惜,事实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希望事事如我们所愿,而结局却背道而驰一样。读后感·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总是那么格格不入。新月上大学的生活片段,是全文给人幸福感满满的片段,当所有人都以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的新月能充实愉快地过完她的大学生涯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却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令人不禁感叹现实的残酷,而人们在病魔面前却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没有健康的体魄,哪怕拥有天赋异禀的超强能力,理想与抱负也成了浮云。

  《穆斯林的葬礼》,其章节交错的写作方式,由两个故事的主线同时推进,特别新颖独特,一度让我难以适应,不过,作者精湛巧妙的写作手法却令人叹服!与同一时代的路遥先生的著作《平凡的世界》相比,各有千秋,而我更喜欢的是后者,《平方的世界》描述的是生活的本色,是那一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人们对理想的憧憬与无奈,更贴近于生活。

  当然,《穆斯林的葬礼》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性善的力量,以及在逆境中的不懈努力与顽强的意志。不愧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巨著,值得人们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四

  一本书,从秋天的午后读到下雪的冬天,竟然断断续续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也学到很多知识。

  1、回族的产生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一些来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在元代被蒙古族横扫后,被大量强迫迁徙到东方,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所以我国就有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经过一千多年的同化,大部分生活方式已经跟汉族没有区别。

  2、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对伊斯兰教的成见和敌意。想当初,西路军过陕甘宁时,跟以马步芳为首的回回们,那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特别是马步芳那句“待到剿灭了西路军,一人一个女学生”注定了他只能客死国外。通读了《穆斯林的葬礼》,书中所述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的兴衰,跟我们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北平玉器梁家的国仇家恨,跟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心灵相通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面临大灾大难时心中也会更多一线希望吧。

  3、有很多时候,处在大的环境下,管中窥豹,人是很难看清事物本身的。1937年,日本人都打到北平郊外了,英国人朋友亨特劝韩子奇带上全家跟他一起去伦敦,韩子奇也明显感到家产在北平肯定保不住,但是他老婆不愿意离开北平,不愿意丢掉玉器梁的金字招牌,不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竟然寄希望于国民政府,甚至寄希望于日本人,所幸韩子奇带了一些传世的珍宝跑只身去了英国,但这一别竟是十年。1966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就要开始了,韩子奇那五千年前的玉铲、四千年前的玉璜,那商代的玉玦,汉代的刚卯、唐宋元明清的传世珍宝怎么可能保得住,被打倒的韩子奇聪明一世,在此时想的却是给亨特写英文信求助,还好他儿子把信烧了,不然这信到了邮局就是韩家投敌叛国的罪证。

  4、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在任何岁月,北大校园里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跨越了家庭背景,跨越了师生恋的伦理道德,战胜了以梁太太为首的没文化的宗教信仰坚守者,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支撑着韩新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对抗病魔。看似儿女情长,但楚雁潮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贯穿始终,铸剑、出关、非攻都是在描述对生命的不屈的抗争,遗憾的是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没能在那时出版。

  5、《穆斯林的葬礼》出版于30年前,在27年前获得矛盾文学奖。书的前半部分是很引人入胜的,让我诧异的是为什么要在结尾处说出韩子奇不是穆斯林的身份,一个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为什么不能带走呢。

  6、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这韩家博雅宅门前的八个大字让我知道了我家随州还有与和氏璧齐名的随侯珠,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五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

  父亲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容易让人动容的,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动乱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相关文章:

1.《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

2.《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3.关于穆斯林的葬礼的读后感精选三则

4.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

5.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00字4篇

4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