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

时间: 燕青16 分享

  清朝在历史当中是重要的朝代。那你知道清朝著名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清朝著名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乾隆年间的妖术大恐慌

  乾隆年间是举世公认的盛世。就在盛世年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整个大清王朝的影响并不亚于一场大的战争。事情的发生暴露了当时清王朝的种种弊端,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上的问题,这件事就是被后人称为妖术大恐慌的叫魂案。

  1.起于民间的叫魂

  这一年是1768年,“乾隆盛世”四个字正在天下口口相传,并且为日后传扬奠定着坚实的基础。乾隆在北京慢条斯理地处理着天下事,而远在江南的德清县的 小民吴东明石匠正在领着大批石匠修理下水城门。工作很是辛苦,当吴石匠正准备将木桩定进水下时,一个叫沈士良的当地农民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帮自己一个忙, 沈士良已经很老,微颤着手将一张纸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将这张纸贴在木桩尖打下去。吴石匠知道这是诅咒别人早死的一种方式,就指着纸上两个名字问沈士良,这 两个人怎么惹到你了。沈就告诉了他,这两个人是自己的侄子,但真不是东西,总欺负自己,所以想让他们早点死掉。

  吴石匠立即把纸连同沈士良一起带到了知县那里,自然,不用审,这已经犯了故意杀人罪。知县见沈士良已经很老,并且这种事情能否起到作用,他自己也不知道,就打了几下沈的屁股,放掉了。

  吴石匠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并且还有可能得到仁义之举的美誉。于是,他到处宣扬这件事,认为自己救了两条混账的命。可他错了。不久,本县慧相寺里的几个经 常吃不饱饭的和尚把他推进了深渊。本来,和尚的本分就是清贫,吃不饱饭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他们认为不正常的却是附近一座观音殿的和尚们都吃得很饱,对他们 来讲,这是一种无情的打击。他们开始散布谣言,说有石匠在观音殿附近“作法埋丧”。和尚的话经过口口相传,吴石匠和他的员工们

  德清县莫干山。莫干山如今是德清县的著名风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来到此地。但是在几百年前,德清却与妖术扯上了关系。

  晚年乾隆。地方上的叫魂事件终于惊动了乾隆,他龙颜大怒,责令地方官员马上查办散布妖言者。

  自然就被推了出来。

  谣言从德清传向了四面八方,石匠们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待遇。甚至那些余杭石匠回家拿米,也因来自德清而被当作叫魂犯送进官府。

  但这是雏形,在当地老百姓看来,只要和气待人,不树敌,别人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到纸上让那些石匠们鼓捣的。当这些百姓们秉承着“为善可消恶”的信条时, 另一条消息从浙江省萧山县传来,消息未加分辨,就被确认为真实可信:四名和尚被控剪人发辫,并于其中一人的行李中发现一缕头发,四人已遭收押。不久,一个 十岁的孩子控告几名乞丐偷剪人发辫,几名乞丐立即被捉。接着就是江苏省胥口镇,人们捉到了一个来自湖州府法云庵的净庄和尚及同行七人,他们被人们打成重 伤,又被送到官府。人们打这几个人的理由就是,他们是和尚,因为是和尚,所以想剪别人的辫子。

  当江南正在发生着所谓的剪辫叫魂事件时,山东直隶也发生了几例。首先是山东省邹县,一个叫蔡廷章的乞丐供称与和尚通元等人同行,并于途中剪人发辫。当然,他不是主动去衙门招供的,而是被人用木棒打去的。接着就是章丘县,也是一个乞丐,要饭到一个算命先生叫张四儒

  处,张鼓舞他,要饭没有前途,我们还是跟着玉石和尚去学割人发辫之法术吧,到时候钱大把大把地来。这个乞丐因为有上进的心,就跟着玉石和尚学习法术。但在第一次施法时就被人当场捉住。

  这一事件终于闹大了,离吴石匠事件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山东巡抚立即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乾隆,乾隆听后龙颜大怒,勒令各省查处。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关于叫魂的谣言已经蔓延到了京畿,而且已经闹得很严重。因为,事情已经不像浙江那里仅仅局限于县级,已经惊动了巡抚这个等级的官员,而且山东巡抚还认为应该在奏折中向皇上汇报。

  这种事情为什么会闹得这么大,事实上,并不是山东巡抚的上奏惹出来的。在这位巡抚看来,这样的案件不断地发生,并且自己所在的山东还并非是传播源,那 么,一旦再闹下去,整个大清朝都会受到影响。真正让这一件小事闹成惊动皇帝的大事的是民间对叫魂事件的态度。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看法是,在一个活人的身上 同时存在着代表精神之灵的“魂”以及代表躯体之灵的“魄”,当一个人的魂与魄分离之时,他也许会昏迷,生病,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情,因此民间会有所谓的招魂或是离魂仪式,前者让失去的魂得所归宿,后者让离魂者得以见死去的亲人等。但是,一旦分离魂与魄的仪式被用在不正当的用途,无 可避免的恐惧就会产生。

  上述事件中的许多人都把这种仪式用在不正当的用途上,在人们看来,他们想用这种方式逼着被叫魂人的家人拿出钱财来,或者干脆,这些人就是想把人的魂魄叫走。

  于是,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是迷信的一件事震动了朝廷,自然也就震动了九五至尊乾隆皇帝。他和百姓的愤怒与惊恐是一样的,但与老百姓愤怒和惊恐的原因却不一样。

  2.乾隆盛怒乾隆先是回顾了一下历史,当时,经过康熙与雍正精心治理,他们满清的统治已趋近于稳固。表面上,“剃发留辫”的国家制度已被汉民所接受。但 事实却是,许多汉人的造反,都或多或少地与“剃发留辫”有关。而山东巡抚报上来的案子正切中了乾隆的神经,乾隆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间接地在动摇满清统治的 名分。他的主张很简单并且直接:坚决查出与此案有关的人,并且要严处。

  于是,整部国家机器都开动起来。当时,从朝廷到省到府到县都开 始了清查叫魂犯。虽然在刚开始,许多官员对乾隆皇帝的大怒之原因还不是很明白,但忠诚是美德的观念依旧在这些官员心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大小官僚来 讲,清查叫魂犯并不是保一方平安的事了,而是对皇帝忠不忠的问题了。

  事实上,当乾隆下令全国清查叫魂犯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有许多底层小人物死掉。因为在地方上所谓叫魂案都是子无虚有的事,但皇上已经下令清

  清代女子发辫。清代女子的发辫和前代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男子的发型就不是这样了。朝廷规定男子必须削发留辫,这种强制命令带来的伤痛在叫魂妖言中爆发了出来。

  查,那么,有与没有已经不是这些官员该思考的问题了。他们该思考的应该是,叫魂犯到底该有多少才算合适。

  先是乞丐纳入了他们的视野,接着就是和尚。乞丐身无一物,四处漂泊,首先就符合了弱者的条件。况且,他们四处乱走,肯定就是叫魂犯。乾隆朝的盛世并没有 给和尚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还是需要自己动手从寺庙里走出来去寻找食物。他们和乞丐差不多,也是弱者,并且,他们天天念经,谁知道是念的什么东西呢。按照 这种思路,他们被送进了衙门。

  官员们自然是应接不暇,当他们明白

  叫魂犯已经足够向乾隆表示忠心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叫魂犯从乞丐、和尚这群高危人群开始向大众过渡。许多人因为与他人有怨,一赌气就肯定了对方也是叫魂犯,即使不是叫魂犯,也是预备分子。大家开始了告密,许多人刚把别人告进监狱,自己也跟着进去了。

  社会一片恐慌,老实的人不知道叫魂犯什么时候找到自己头上,不老实的人担心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人告进监牢。整个中国,在那一年处在了惶恐与不安之 中。官员们越是卖力的捉,叫魂犯就越多。乾隆皇帝在遥远的北京并不知道叫魂犯为什么会这么多,他以为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官员办案不利。但他不想告诉这些 官员,这些叫魂犯的罪过有多大,他们是在反朝廷,反他满人的江山。

  因为他明白,一旦这样讲了,就证明了身为满人的自己还在自卑的层面上停滞着呢。大清朝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还是那么自卑。所以,面对着叫魂犯的捉不干净,他再一次大发雷霆,要求官员们对“叫魂案”进行彻底的清剿。

  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把一些最底层的人向死路上推根据他大发雷霆的精神和彻底清剿叫魂犯的命令,官员们开始动手。在这种“保护伞”下,一些通过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再屈打成招罗织成的所谓“叫魂案”纷纷出笼。集中到乾隆那里就成了他考察官员的主要途径。“叫魂案”的范围一波一波扩散,从江南波及华北、川陕。 一大批乞丐、僧人等社会最底层的人受尽冤屈折磨直到最后死亡。

  该年10月,大学士刘统勋劝说乾隆,希望他能停止对叫魂案的查办态度。乾隆似乎良心发现了,或者说,他发现了这些叫魂犯根本就没有自己所认为的企图。大概他还笑了,认为自己的神经太敏感。可他不知道,因为自己的敏感,好多人都被逼着去了地狱。

  但事实上,在10月份他接受了大学

  清代和尚雕塑:叫魂案因和尚而起,而受害最多的也是和尚。乾隆时期的这宗叫魂案着实让平时老实清贫的和尚苦了一把。

  士刘统勋的建议后,并没有直接放弃对此案的清查。在口头上,他仍坚持负责官员需认真查办。但同时也严厉质疑各疑犯供词的可信度,要求各官员在不得使用刑 求的情况下认真办案。同时,在军机大臣审理完上述等疑犯后,由大学士傅恒负责审理并处刑。结果,理所当然地,除了病死或其他原因死去的疑犯之外,其余疑犯 全部获得免罪。

  “叫魂案”因为乾隆皇帝的“英明仁慈”而告结束。

  3.其实很简单的叫魂案

  说“叫魂案”简单,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中国谣言与中国宗教的一种结合形式。首先,它以宗教中的魂魄为支柱,然后靠着中国人的大嘴巴传递出去。

  这样的一件案子产生非常简单,但处理起来却非常难。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始的四个月中官僚体系没有作出乾隆认为是适当反应的原因。

  首先是官员自身的原因,大清王朝的官员们一般都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的,因此对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十分熟谙,固然他们不一定完全否定怪力乱神,但是对于在升斗小民间流传的神鬼怪事是很不以为然的。

  另外,既然是盛世,官员的为官之道就应该和盛世相贴切,那就是无为而治。对于诸多官员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事情越少越好,遇到事情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就是乾隆朱批中多次重责的“化有为无之术”。

  再次,官员的守土职责是维持秩序,不能发生动乱。可任何人都知道,这种谣言则是最能掀起动乱的。所以,对于官员而言,则是想尽可能地把谣言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力图阻止其蔓延,从而维持其管辖区域的稳定。

  最后,对于一个传统官员而言,他不仅仅是一个行政长官,还是司法长官和宗教道德长官,对民众负有教化之职,在其管辖范围内发生这种谣言,则是严重的失职。所以,官员对于此等事情能够压住自然就不会上报。

  第二个原因就在乾隆身上了,在他看来,这次恐慌中,妖术之一就是剪辫子。辫子对于他大清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次妖术恐慌又来源于江南,汉民族的文 化和经济中心,也是当初反清最激烈的地方,这就使得乾隆不得不格外小心和加大力度试图确认自己的理解。因为太过于小心和试图确认自己的理解,才让这场大恐 慌持续了一年时间。当时,在谣言面前,缺乏相关科学知识和舆论控制技巧的大清朝始终没有找到破除妖术的“解药”,让“叫魂”这个幽灵在中华大地自在地游荡 了许久,直到1768年冬它的自动消失。

  当时的大清正处在盛世的顶峰,出现了这样一种案子,着实让乾隆皇帝惊慌失措。曾经有个外国人对此次事件特意写了一本书,详细而又精致地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与高潮,直到结束。

  外国人研究历史的方法很奇妙,似乎在一些小事上非得找出一件大事来,

  并且和中国写历史的人一样,一定要形而上地延伸到政治层面,整个国家的设置机构和对危机处理方式的大范畴中来。

  其实,此案的发生在中国来讲,只不过是无数冤案冰山一角而已。我们从历史中至少能找出上百个这样的案子来,它们共同的名字叫“莫须有”。

  只要有愚昧与专制在,这样的案子还能继续下去。清王朝不例外,哪个朝代也不例外。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杨乃武与小白菜

  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在当时闹得朝野耸动、家喻户晓。案情牵扯到的朝廷官员从知县到封疆大吏,最后,居然连慈禧老佛爷都出面 了。本来,这件案子是件冤案,并且已成定案,但由于家人不断上告,又加上朝廷政治斗争的机遇,杨乃武、小白菜最后居然得以昭雪。两个小人物杨乃武、小白菜 却牵出了当时的官场政治斗争,称其为奇案的原因也大概如斯吧。

  1.冤案初成

  同治11年(1872年)10月11 日一大早上,就有浙江余杭县县令刘锡彤接到了一份报案。报案人称自己的儿子死掉了,并且死状很怪。刘锡彤听说出了命案,赶紧带领仵作前往验尸。死者名叫葛 品连,当时他的尸体已经膨胀,上身淡青色,肉色红紫,仵作辨认不真,就把手指脚趾灰暗色认作青黑色;口鼻里血水流入两耳认做七窍流血;用银针探入喉管是淡 青色认作青黑色;银针抽出时,并未用皂角水擦洗即认作服毒。

  就在这时,一个懂得一点医道叫陈湖的秀才来县衙给人看病,得知有了命案,他就和刘锡彤说了这样一番话,外面早就有传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现在葛品连暴死,内中恐有别情。

  他的这一番话涉及了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就是后来此冤案的男女主角。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排行老二,浙江余杭人。二十多岁考取了秀才,三十出头又中 了举人,令街坊邻里羡慕不已。杨乃武性情耿直,平日看到地方上不平之事,总是好管多说,伸张正义,又常把官绅勾结、欺压百姓等事编成歌谣,对官府见不得人 的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对于官府来说,杨乃武有一支厉害的笔,又有举人的头衔,所以,政府归类时就把他归为“刺

  杨乃武小白菜资料陈列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陈列馆位于余杭镇西郊上湖村。当年二人的冤案一直惊动了慈禧。

  儿头”一类中去。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浙江余杭人,因为平时喜欢穿一件绿色的衣服,系一条白色围裙,人又清秀,街坊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菜”,后嫁于死者葛品连。该年3月,葛品连与小白菜租住

  了杨乃武的房屋。此间,葛品连在杨家打工,小白菜与杨乃武亦有接触。葛品连这个男人天生就有的自卑认为妻子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但却没有证据。于是,他就 说给了自己的母亲听。母亲又把这件事向亲友说了,亲友又跟别人说了。于是居里巷间就传开了,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久,葛家就搬出了杨家。

  刘锡彤若不是傻子,就知道陈湖是在胡说八道。因为此人向来和杨乃武有仇,两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陈湖的品德却不像一个读书人所有的。所以,他经常被杨乃武嘲笑。

  但凡有点头脑的人听到这样一个人的话后,肯定是弃而不用的,但刘锡彤却大喜过望。原因就是,杨乃武总以举人的身份嘲笑他这位县太爷。

  他马上开始调查,千方百计想要把杨乃武扯进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真实情况为他做冤案的证据。

  就在案发的一个多月前,葛品连与小白菜因腌咸菜琐事发生争吵,这位勇猛的男人动手打了小白菜。小白菜剪了自己头发,吵闹要出家。实际上葛品连是因杨乃武 一事泄愤。此事自然也被人与杨乃武“联系”上了。过后,小两口恢复常态,葛品连每日照常出去打工。10月初7这日,葛品连感到身体不适,时冷时热。初9, 病情加重,医生诊断为霍乱,下午四时左右虽经医治但无效,

  死亡。当葛家准备料理后事,到了初十夜里时,尸体渐渐腐败,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来。葛家的一个亲属称:人死得这样快,蹊跷。葛母见死去的儿子脸色发青,疑是中毒致死。又联想到儿媳平时举止轻浮,更加怀疑了。于是就上演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刘锡彤得知了这一切后,立即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小白菜自然大呼冤枉。刘锡彤只好用刑,几次死去活来后,小白菜招供了。这份供词是在刘锡彤的引导下写出来,小白菜承认,与杨乃武通奸,并且在前几天买了砒霜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刘锡彤立即传杨乃武到庭对质,杨乃武当时还不知道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情,他以举人身份立而不跪,并职责刘县令是个白痴。刘锡彤无法用刑,马上于12日写报 告给上级请求革去杨乃武举人的功名。上面也马上就下来了革除杨乃武功名的批示。在此环节中,刘锡彤和上级的效率之高让他们自己都无法相信。

  杨乃武再次被传讯,并且可以用刑。但杨乃武拒不招认。刘锡彤恼火非常,他用尽各种刑具让杨乃武招供,可惜徒劳。在这个时候,杨的堂弟杨恭治与詹氏的弟弟 詹善政闻知后,以杨乃武初五日正在南乡岳父家里除灵为由赴县衙为杨乃武辩白。刘锡彤提案质讯,小白菜畏刑,仍然照前供说。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查明,就写了案 情综合报告,其中假称银针已用皂角水洗过,验针明显呈青黑色。

  一审就这样终结。

  2.冤枉继续

  同治12年10月19日,案子移交到杭州知府陈鲁这里。他翻阅原供,见杨乃武并未承认,就命令把全案人犯案卷解府复审。10月20日,杨乃武和小白菜、 葛品连的母亲等一干人等都被解送到杭州。刘锡彤亲自到杭州打点,解送杭州的原供都作了篡改。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窍流血;银针未用皂角水擦洗改为已用皂角水 擦洗;初5日给小白菜毒药改为初3日。

  军功出身的陈鲁本就看不起读书人,另外,在他眼里,杨乃武本就不是个好东西,于是,审问刚刚开始,他先还没有问,就给杨乃武上大刑。小白菜因有供在先,不敢翻供。葛品连的母亲大概是实在受不了杨乃武的惨叫,立即说

  在葛品连死时,见死得可疑,即盘问小白菜,小白菜说是杨乃武叫她下毒的。陈鲁赶紧又给杨乃武大刑,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杨乃武几次昏死过去。一连几堂,杨书生实在熬刑不过,只得诬服,供称曾到小白菜家给她毒药。

  陈鲁忽然来了劲,就问杨乃武毒药从何而来。杨乃武肯定不能说是幻想而得来的,于是,就胡说道:“初3日假称毒鼠,买得钱宝生药店内红砒霜四十枚铜钱,交给葛毕氏”。

  陈鲁很高兴,就把案件退回余杭县补查砒霜出处。此时,刘锡彤估计钱宝生怕受连累不肯承认,就责成熟悉钱的训导章抡香写信给钱宝生,嘱咐其到案说明情况,不必害怕。

  钱宝生到了县衙,否认卖给杨砒霜,并且说明自己名叫“钱坦”,不叫“钱宝生”。刘锡彤根本不听,给钱看章抡香写的信,并明确表示不会连累他,叫他退下去好好想想。

  经过回忆与想象,钱宝生承认了自己曾给杨乃武卖过砒霜。一切证据都已有了,案子到了知府陈鲁这里,陈鲁大笔一挥,写了结案意见如下:小白菜(葛毕氏)、杨乃武拟判为凌迟、斩首,钱宝生拟判为杖刑。

  陈鲁严刑逼供,草率结案的事情立即哄传全省。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认为弟弟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她先是找到葛品连的母亲,得知她在县里和府里的口供 不一致。接着又找到爱仁堂药铺老板钱宝生的母亲和伙计,都说杨乃武从没有向他们买过砒霜,冤情已十分明显。这位女中豪杰决定到臬司、藩司、抚台衙门告状。

  谁知,她根本进不去,因为官官相护,按察过了两堂,即认定原审无误,照原拟罪名详报巡抚定罪。当时,身为浙江巡抚的杨昌浚和余杭县官刘锡彤都重贿其属下,结果以“无冤无滥”审结,按照杭州府原拟罪名判定,至此已铁案难翻,只要刑部回文一到,就要立即执行了。

  杨菊贞入狱探监,与杨乃武商量,决定上京告御状。杨乃武自拟呈词,历述冤情以及各级官府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经过。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两个月,杨菊贞到达 北京,向都察院衙门提出了控诉。谁知都察院问都不问,就将他们押解回浙江,仍交给巡抚杨昌浚审理,杨巡抚自然“铁面无私”,认为这已成铁案,根本就不用翻 了。

  但杨菊贞并不死心,誓死为弟洗冤,准备二次进京告状。在这个时候,大

  商人胡雪岩资助了她,并且给她介绍了一位浙江籍的京官、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当时,他正在老家浙江丁忧。这个人的出现,为杨乃武日后冤案昭雪铺了一条道路。

  3.无奈的结局

  杨菊贞二次进京后,由夏同善引荐,遍叩了浙江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夏同善与大学士翁同龢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夏同善还会同御史王昕亲自上疏,为杨乃武平反。

  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4月,朝廷才派出学政胡瑞澜负责审办。浙江巡抚杨昌浚得知胡瑞澜到了杭州,就威逼利诱,说此案已经反复审问多次,无偏无枉,不宜轻易改动,否则引起士林不满,地方官吏今后也难以办事了。

  胡瑞澜见此事真有难办之处,就委派宁波知府边保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随同审理。这些官吏仍刑讯逼供,但虽经多次对质,但大多供词牵强,并且所供述内容的关键之处与原结案报告相差很远。

  同时胡瑞澜等也查出了葛母的证言前后有矛盾,但没能彻底追究,竟以原审报告的罪名奏报结案。这样一来,原审各级地方官吏如释重负,这批湖南帮的大小官员弹冠相庆,设席宴客,认为从此铁证如山,不会再有反复了。

  到了这个地步,许多人都认为,杨乃武一案已经不可能再变更了。但在京浙江籍人士对杨案主犯屡翻屡服,杨菊贞两次上京,认为必有曲折隐情。

  此时,有一股民间势力开始向朝廷施压。这股势力就是一些举人、生员和杨乃武的好朋友。他们联名向都察院、刑部提出控告,揭露此案,县、府、按察、督抚、钦宪七审七决,都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上下包庇,草菅人命,欺罔朝廷,要求提京彻底审讯,昭示天下,以释群疑。

  在京官员认为这件案子如果真是有冤情不得平反,不仅是杨乃武、小白菜两条人命的问题,而且是有关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面子问题。于是,夏同善、张家骧取得刑部侍郎袁保恒、大学士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向两宫太后陈诉冤情,要求将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提京复审。

  慈禧的加入,使得浙江级官吏占了上风,刑部大审,开棺验尸。最终认定为葛品连并非中毒而死。刑部复审勘验情况奏知两宫,这时已将刘锡彤革职拿问。原审各级官员为什么审办不实,要刑部再彻底根究,于是又提集犯证审问

  在慈禧的影响下,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终于得以雪洗,一向冷酷地老佛爷有时也能做做好事的。

  案子就这样结束了,但在是否惩办各级办案官吏的问题上,江浙派与两湖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大学士翁同龢为首的江浙派力主惩办这些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 另一派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首,附和的多是两湖籍官员,故称两湖派。他们认为不能为了区区两个平头百姓处理这么多官吏。由于这两派的争吵,刑部平反的奏疏, 一直拖了两个月,迟迟不上,直到光绪3年(1877年)2月10日,奏疏才上去,最后,做了如下判决:验尸人沈祥被杖刑八十,徒刑两年;门差沈彩泉被杖刑 一百,流放两千里;余

  杭知县刘锡彤被发配黑龙江充军,不超过七十岁不得以财赎罪;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保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 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郑锡皋均被革职;章抡香被革去训导职务;葛母被杖刑一百,徒刑四年;王心培等证人均被杖刑八十;浙江按察史蒯贺孙因已病故,免予议 处;巡抚杨昌浚、钦差胡瑞澜被革职。

  从杨乃武、小白菜一方来说,冤案昭雪无疑是莫大的幸事,而事实上他们只是民间的一个小案,在那个时代其实是不足为怪的。

  可是现在被渲染成爱情故事的案件背后隐藏着重大的政治斗争,难怪杨乃武在出狱后曾想去拜见救他一命的浙省大小官员,很多人并没有出面见他,因为他们参与这场斗争不光是为了一个杨乃武。在当时的大清官场,杨乃武还不配他们这些大官员为其喊冤。

  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后来被平反,不是因为他们冤枉而被平反,而是因为有人认为他们冤枉所以才平反的。

  杨乃武受了三年牢狱之灾,回到家里时已经成为半个废人,小白菜万念俱灰出家了事。他们所遭受的一切非人待遇,仅用一条活命抵偿便完了。

  这就是大清官场,你想做个不受委屈的小老百姓简直比登天还难。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同治”年号的奥秘

  无论如何,同治皇帝的一生都可以用“悲惨”二字来形容。六岁继位,却一直在母亲的控制下。好不容易等了十二年亲政,本想大展抱负,却又一命呜呼。直到现在,他的死都是个谜。似乎一切都由天注定,他继位时所用的年号就注定了他的悲惨过程与结局。

  1.为何发生率西政变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死。他的儿子,六岁的载淳在灵前继位。从这一刻起,这个六岁的小孩子就开始了他“浮沉不由己”的短暂的一生。

  新皇帝继位,第一件事就是要有一个年号。咸丰临死前,按照家法“顾命大臣”的制度,委派了八人“参赞一切政务”。这八个人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 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肃顺与其他七位大臣商酌后,确定采用“祺祥”两字。几个人觉得这个年号好极了,就把它奏知了载淳的亲母—慈禧。

  这位当时的西太后看了年号,很不满意。她跟这几位大臣说:“改元是件大事。年号是怎么来的早有定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6年(1856年)。同治12年亲政。次年卒,年十九岁。庙号“穆宗”。

  规。由军机处会同内阁拟好几个,由朱笔圈定。”于是,她板起老脸来问道:“‘祺祥’两字当作何讲?”

  肃顺觉得如果自己回答了,这就是侮辱了自己的智慧,于是,他让大臣匡源解释给慈禧听。匡源侃侃而谈道:“此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 祥’句。‘不涸’,就是说河流畅通,得舟楫之利,尽灌溉之用;‘不童’就是说山上树木茂盛,鸟兽孕育。如是则地尽其利,物产民丰,国泰民安,所以说,‘诞 降祺祥’,就是吉祥的意思。”

  西太后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大多年号都是从国泰民安这个角度来命名的,作为皇帝老母自然也希望天下太平。但她更希望的是,自己是否可以参政。况且,现在的天下之民还安分吗?纯属扯淡!

  她没有说可以用,也没有说不可以用。八个大臣见不对头,就在私下里议论,这个老女人到底想要什么年号呢?有人就说,其实这个年号挺好的,她为什么就不喜欢呢?

  是啊,她为什么就不喜欢呢?

  八大臣还在这件事上费心思,慈禧已经准备挂帘子听政了。八大臣急忙整理思路,把思维从年号问题上撤回来,跟慈禧摆事实讲道理。

  他们认为,这是扯淡,从祖制和现实情况来讲,挂帘子听政就必不可行,可慈禧认为,必可行。

  八大臣恼了,也没有了君臣之理,更没有了男人在女人面前该有的风度。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小皇帝载淳在被吓得大哭之余还把裤子尿了。可见当时吵架之声势,不等闲。

  回到北京不久,该年9月30日,那位西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勾结发动了辛酉政变,跟她吵架的八个顾命大臣被她咔嚓了三个,其余五个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充军。这样一来,八大臣所拟定的“祺祥”年号自然就不能用了。

  2.“同治”年号的巧妙之处

  该年的10月初9,是新皇帝登基大典的举行日,也就是说,必须在这之前把年号想出来。这个有些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恭亲王奕訢,他召集了三位大学士一起商 量研究。大学士周祖培主张采用“熙隆”或“乾熙”。他的想法是,他们大清朝康熙、乾隆两朝最盛,两个人又都是福泽最厚,在位最久,从他们的年号中各取一 字,组成新帝的年号或很吉祥的。

  恭亲王觉得不妥,他觉得无论是“熙隆”还是“乾熙”,都撇开了雍正,会令人感到其中有忌讳。因为雍正是通过骨肉相残得到帝位的,这样会使人联想到推翻顾命制度,是有意跟死去不久的先帝过不去,所以,绝对不能采用。

  最后经过反复商酌,拟定了“同治”两字,由恭王亲自提出,征询内阁的意见。内阁大臣一见到这两个字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一致认为这个年号拟得前无古人后 无来者。因为这两个字的妙处在于它可以有不同恭亲王奕訢。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在1861年11月发动一场政变,此次政变的目的在于夺取最高统治权,史称“辛 酉政变”。

  的解释:在太后看来,是两宫同治;在臣子看来,是君臣同治;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因此,这绝对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年号了。

  事实上,这种完美只要迎合其中“两宫同治”的解释,就可以了。至于民间和大臣,他们怎么认为并不重要。当恭亲王将拟定的新年号告知西太后时,她果然咧嘴而笑了。

  这可真是大家同乐,只有同治帝不乐。大概因为他才六岁,又大概因为童年的思想火花撞出了他预测到的未来,同治,同治,西太后可以和他同治;恭亲王可以和 他同治;太平天国与外国人可以与他同治,唯一让他不满的是,无论是谁跟他同治,他都不是主角。确切地讲,他一直在被别人治。

猜你感兴趣

1.清朝历史故事 清朝经典故事

2.清朝历史故事精选

3.关于清朝的故事

4.中国清朝历史故事

5.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

清朝在历史当中是重要的朝代。那你知道清朝著名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清朝著名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著名历史故事:乾隆年间的妖术大恐慌 乾隆年间是举世公认的盛世。就在盛世年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整个大清王朝的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清朝的三个故事
    清朝的三个故事

    清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那你知道清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故事:对西学情

  •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鸦片战争到它的灭亡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你知道清朝历史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

  • 清朝皇帝的故事
    清朝皇帝的故事

    清朝历时267年历史,其中有很多皇帝。那你知道清朝皇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皇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皇帝的故

  • 清朝的小故事
    清朝的小故事

    清朝末年,闭关锁国、政治文化专制,落后于世界。那你知道清朝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

2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