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 > 关于音乐的论文

关于音乐的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关于音乐的论文

  音乐是一种语言,音乐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是抽象的,无形之中引领我们。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的论文篇1

  论流行音乐中的民族特性

  摘要:本文就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相对集中的三个时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1世纪初期进行分析,分别从音乐旋律特点、配器的使用、歌词的创作方面探讨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性,以使人们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民族属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给后来的音乐创作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民族特性

  作为当代中国人心理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中国流行音乐毫无疑问也具有民族性,失去民族性的流行音乐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行音乐从出现到今天,就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着自己,其内容和风格也随着大众需求的不同而适时发生着变化。但如果我们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仔细研究,就很容易发现,在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作品里常常会出现专属于那个时期的痕迹,而无论哪个阶段,流行音乐都始终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只不过有些时期表现得相对强烈,有些时候呈现隐性状态,表现的不太明显而已。流行音乐及其他各种因素伴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充其量只是表现在技术层面和形式层面上,但其核心的美学品质体现的依然还是民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的扩张和延伸依然是流行音乐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因素,而流行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带动民族音乐不断向前发展,而且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成熟,在其内部活跃着更多的民族音乐的元素[1]。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次高潮,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流行音乐歌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以西北风为标志的流行歌曲;21世纪初期出现的以中国风为标志的流行歌曲。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流行音乐民族性分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我国流行音乐最早出现的地方,由于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欧美的流行音乐传入上海,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也渐渐需要流行音乐,因而我国的流行音乐应运而生。可以说黎锦晖先生是我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早期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流行音乐作品是中国流行歌曲诞生的标志。同时他的音乐创作也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中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的风格。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旋律创作方面主要以传统音乐为基础

  旋律是音乐艺术的血肉,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在旋律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传统民族调式[1]。如黎锦晖的《毛毛雨》《卖花词》《桃花江》就分别采用G五声宫调式、C五声宫调式和F五声宫调式等;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长城谣》《定情歌》分别采用B宫五声调式、F宫五声调式和C宫五声调式等;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等,调式也是中国的五声性调式。此外,该时期作品还经常借鉴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如黎锦晖创作的《疯狂世界》就采用了京剧西皮板的旋律素材;刘雪庵的《庆翻身》取材于苏南民歌音调中的“山歌调”,《飘零的落花》全曲采用了中国民歌中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贺绿汀的《牧童短调》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等。

  2.配器的使用上注重使用中国乐器

  作为《毛毛雨》与《妹妹我爱你》的伴奏音响,配器选用的是典型的民族弓弦与弹拨乐器的单音齐奏式伴奏,这样,中国浓郁的民间小调韵味即从歌曲中流溢出来 [2]。这里要说明的是,经过考证由“明月音乐会”的“灌音八仙”担任伴奏,但唱片上没有对担任伴奏的人员与乐器进行标明。乐队的乐器有民族吹管、弹拨、弓弦、打击乐和黎锦晖的小提琴,这些乐器从照片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评论家朱应鹏对这样的编制在演出节目的观后感中曾有记载:“音乐太单调,多用中国乐器。不是太高就是太低。”虽然这样的乐器组合也是中西混合,但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和音乐声学的“遮蔽效应”来看,最接近人声的是弓弦乐音色,通过弓弦演奏的声波与人声声波的声谱及波形包络比较接近,因而演奏出的音质优美动听且给人以温暖感。但是,小提琴的音色却让人在几乎全为民族乐器的单线条旋律伴奏中,听觉难以辨识。难怪黎锦晖在附小歌舞部时就主张“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刘天华也在1927年成立“国乐改进社”,致力将二胡提升至小提琴的性能,以实现借鉴西乐改革中乐的理想,我们就能理解为表现民族风格可以用小提琴拉小调、西皮二簧这一“洋为中用”的观念了。况且合奏式伴奏风格的体现,关键在于编配器的手法且相应呈现出的音响织体,不完全取决于乐器。

  3.歌词创作表现出雅俗两极化

  老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歌词是以黎锦晖音乐作品为代表的,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对现实爱情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与使用。

  首先,对现实爱情生活的描述。

  在歌词创作方面,正如黎锦晖自己说:“我开始把大众音乐中的一部分民歌、曲艺和戏曲中过分猥亵的辞藻除去,用外国爱情歌曲的词意和古代爱情诗词写出了比较含蓄的爱情歌曲。”例如,《毛毛雨》这首歌酷似一支民间小调,旋律平易流畅,曲趣委婉柔情,表达了女子渴盼情人的思绪。词、曲的格调均不属高雅,但却带有民俗的质朴。歌曲《桃花江》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又是对男女爱恋的表露,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歌曲的歌词都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些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思想与活动,轻快的旋律加上极富生活化的语言使得这类歌曲在当时的市民阶层中广泛流传。

  其次,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与运用。

  在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创作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这表明他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因而他的歌词的一大特色即呈现出诗情画意[3]。如《月夜词》把五代时牛希济的两首《生查子》作为歌词,并根据配乐的需要加进了一些句子,使歌曲结构浑然一体;《鸳鸯怨》中的“年年忙,忙过十年了,已经打发了许多新娘,难道终身为他人忙嫁妆?”《微微风》一歌中“微微风,细细吹,吹皱了平湖秋水”,而南宋冯延巳《谒金门》中有诗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二者颇为神似。这些歌词的古典韵味显而易见,有些歌曲的歌名同样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如:《秋水伊人》《镜花水月》《虞美人》《月圆花好》等。不仅黎锦晖的作品是这样,陈歌辛也同样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流行音乐作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跃然纸上。该类作品凭借其自身散发的古典文化意境,使最初的某些中国流行音乐具备了艺术歌曲的气息。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北风”流行音乐民族性分析

  “西北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歌坛的一个辉煌记录,该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实力的歌手,可以说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西北风歌曲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是因为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配乐采用了摇滚节奏,以及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音乐旋律以北方音调为主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在旋律上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北方民间音乐,尤其是陕北民间音调为基本素材。如在《我热恋的故乡》中有些乐句的旋律采用了类似吟唱调的写法。此外,这首歌曲还吸收了河北梆子中的一些典型板式,例如散板、二六板和流水板,使得该曲具有丰富变化的节奏和速度;在《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作曲家采用了山西地方戏曲中眉户调的旋律;《黄土高坡》这首歌运用了七声徵调式音阶,重用四度跳进,使歌曲明显的具有西北风格特点,又具有阳刚之美等等。

  2.配器的使用上加入北方传统民族乐器

  “西北风”时期在演奏乐器的配置上,多使用现代电声乐器辅以管弦或民族特色乐器,编配精巧,给歌唱留有充分的表现空间。如《心愿》的前奏使用了竹笛;《我热恋的故乡》的前奏使用了唢呐,而架子鼓的4/4拍节奏贯穿始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首歌曲的引子由鼓和小号奏出的节奏模式,给人一种非常有生机活力的城市生活的感受等等。

  3.歌词创作体现家国思想

  “西北风”时期,流行音乐作品的主题抛弃了之前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创作倾向,转向了对祖国、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这集中体现了在流行音乐领域当时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同时也是流行音乐民族化作品在“西北风”时期所独有的民族特色。如在《我热恋的故乡》中对“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的赞美;在《黄土高坡》中通过“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纵情歌唱的大自然;在《心愿》中通过“几辈人前仆后继探索明天……我们对着大地说,贫穷总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念等等。

  三、21世纪初期的“中国风”流行音乐民族性分析

  21世纪初期流行乐坛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各种内容迥异、形式不同的歌曲,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大家耳边响起了一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这些中国风流行歌曲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中华文化浪潮。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音乐旋律以古典戏曲旋律为主

  “中国风”作品大多采用R&B曲风或Rap说唱,以及戏曲音乐的旋律片段。如陶喆的《Susan说》,周杰伦的《霍元甲》,黄阅的《折子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等歌曲,都加入了传统戏曲唱段;而王力宏也使用了与传统戏曲十分相似的创作技巧,在他的《花田错》与《在梅边》中虽然没有直接采用戏曲唱段,但在乐曲的旋律说唱与写作部分均有体现。其他的再比如:模仿京剧旋律的《三国恋》 (TANK),模仿粤曲旋律的《绝恋帝女花》(夹子道),借用黄梅戏旋律的《西厢》(后弦)和《对花》(吴琼),借用民歌旋律的《姑娘》(曹格),还有借用民歌童谣旋律的《牡丹江》(南拳妈妈)等等。

  2.配器的使用上注重使用传统乐器

  在编曲上中国风音乐注重使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传统乐器,完美地呈现中国韵味。例如,胡彦斌的歌曲《超时空爱情》,可以说是较早的民族乐器和R&B融合的尝试,它以扬琴启场,继而再以二胡慢慢地推进,这种配器效果营造了一个充满古韵的唐朝气氛,无论在编曲上还是唱法上都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非常吻合。再如《东风破》中二胡的使用,《发如雪》里的琵琶、扬琴伴奏,《心中的日月》中的六弦琴、笛子、扬琴的使用等。运用这些乐器对民族化的旋律进行演奏,可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良好结合,因为它们是典型的中国概念的代表。

  3.歌词创作中运用古典诗词与传统故事

  词作家方文山和流行歌手周杰伦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一对黄金搭档,他们的歌曲充满了婉约、柔美的情怀,从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娘子》里的“折柳、红豆”(引自苏轼的《江城子》)到《东风破》里的“琵琶、东流水”(引自《琵琶行》),还有《发如雪》《菊花台》等歌曲里都有着充分的体现[4]。而《乱舞春秋》《双截棍》等属于比较活泼的歌曲则引用了传统的文化符号“烽火、沙场、武功”等。当我们在聆听《青花瓷》那句句押韵、琅琅上口的细腻歌词时,一幅温婉的江南水墨画立即浮现在脑海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后,具备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中国的流行音乐要想获得顽强的生命力,必须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扎根。因此,作为音乐学人,我们应当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创作属于自己的民族化音乐作品,使中国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别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趋向[J].民族音乐,2007,(4).

  [2]李琼.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中的民族音乐因素探析:1927-1930[J].艺术百家,2011,(7).

  [3]冯春玲.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的历史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

  [4]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J].人民音乐,2010,(6).文章编号:1003-9104(2013)01-0001-04

  音乐的论文篇2

  论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

  摘要:本文认为,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是指民族音乐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通过其实践活动对个体主体和杜会主体的发展需要所产生的积极的、有益的影响。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内容可以分为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两部分。其本体价值主要包括审美教育价值、创造性教育发展价值和社会交往价值三个方面,而其工具价值主要集中表现为文化传承价值和多元文化教育价值。本文还认为,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将有助于在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民族和谐,并提出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具体可行路径。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价值;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民族音乐从原始的歌舞到现在流传下来的民乐无不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景,抒发人们的情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文化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均趋于多元化,中国民族音乐在构建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中的重要性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席卷全球的带有现代审美意识的通俗音乐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给我们民族音乐以很大的冲击,加之受港台及西方商业性、娱乐性音乐的影响,在理论界不少人认为是世界趋势,视传统音乐文化如敝屣而弃之不顾;而在社会上青少年一味追求港台流行歌曲和爵士、摇滚等通俗音乐等,使中国民族音乐主旋律的地位有被移位的危险和有走下坡的趋势[1]。

  笔者认为,造成今天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正因为弘扬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有必要既从理论上明晰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内容,又能从实践上探索出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可行路径,以在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民族和谐。

  一、民族音乐及其教育价值的涵义

  (一)民族音乐的涵义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生活和生产的歌曲或乐曲,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记载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民族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指的是汉族音乐,简称“民乐”,广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包括汉族音乐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多种多样的样式和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有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壮族音乐、满族音乐、傣族音乐、纳西古乐、侗族音乐、维吾尔族音乐、塔吉克族音乐和朝鲜族音乐等。

  (二)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涵义

  价值是指自然的资源、矿产、宝藏生态与人类生活和商业交换的不可或缺的联系,以及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信息痕迹。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功能,是价值的质;价值的功能起作用的时空范围与强度,是价值的量。一旦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以和谐价值观的观念权衡利弊,就会驾驭社会的变革,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一旦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普遍接受以和谐价值观的观念权衡利弊,就会驾驭着世界的变革,使世界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因为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自其产生之起便具有了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属性,而这些价值随着类杜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形式的不断完善也愈来愈大,以致于成为现代社会中作为发展和完善民族整体素质以及个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所以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个体主体和杜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 [2]。从本质上讲,教育价值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人(个体、群体、类)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从生成的角度看,教育价值是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化;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教育价值是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化[3]。

  结合民族音乐、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涵义,笔者认为可将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定义为:民族音乐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观的教育资源,通过其实践活动对个体主体和杜会主体的发展需要所产生的积极的、有益的影响。

  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看,本质属性决定内容构成。在搞清楚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基本涵义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顺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内容构成。

  二、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内容

  因为民族音乐的价值包括它的存在对人们的作用或意义,以及人们对它的有用性的评价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所以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可以分为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

  (一)民族音乐的本体价值

  民族音乐的本体价值亦即其内在价值,是指通过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需要。笔者认为,民族音乐的本体价值主要包括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民族音乐的创造性教育发展价值和民族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三个方面。

  1、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满足个体审美需求是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要标志, 对个体审美经验的尊重,体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构建完美人格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具体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立足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两极而逐步接近于完美人格这一最佳交汇点[4]。而民族音乐作为一种能使社会个体成员得到通过其他途经不能获得的特殊审美体验,能陶冶其情操,甚至能在更高的程度上净化其心灵的审美教育手段,显然能达到上述审美教育目标或要求。

  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表现为能使民族个体成员对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质,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有深刻的了解与正确的评估,使其既能打破那种认为西方音乐什么都好的“欧洲中心论”,又能克服那种认为外国的音乐什么都不好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通过欣赏民族音乐还能使民族个体成员加深对自己民族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特质及其“主体”有准确的界定,并认识到哪些是其立宗之本不能变的,哪些是随时代变迁和社会人文环境发展而相应可以变的,进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民族音乐的创造性教育发展价值

  现代生理学研究已经证明,音乐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亦即能开发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哪一项不需要创造?没有创造,社会就无法前进。但是,没有想象就根本谈不上创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基本方法之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想象力强的人往往创造力也很强[5]。实践证明,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社会成员的个性,合作意识以及创造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所以,民族音乐具有极为明显的创造性教育发展价值。

  3、民族音乐的社会交往价值

  考察人类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似乎特别注重音乐在交往中的作用,即特别注重发挥音乐的传意功能。例如,在我国南方和国外的诸多民族中,作为表意工具的乐器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交际实践,促进了人际沟通,发挥了自然口语不能实现的远距离传递功能,突破了口语在传播空间原有的局限。在某些特殊语境下,它甚至起到隐语和密码的作用。尤其在婚丧礼祀活动之中,对这些民族社会的人们来说,乐器说话即以乐器为媒介,并行利用语言和音乐材料以表达语义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有声交际,充当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些学者研究显示,以非洲为代表的一些地区的乐器说话材料来看,其远距离信息的传递在社会的默契程度和精确表达方面,确实得到了较高发展[6]。

  可见,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社会交往价值。

  (二)民族音乐的工具价值

  民族音乐的工具价值亦即其外在价值,是指通过民族音乐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以及当今的建构和谐社会等。笔者认为,因为通过民族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使人类社会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所以民族音乐的这些工具价值主要集中表现为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多元文化教育价值。

  1、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一词在《辞海》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价值是指一种文化具有何种功效,它对文化成员具有控制作用和影响力,是用于衡量成员行为思想的价值标准或准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提顿和斯娄宾认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流动的、动态的成分,它变化着去适应人类的表达和情感的愿望,并且在反应文化内外的张力中,音乐文化不断地变化着。

  据此笔者认为,作为人类众多文化之一的民族音乐,因为它是伴随着世世代代人们生活和成长的具有文化意蕴的本土音乐,必然有其自身的文化语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价值。

  2、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价值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国家里,旨在对拥有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的青少年,特别是弱势民族及移民等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尊重他们的民族性、文化归属性与文化特质所进行的教育[7]。而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指的是我们不能只重视、学习某一主导民族的音乐,还应该重视本国其他民族以及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8]。所以,通过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具有能促使更多音乐研究工作者重视民族音乐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去看待民族音乐的价值。亦即民族音乐具有多元文化教育价值。

  实际上,民族与民族间、区域与区域间的音乐都是相通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性,但彼此间也有着相似或相同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了解了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同时也是推动本民族音乐的一个极好的手段。这为民族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价值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

  (一)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意义

  一方面,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稳定功能。音乐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态,是人类丰富的内在情感世界和思想本质的外在表现。音乐艺术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可以超越语言界限,跨越时空限制,突破民族之间因语言造成的情感隔阂。以一种超日常语言的对话传情达意。音乐艺术活动与和谐文化建没具有一致的目标,就是要创造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态环境[9]。另一方面,因为音乐教育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0],所以,笔者认为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将有助于在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民族和谐。

  (二)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可行路径

  笔者认为,实现民族音乐教育价值的可行路径可从四个方面考虑:

  1、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民族音乐学科基本结构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民族音乐学科基本概念和本质,逐步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目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表面繁荣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状态都不到位。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每每涉及民族音乐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大多数往往张口结舌,嗫嚅难辩。有时甚至陷入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窘境[11]。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之初,教师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教法使他们在准确理解民族音乐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适当介绍民族音乐内容,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七弦琴音乐、宫廷朝会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传统音乐,还包括近代、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接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音乐作品[12],进而逐渐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

  2、在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使民族音乐的价值在大学生中得到一致的认同。

  近几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教育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有特殊的作用,故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以下两大问题:(1)大部分学校教学内容中,西方音乐占的比重较大,忽视本民族音乐的教育,导致在校大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缺乏,这种现象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相违背,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3];(2)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部分普通高校并未将音乐课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公共课或选修课,根本就谈不上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实施民族音乐教育,因而这些高校中的大学生所获得的民族音乐知识或所受到的民族音乐熏陶仅是零零碎碎而非系统的。以贵州省为例,该省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普通高校将音乐课设为非音乐专业的公共课或选修课。

  鉴于民族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积微成著的作用,笔者认为不但应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将音乐课设为非音乐专业的公共课或选修课,还应在教学内容中注入更多的民族音乐内容,增加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教授和研究传统音乐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民族行为及文化体验,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中国音乐在音乐概念、创作理念、创作行为、文化目的、人格表达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优秀民族文化特性,进而使民族音乐的价值在大学生中得到一致的认同。

  3、在社会上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多种渠道宣传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不但能深入民众之心,还能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应通过多种方式,如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及开展各种官方或民间的文体活动等,宣传本土及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以使民族音乐深扎于民众之心;甚至有必要创造条件,树立民族音乐品牌意识,积极打造特色和包装好民族音乐作品,走“政府主导、媒体开路、群众配合”相结合的宣传促销之路,让民族音乐走出地区,走出国门,甚至走向世界,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在音乐艺术界,为适应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民族音乐作品创作及器材加工要不断创新,使民族音乐得以跟上时代潮流而能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及文化多元化。笔者认为,为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使我国民族音乐能跟上时代潮流而可持续地发展,在音乐艺术界(包括理论界和创作界)不但要创作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民族音乐作品,而且对民族音乐器材也要不断创新改进,从而增加民族音乐的大众接受率。唯其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成为一颗永恒的、璀璨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曾湘龙.对中国民族音乐价值及其教育的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12):74-75。

  [2]刘小红.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1):16-17。

  [3]刘复兴.论教育价值的本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8-12。

  [4]张晓涧.试论审美教育的本体价值[J].阴山学刊,2002(1):88-91。

  [5]王力邦.科学概述与科学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279-284。

  [6]白兴发.音乐在少数民族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以南方民族和国外一些民族“乐器说话”现象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87-91。

  [7]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5-18。

  [8]徐玲.在民族音乐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5。

  [9]徐桂琴.加强音乐教育,构建社会和谐文化[J].内江科技,2008(10):49。

  [10]杜鹏宇.浅谈和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J].新西部,2008(12):15,24。

  [11]徐皓,蒋薇.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1-22。

  [12]王耀华.世纪世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13]胡松.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四川戏剧,2006(3):61-63。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音乐的论文”

28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