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免费参考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民俗文化论文免费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免费参考范文篇1

  浅探我国民俗文化现状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民俗的定义、特点、功能与发展,分析了我国民俗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改进我国民俗发展的对策,这为人们更好的研究传统民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对策

  我国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二、民俗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时表现了对自然环境条件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生产活动或经济生活方式也有明显差异。如我国的鄂伦春族,过去只是单一的狩猎生产,现在已开始走向以林业为主,护养猎并举的多种经营发展经济的道路。但是,民族的经济生活特点将长期存在,不易改变。有些民俗则是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有些宗教对教徒的婚丧、嫁聚、饮食等方面的规定,慢慢地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

  总之,民俗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从各个方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并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它对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不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三、民俗的特点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内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即各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由于地理环境对民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民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集团性。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社会集团之间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俄国在沙俄时代,上层社会中以讲法语为荣,而平民大众则没有这种习惯;约束性。某种习俗可能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具有某种不成为法的约束力。西方国家流行的狂欢节即是在这种约束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成为消除紧张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形成为一种民俗。

  外延的特征包括承传性,每一种民俗都是历史遗传的结果,有一种自然的承传性;变异性,民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经济方式的发展与变化,旧有的一些民俗会发生变化,同时形成新的民俗。可以说,没有承传性与变异性,民俗就不可能形成并发展。

  四、民俗的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应充分尊重和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大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而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民俗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纽带。具体而言,我国的民俗文化有以下四大社会功能:

  第一,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每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他从周围人群中学习语言,在生活中模仿人们生活,从交往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然后按照特定的风俗生活一辈子。

  第二,民俗文化的规范功能。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而且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民俗不同于法律,它不是强制实施的,而是一种不成文的,自觉的行为准则。它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这是一种无形的控制,却是一种最有力的精神的控制。

  第三,民俗文化的维系功能。

  民俗文化是长期以来,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在无形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认同感。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该民俗文化就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而且,在社会生活的世代繁衍中,民俗文化一直被无意识的传承下来,不断被后代所复制,从而保持着社会的持续性。就算社会有大的变革,民俗文化发生的变化也只是局部的、缓慢的,这样就维护的文化的持续和稳定,从而也维系了社会生活的稳定。进一步讲,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的、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心理,因而民俗文化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体的标志。

  第四,民俗文化的调节功能。

  人类创造民俗文化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娱乐,为了能在劳作之余,适当的进行精神上的放松和休息,有时也为了庆祝或者婚配等活动。而且,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受到自然的或者社会的约束,民俗活动有时就是为了能宣泄这种心理压力。比如葬礼中的哭丧。同时,民俗活动也是为了补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压抑,从而使生活充满希望。所以民俗文化通过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调节着人们的心理。

  总之,民俗文化有以上四种社会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民俗文化的全部功能,由此可充分证明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五、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具体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俗文化的同化。

  原本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边陲地区,与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习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大力开发,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别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后的和文化缺乏稳定性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渐淡化,甚至消亡。

  第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

  由于我国某些地区民俗文化别具特色,这就成了旅游开发的巨大商机。就是把我国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然后出售给游客。这样,我国的民俗文化就变成了一种商品,变成了赚钱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民俗文化原本的意义,也阻碍了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在民俗文化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往往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甚至为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的游客,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自尊和宗教感情。而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把握,表现形式简单化,生搬硬套,不能真正表现民俗文化的淳朴性和民族性,进而导致我国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第四,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

  我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代相传得以发展的。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生搬硬套,必然失去民俗文化原本的淳朴性。而且,在旅游开发时,原著居民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搬迁,导致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土壤”遭到破坏,从而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

  第五,民俗文化认同感的弱化。

  民俗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人们对该文化的认同,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民众受外来风气的影响,加上商品意识和货币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弱化,甚至消失。这就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意识和没落,必然严重影响我国民俗文化的继续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六、推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宏观上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这就为我们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供的重要的理论来源。我们在复兴、保护、发展、繁荣我国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党的战略部署,把握好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求又符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的对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大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1.党和国家要制定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政策。

  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就是党和国家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让全国人民都把对文化、对民族文化、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全会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样就引导了大众的舆论,引领大众重视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我国的民俗文化。

  同时,我认为党和国家要制定和完善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法律法规,比如关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我国文化发展的行为和途径,使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走上法制的轨道。而且,我国民俗文化的维护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我们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同时还应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2.大众要树立保护、弘扬民俗文化的价值观。

  全会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目前,我国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失和没落,现状堪忧。而且,人民大众对于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俗文化的责任感还有所欠缺,甚至是漠不关心,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要首先对人民大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摒弃一些西方腐朽文化的腐蚀,深刻认识到我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大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在精神上保持凝聚力,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捍卫、发展、繁荣我国的民俗文化。

  3.社会各界要大力扶持民俗文化产业。

  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产业还很有限,除了国有的民俗文化产业,大部分是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我们应该在壮大国有民俗文化产业、规范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多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个人、企业、社会以各种形式创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民俗文化产业,对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等方面与国有民俗文化单位同等的政策。这样就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俗文化发展氛围。

  4.国家教育部门要大力培养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在目前,我国民俗文化不断遗失和没落,来传承民俗文化的人才也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断层。比如我国的皮影,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皮影戏面临濒危。所以,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联合,发展和民俗文化相关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民俗文化高级专门人才,为民俗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同时,我们还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应该保护民间艺人,发挥他们传承民俗文化和培养民俗文化传承者的重要作用。

  总之,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我们应该站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起点上,制定各种对策,复兴、保护、传承、发展、繁荣我国的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步伐,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有关民俗文化论文免费参考范文篇2

  闽南民俗文化特征探讨

  摘要:闽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福建地区的闽南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的一种地区性文化,在世代传承过程中,勤劳的闽南人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今天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的闽南民俗文化。

  关键词:闽南地区;民俗文化;地域;特征

  一、前言

  闽南民俗文化是闽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文化,这种民俗文化与闽南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闽南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闽南的传统社会也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闽南民俗文化也是围绕着农耕生活积累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民俗文化那种所特有的大农业生产的特点。跟我国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相比,在其文化特征方面,闽南民俗文化除了具有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那些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一面。研究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其重点就是要研究民俗文化的特征,因为民俗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就是有关民俗文化的特征。

  在早期,我国学者在对有关民俗文化研究中的民俗学著作里面,却很少牵涉到有关民俗文化特征的论述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层次和要求不断提高,这大大促进了我国民俗学的发展,特别是有关民俗文化特征这个研究内容,更是引起了我国很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例如,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和民俗学家乌丙安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里,则专门列出一个单元来阐述有关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在这篇著作里,乌丙安先生对有关民俗文化特征更是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从民俗文化整体特征出发,把民俗文化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两部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但必须注意的是,民俗文化特征既有以上所提到的那些共性特征,还具有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民俗文化是在其共性和个性特征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所以在本文一开始我们就提到闽南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我国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那些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就是基于此提出来的。以下我们就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种民俗文化的个性特征,让我们闽南人更好地认识我们闽南地区的这些世代传承的优秀文化,也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能进一步了解我们闽南这块宝地。

  二、闽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闽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及有关地域变迁、移民迁徙、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独具特色的民俗行为、民俗艺术等民俗文化,其内容极其丰富且庞杂,除了有生产生活方面的习俗、娱乐竞赛方面的习俗外,还包括礼仪制方面的习俗以及岁时节令、民间文艺等方面的习俗,这些习俗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闽南民俗文化。总体来看,闽南民俗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和大氛围中形成的,是在闽南这个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逐渐产生的,因此闽南民俗文化在其特征上除了具有长期的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特征外,还必然带有其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共同构成了今天闽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闽南民俗文化具有独立的区域性特征

  闽南地区地处福建东南部,远离省会福州,特别是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古代,更使闽南地区与福州、甚至我国其他文化中心有着一段遥远的距离,这种地处我国边陲的区位特征,长期以来使得闽南人在潜意识里就有着一种天高皇帝远的感觉。

  正是在这种边远的环境以及这种天高皇帝远的潜意识作用下,在闽南地区产生了这种中华核心文化与边陲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闽南地区民俗文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产生,使得中华整体文化在多样性这个特征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对于闽南民俗文化而言,由于闽南不同的区域在接纳和吸收中华核心文化以及我国其他地区文化,在其步骤上是不同步的、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以这种方式来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最终使得自身的特征得到了发展和加强。正是在这种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不约而同、交错节拍,并且带有一定的文化变异,这种变异的区域文化再经过长期的变迁过程,就产生了具有独立区域性的闽南民俗文化特征。

  例如,同样是闽南人共同使用的语言——闽南话,地区不同,其闽南话的口腔发音也并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些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漳州人与泉州人在用闽南话进行沟通时是会产生障碍的,但同样是漳州人,其南部和北部要用闽南话进行语言沟通也会产生障碍的;泉州的南部和北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无法用闽南话相互沟通。产生这种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闽南民俗文化具有独立区域性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在闽南这个区域,在范围比较小的区域内,闽南话就呈现逐渐过渡的现象,随着范围的逐渐扩大,这种这种由于过渡而产生的变化也就越来越明显,以致出现了同是泉州地区,其北部和南部竟然无法用闽南话进行相互沟通。

  闽南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闽南话,因此在闽南这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无法用闽南话很顺畅地相互进行沟通,正是反映了闽南民俗文化具有独立区域性这个典型特征。除了闽南话这个语言以外,在闽南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也具有区域独立性这个特征。例如在闽南地区,不同的村落都奉祀有不同的神灵来作为他们的保护神,每当逢年过节,这些村落的村民都要进行抬神出游祈祷来年平安,在进行这种宗教活动过程中,他们都是在本村落范围内进行,一般不超越本村落的范围。这就是民间信仰在民俗文化区域独立性的另一个具体体现。

  (二)闽南民俗文化具有灵活的操作性特征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进程中,闽南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南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从操作程序上来看,有些闽南民俗文化,其过程极其繁琐复杂。但在这些民俗文化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一般来说,会根据当地或者特定情况进行灵活取舍,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显得灵活得多了。

  例如,在闽南这个区域,从古代到近代,甚至到了现代,闽南地区在进行有关婚嫁活动时,一般都把“六礼”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婚姻礼俗来对待,而且这种礼俗在民间当中是普遍受到闽南人所采纳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程序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那些有钱人家,在举行婚嫁活动时,是严格按照这个“六礼”来操作的,而一般百姓在进行婚嫁活动时,在对待有关“六礼”这个礼俗时,就显得简单得多灵活得多了,他们一般会把问名和纳采、纳征和请期等合二为一,至于迎亲礼节,更是进行大大简化;而对于那些家庭极为贫困的普通百姓之家,在进行婚嫁活动更是简单,他们一般只选择一个吉日就行,其他的一切一律忽略。

  此外,闽南民俗文化操作的灵活性还表现在这些方面:在闽南地区,如果某个家庭碰到家有长辈过世,那按照儒家礼教这个家庭在这三年服丧期间不能举行婚嫁活动,但在闽南很多地方,对于这个规定却也相应的灵活做法,也就是可采用“趁孝娶”这种操作方法——在丧事一百天内举行婚嫁办喜事;还有在闽南地区,在原来早先的时候,各个村落都有进行普度这种比较大型的集体活动,由于各个村落举行这种比较大型活动往往是在同一天进行,因而经常在相邻村落与村落之间会出现一些纠纷甚至发生所谓的宗族械斗,后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各个村级之间经过相互协商、探讨,就把原本是在同一天举行的这种普度活动,改为相互错开轮流举行这种普度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了那些不必要矛盾的出现。

  (三)闽南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变异性特征

  我国民俗文化具有很多的共性特征,其中稳定性是众多共性特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才有可能存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反过来,如果一个区域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那这个区域的民俗文化相应地也要跟着变化,否则这个区域原有的民俗文化就有可能会消失掉,也就是说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民俗如果没有具备变异性这个特征,同样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着。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在某段时间的相对稳定性,促使了该区域民俗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这个区域原有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的意思形态、原有的传统观念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而对该区域原有的民俗文化阐述了影响。由此可见,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个区域的民俗文化在早晚总会发生一些变化来与相应的该区域的经济基础、人们的意识形态相适应,这就是民俗文化具有变异性这个特征的理论基础。

  纵览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变异,从它的变异形式来看,有的是在内容方面发生变异,有的是在形式方面发生变异,有的是在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都发生变异;从它的变异范围来看,有的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异,有的则是整体发生变异;从它的变异程度来看,有的是逐渐发生变异的,具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有的则是突然发生变异的。在我们闽南地区,民俗文化发生变异的类型比较多,前面所提到的变异类型在闽南民俗文化中均有出现过,但总体来看,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变异还是以局部变异和逐渐发生变异的居多。此外在闽南地区导致民俗文化发生变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实用性,特别是一些民间的宗教信仰更是跟这个原因密切相关。

  例如在我们闽南地区,民间所信仰的那些神明,其职责是十分明确的,像大家所熟悉的保生大帝是医神、萧太傅是驱瘟之神、妈祖是海神、奇仕妈是专门保佑妇女和小孩之神等等。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促使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需要,民间中所信仰是这些神明,其职责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异。

  如今在闽南地区受到普遍供养的神明——青山王,由于他在生之年,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将军,所以在他成为民间所信仰的神明后,其职责主要就是不让海盗侵犯百姓家园,来保护百姓所在地平安,可以明显看得出来,这个职责跟他生前的职责密切相关。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青山王这个神明在闽南地区也在不断传播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青山王这个神明的神威日渐加大,促使其职责也越来越多。为满足为数众多的信仰者的虔诚和各种愿望,现在青山王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这种现象在我们闽南地区极其普遍,不仅仅是青山王这个神明,在民间所信仰的那些神明或多或少也都发生了变异;在闽南这个区域,不仅仅是神明这些民俗在发生变异,其他的很多民俗文化也在发生变异。

  三、结束语

  有关闽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应该来说,不仅仅只是上述所提到的三方面特征,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重要特征,本文在此仅是做个比较肤浅的阐述,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对闽南民俗文化这块璀璨的明珠,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促使闽南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并对闽南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郑传寅,张建.中国民俗词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95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