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文化研究>

关于日本文化概论方面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日本的文化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日本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文化方面论文篇1

  试论日本姓氏文化现象

  摘 要: 姓氏文化是日本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的姓氏产生较中国晚。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在姓氏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人名的起名等方面,都很注重姓名的社会性、现实性。日本虽国土面积小,人口不多,但日本人的姓氏却为数不少、千奇百怪。日本姓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宗教、风俗等重要文化现象。研究日本姓氏对于日本社会、文化、语言、文字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日本 姓氏 文化现象

  日本人的姓氏产生较中国晚。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在姓氏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人名的起名等方面,都很注重姓名的社会性、现实性。日本虽国土面积小,人口不多,但日本人的姓氏却为数不少、千奇百怪。日本姓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宗教、风俗等重要文化现象。

  1.日本人的姓氏起源较中国晚

  1.1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据说可以追溯至上万年前对风、云、雷的崇拜。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为雷姓,黄帝有云姓之称,等等。上古时期,中国人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男人主外,平常使用能代表自己身份地位的氏而不用姓。姓、氏分开的制度在汉以后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姓、氏逐渐合流。夏商周时期,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一般老百姓不准有姓氏,如变法的商鞅,本是卫国人,起先被称作卫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于商郡,从此改名为商鞅。

  1.2日本人的姓氏产生

  与中国姓氏制度相比,日本的姓氏产生较晚。受中国汉文化影响,日本也以汉字取名。公元四世纪中期,大和政权建立(中国南宋中期)后才开始产生姓氏。氏指的是出身氏族,姓则指的是大和朝廷赐予氏上等贵族的称号,如“臣”、“连”、“造”等。这种“姓”其实含有种姓的意味,以区别氏族地位的高低,其后出现的赐姓如“藤原”、“橘”、“源”、“平”等严格意义上来说仍是氏而不是姓。贵族男子正规的称呼必须姓氏叠用,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氏,“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公元四世纪末,大和朝廷统一了日本列岛南部,其政治统治的基础就是氏姓制度。

  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被称为“氏”,一个“氏”就是一个贵族世家。此时的氏并不只限于父系或母系家族,并非自然的社会集团,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独占或世袭官职,借助朝廷对平民进行统治。氏按照其职务、领地、居住地来命名,称为“氏名”,如“出云氏”、“忌部氏”、“中臣氏”(后来的藤原氏)。也有氏名来自神名、技艺等。

  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后来,大王家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和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カバネ),这个“姓”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属世袭,是除了皇亲外的贵族用来区分身份地位的标志。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贵族的姓最具势力。这时的氏表示部分家族血缘关系,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姓氏代表贵族的等级。

  公元七世纪中期,大和国统一日本列岛南部,开始通过氏姓制度来建立自己的家族统一脉系。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废除世袭称号,实施官位制,此时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渐失去意义,在贵族社会只称氏而不再称姓,但姓仍是贵族的专利。随着人口的繁衍,公元九至十世纪(平安时代),大的氏产生出许多分支,出现新的称呼“苗字”。苗字其实是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产生的新的姓氏。此后氏、姓、苗字逐渐融为一体,统称为苗字。日语中“苗字”(みょうじ,也写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现代汉语的“名字”则是“名前”(なまえ)。日语“氏”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源氏”、“平氏”和“藤原氏”,即古时曾掌握过政权的氏族。武士阶层抬头以后,武士们的苗字越分越多,越分越杂,逐渐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姓。

  在江户时代,很多商家把商号冠在自己的名前,逐渐演化成现代意义上的姓。男性贵族姓名包括家名?苗字+通称?あざな+氏(ウヂ)或姓(カバネ)+讳(イミナ),武士或平民的姓名构成则为:家名?苗字+名(相当于武士的讳,平民场合没有避讳一说),如“织田信长”的完整姓名应该为“织田?正忠平朝臣信长”,其中“织田”为家名,“正忠”为通称,“平朝臣”为姓(カバネ),“信长”为讳。又如“德川家康”的全名叫“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家名?苗字,“次郎三郎”是通称,“源”是氏,而“朝臣”是姓(カバネ),“家康”是讳。直到十九世纪,姓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权势的人。此时的姓氏代表着贵族的等级,重要官职必须由特定家族中的人来担任,如征夷大将军必须由平、源两族担任,关白必须由五摄家担任。“摄关家”实际上是藤原氏的五姓,即“近卫家”、“九条家”、“一条家”、“二条家”及“鹰司家”,又称“五摄家”。“平源藤橘”即平氏、源氏、藤原氏、橘氏,实乃日本当时的四大贵族。“平”、“源”两家实际上都是天皇宗族的分家,最有名的“清河源氏”就是起源于清河天皇的庶子。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幕府时期”,是武士阶层专政的时代,那时只有贵族、士大夫、富豪、巨贾和大地主才有姓氏,而一般庶民在暴政的钳制下有名无姓。除了“佐藤”、“铃木”、“丰臣”、“北条”、“源氏”等当时赫赫有名的贵族外,其他2700万平民百姓大都是目不识丁。为了满足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于明治8年(1875年)颁布强制性的《苗字必称令》,做出“凡国民,均可起姓”的决定。1898年,日本政府制定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可见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一百多年的事。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一般平民百姓从来就是无姓无名,纵然有名也只是“诨名”,或仅以兄弟排行相称,如“太郎”、“二郎”、“三郎”,“一男”、“二男”、“三男”,等等。明治以后突然允许一般百姓拥有姓氏的原因有二:首先,日本新政府立志改革,建设“文明开化”的近代国家,宣布“万民平等”以树立日本人的自立精神。其次,方便户籍管理和激励国民。

  2.日本人姓氏透视出的社会文化

  日本的姓氏分为两类,即自古就有的和《苗字必称令》颁布后创立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繁、杂、怪、奇四大特征。日本国家虽小,姓氏却为数不少、千奇百怪。据日本《姓氏的历史和谜》一书介绍,日本有13万余种姓氏,当属世界第一,比一些小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其中“佐藤”、“铃木”、“田中”、“山本”、“渡边”、“高桥”、“小林”、“中村”、“伊藤”、“斋藤”占总人口的10%,有1000多万。较具代表的姓氏有100个,普通姓氏3600个,其他属稀奇杂姓,如“一井”、“一木”、“一色”、“一尾”、“上下”、“和气”、“左右”、“前后”、“火山”、“热海”、“温泉”、“满身”、“小穴”、“瓶子”、“布袋”、“我孙子”、“早乙女”、“不入斗”、“一二三”、“五鬼肉”、“一尺八寸”等。

  2.1“造姓运动”使得日本姓氏丰富而又稀奇

  明治8年(公元1875年),日本天皇下诏颁布《苗字必称令》,令全国的庶民在名字上加冠姓氏,并凭姓氏向政府登记申请户籍。也许是对过去等级制度的嘲笑,日本人对于姓氏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姓氏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与保证,出现“造姓运动”。于是各种各样的怪姓层出不穷。大部分人取姓氏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绝大部分日本农民取姓氏很随意,出现了大量五花八门、荒诞怪异的姓名。其次,日本人不像中国人那样祖祖辈辈都使用一个相同的父姓,日本人中不用父姓的占有不小比例,其结果是姓氏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后,当时日本人对突如其来要求取名的政府法令无所适从,众多文化不高的平民百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一切所感所知所见所闻来为自己命名,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自然现象等等都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出现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姓氏,如“百目鬼”、“九鬼”、“鬼首”、“我妻”、“新妻”、“我孙子市”、“我孙子”、“猪股”、“猪野”、“猪口”、“犬养”、“盐尻”等。

  住家周围是稻田的农民就根据“田”的特征姓“田中”、“田边”、“藤田”、“吉田”,或“野中”、“藤野”,等等;家住河边的就姓“河边”、“河本”、“渡边”,或“川上”、“川口”、“川端”、“川崎”,等等;如果住在山脚下,户籍官就会建议他们姓“山本”,如此,“山上”、“山中”、“山下”、“山口”等不一而足;日本人中姓“松下”、“松本”的,其祖上老家的房子肯定是在一棵大松树下;“竹本”、“竹下”、“竹内”、“竹中”、“多木”、“芝木”等也顺此理用来命姓。从日本人以上姓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农村;而姓“东条”、“南条”、“北条”、“九条”、“十三条”等的,一看便知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城市居民(町人),住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的某条(如九、十三条)街上。

  3.日本姓氏主要类型和文化内涵

  3.1地名为姓

  这一类姓氏在日本的姓氏中最多,现在日本的姓90%来自地名,一般以居住的地理位置为姓。居住在山上的平民就以山为姓,如住在山口的就姓“山口”,住在山上的就姓“山上”,住在山里的就姓“山内”,另外还有“大山”、“秋山”、“山本”、“小谷”、“冈村”、“松冈”、“川崎”、“宫崎”、“五十岚”等。住在田中间取姓为“田中”,住在田旁边的就取名为“田边”,此外还有“田泽”、“本田”、“池田”、“武田”、“吉田”、“松田”等。居住在沼泽地带的人则以“沼泽”为姓,如“大泽”、“宫泽”、“五十泽”等。以河川、水井、海洋为姓氏的有“河田”、“川上”、“大井”、“小泉”等。同理,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长棵松树的就叫“松下”。“渡边”就是指住在渡口附近的。还有的把“龟田”作为自家的姓氏。以地名为姓的还有“上野”、“河内”、“上原”、“市原”、“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等,不一而足。据考证,姓“田中”的就有150万人之多,大多是九州人。传说当时种稻谷的人在稻田中盖茅屋居住,所以就取姓为“田中”。而姓“东条”、“南条”、“北条”、“九条”、“十三条”等的,一看便知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城市居民(町人),住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的某条(如九、十三条)街上。

  3.2植物为姓

  日本带“藤”字的姓颇多,如“近藤”、“远藤”、“内藤”、“齐藤”、“佐藤”、“加藤”、“工藤”、“藤原”、“藤泽”、“藤江”、“藤村”、“藤本”、“藤田”、“藤井”等。又如“玲木”、“荒木”、“端木”、“佐佐木”、“青木”、“赤木”、“高木”、“木下”、“三木”、“四木”、“五木”等。再如“大森”、“小森”、“森”、“大衫”、“小杉”、“杉山”、“杉上”、“上杉”、“松岛”、“松平”、“松中”、“松井”、“松山”、“松下”、“松本”、“松原”、“松尾”、“赤松”、“竹内”、“大竹”、“竹下”、“柳”、“高柳”、“小柳”、“小花”、“立花”、“花田”、“花屋”、“梅田”、“梅岛”、“梅津”等。

  3.3动物为姓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喜欢龙,有“龙泽”、“龙田”、“龙岛”、“龙谷”等姓。熊、鹿、牛、马、犬、鹤、鹰、鸭、鸠、鸟等也是日本人喜欢的动物,有“熊野”、“熊田”、“熊谷”,“鹿田”、“鹿岛”、“鹿滨”、“鹿桥”,“牛田”、“牛岛”,“马场”、“马屋”(祖先是养马的),“犬养”(祖先是养狗的),“鹤家”、“鹤户”、“鹤泽”、“鹤?”,“鹰栖”,“鸭田”、“鸭川”、“鸭居”,“鸠山”,“鸟居”、“鸟饲”(祖先是喂鸟的)、“大鸟”,等等。日本人痴爱龟,认为它吉利,故名字带龟字的也很多,如“龟田”、“龟原”、“龟谷”、“龟有”、“龟仲”、“龟户”等。日本人相对用得多的姓是猪,如“猪木”、“猪谷”、“猪田”、“猪原”、“猪户”、“猪村”、“猪口”、“猪股”等。

  日本直接以动物为姓氏的人数很少,即使有,也只是关联而已,如没有姓“猪”的,但可以有“猪头”、“猪吴”姓氏;没有姓“牛”的,但可以找到姓“牛丸”、“牛久”的人;没有姓“蛇”的,但有姓“蛇川”的人;没有姓“狗”的,但有姓“犬养”的人;没有姓“马”的,但有姓“马渊”的人。日本人宁愿姓“马粪”也不愿意姓“马”,宁愿姓“兔尻”也不愿意姓“兔”,宁可被称为“鼠屎”也不愿被人叫“鼠”。中国人看到或听到日本人“田方”(填房)、“目尻”(眼睛屁股)、“阎魔”(阎王)、“御手洗”(洗手间、厕所)等姓氏往往会忍俊不禁。

  3.4职业为姓

  很多日本人以鱼、蔬菜、寺院、职业为姓,如开米店的商人起姓氏为“米物”,开油店的人姓氏为“味香”、“味美”,开风月场所的就叫“那妓男”,养猪的就叫“猪头”、“猪饭”,做纺织的就叫“服部”,打铁的就叫“锻冶”,“古井丸”是指以捕鱼为生的鱼樵,等等。此外还有“和屋”、“碇屋”等。本是神官拿在手中的标志的“铃木”也成了姓,“犬养”姓是过去为王公贵族饲养家宠而被赐姓,“猪饲”、“猪饲”姓的祖先可能是饲猪的,而“鹈饲”则是饲养鱼鹰的渔夫。再如“猪口”、“猪股”、“御手洗”(即厕所)等姓大概同出一路。还有地名和字号混合型的姓,如“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肥厚屋”等。

  3.5数字为姓

  姓名中包含数字是日本人姓名的一大特色。日本人姓氏中数字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则性数字姓氏,如“一丹”、“一户”、“一井”、“一牛”、“二井”、“二人”、“三春”、“三木”、“四松”、“五色”、“六角”、“六卫”、“七重”、“七条”、“八马”、“九鬼”、“十石”、“十秋”、“十一家”、“十二神”等;另一类是特殊性数字姓氏,如“一寸六分”、“七五三野”、“一尺二寸”、“十二月田”、“一二三”、“四十五”、“五十铃”、“百元”、“六百田”、“千家的”,甚至有姓“百代”、“万岁”的,“百”、“千”、“万”也成了姓。最简单的姓就是“一”和“乙”。日本还有人姓“八月一日”和“四月一日”,据推测可能是小百姓报出生日登记户籍时因为没有姓氏,户籍官就顺便把他的生日作为姓氏了。同理,姓“十七女十四男”的农民因他家有人“十七女十四男”,于是人口数便阴差阳错地成为他家的姓氏。“数十万”人的姓氏如何产生就无从考证了。也有表示出生时间的,如“山本五十六”就是因出生时父亲是56岁。

  此外,日本人姓氏喜好怪异。近年来,日本年轻夫妇给自己子女胡乱起名字的现象很严重,儿童的名字里出现了“小穴”、“我孙子”、“新妻”、“早乙女”、“盐尻”、“犬养”、“不入斗”、“猪股”、“瓶子”、“布袋”、“鬼头”、“火山”、“热海”、“泉水”、“满身”、“汗”、“大粪”、“恶魔”,甚至“淫荡”。这或许因为他们的汉字功底不如老一代人深厚,或许为了标新立异,或许干脆就是为了恶作剧,发泄对社会或现实的某种不满。日本人并不介意以中国人看来令人感到不快、低俗的东西作为姓氏,关键是读音优美就行。

  4.日本人的姓名构成

  4.1日本人的姓

  日本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四个字或三个字(少数为两个字)组成。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个字组成,其中以复姓(两个字)居多,字数最少的如“一”和“乙”,最多的达七到十二个字,如“大身狭屯仓田部”、“藤木太郎喜佑之卫门将时能”和“笼谷懿俯舍仰隶里小也弘光”等。当今日本的三大姓是“铃木”、“佐藤”、“田中”,如中国的李、王、张姓。姓“田中”的之所以多,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姓的农民多。

  4.2日本人的名

  日本人的名字也以两个字居多,四五个字的也不少。日本人姓名绝大部分用汉字表达,与中国汉族人的姓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后,延续父姓,世代相传,但变化较多。为了区分姓和名,正式署名场合要在姓与名中间留出一个字的空间,如“井上清”要写成“井上 清”,“二阶堂进”要写成“二阶 堂进”,“八木 下弘”要写成“八木下弘”。1898年制定的户籍法规定姓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时仍用原姓,子从父姓,妻随夫姓,世代相传。战后虽然日本法律规定女子结婚可以不随夫姓,但实际上妻随夫姓者居多。

  日本人的名同样具有一定的含义。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君代”等表示远久,“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人们忌讳用“瘦”、“饥”、“瘦”、“苦”、“怪”、“邪”等表示死亡、疾病、邪恶含义的字作名。

  4.3日本男子的名

  日本男人的名字听起来正大堂皇,勇毅飞扬,如“泰明”、“俊明”、“修明”、“秀明”、“秀行”、“秀吉”、“清张”、“清正”、“正夫”、“雅夫”、“光夫”、“光一”、“诚一”、“英一”、“一雄”、“英雄”、“宜雄”、“隆盛”、“邦彦”、“拓哉”、“裕之”、“宽之”、“佳男”、“信之介”、“龙之助”、“幸之助”、“虎之郎”等;单名常用“毅”、“勇”、“晋”、“宁”、“平”、“俊”、“峻”、“清”、“贵”、“荣”、“岩”、“贤”、“光”、“城”、“修”等。有些名字显得古色古香,寓意深刻,如“克己”源自于孔子论语的“克己复礼为仁”,“修三”或“省三”来自于“吾日三省吾身”,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日本男子的名多以“介”、“助”、“郎”、“夫”、“雄”、“树”、“男”等字结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讲究排行。长子叫“太郎”,以下分别叫“次郎”或“二郎”,“三郎”,“四郎”,乃至“五郎”,“六郎”,排在第十一位的就叫“余一郎”。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一看名字就知道其人是家中兄弟里老大。也有的把“郎”去掉的,直接是“太”、“一”、“次”、“二”,用“治”表示“二”,用“选”、“藏”表示“三”,用“助”表示小儿子。“小林光一”一定是长子,“寅次郎”一定是次子。

  4.4日本女子的名

  日本青年女子约90%用“子”命名,如“良子”、“雅子”、“纯子”、“明子”、“直子”、“则子”、“洋子”、“惠子”、“知子”、“爱子”、“英子”、“和子”、“静子”、“凉子”、“文子”、“京子”、“弓子”、“圣子”等,听起来优雅、柔和。不带“子”字的,像“理惠”、“奈绪”、“真奈”、“绫乃”、“朋美”、“理美”、“沙妃”、“纪香”等听起来有一种温婉、柔顺、雍容又知性的感觉,再配上日本女人那种素雅端庄的仪态,显得非常有女人味。长女称“大子”,次女称“中子”,三女称“三子”。习惯上女子出嫁后要改用夫姓,如“中野良子”嫁给“川崎善弘后”要改名为“川崎良子”。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子反对夫妻同姓,主张婚后仍用自己的姓。

  5.天皇没有姓

  中国古代皇帝及皇室成员同普通人一样拥有姓氏,连传说中的神也有姓,如玉皇大帝姓张,太上老君姓李,龙王姓敖,等等。日本则不同,天皇及其皇室家族有名无姓。日本人认为,天皇是神,是传说中太阳神之子。皇室的男性成员名字多以“仁”结尾,如“明仁天皇”;女性成员则多以“子”作结尾,如“爱子内亲王”。谁也不知道明仁天皇、裕仁天皇的姓是什么。因为天皇无姓,皇子、皇孙、皇女、皇弟、皇姑自然也无姓。两千多年来日本的天皇血脉相连,政权先后掌握在“藤原”氏、“平”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以及现在的日本政府手中,天皇并无实权。日本皇室采用宫号(尊称)+名字的方式,如日本皇太子的女儿被称为“敬宫爱子内亲王”,“敬宫”是宫号,“爱子”是名字,“内亲王”(公主)是爵位;他的父亲叫“浩宫德仁”,“浩宫”是宫号,“德仁”是名字。现任天皇是“继宫明仁”,“继宫”是宫号,“明仁”是名字。二战给日本社会带来许多变化,天皇的统治权化为乌有,只是礼仪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6.结语

  和中国人姓氏一样,日本人姓氏也是姓在前,名在后,汉字书写。作为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姓氏文化绝无仅有,其姓氏之多、姓氏之难、姓氏之怪即使对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日本姓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宗教、风俗等重要文化现象。研究日本姓氏对于日本社会、文化、语言、文字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天任.漫话日本姓氏[J].世界博览,2008,(19):70-72.

  [2]郑娟.千奇百怪的日本人姓氏[J].今日科苑,2010,(02):138-138.

  [3]张小琴.日本人的姓[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4-67.

  [4]邢运芳.中日姓氏与姓名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2):259-262.

  [5]张敏,王娟.小议“日本夫妇姓氏”问题[J].黑河学刊,2010,(03):40-41.

  日本文化方面论文篇2

  浅谈日本的和服文化

  摘要: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欣赏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关键词:和服、文化

  日本和服文化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下面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从中体现的日本文化,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一、和服的由来

  日本几乎所有传统习俗,如茶道、花道、书道、祭祀、陶瓷、织锦、古诗、古词甚至文字,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和服也不例外。综观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将之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

  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服装,按行业分类。奈良时代服装色彩较简单。

  到了平安时代,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镰仓时代,大概受元朝的影响,为了便于战斗,服装又回归素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两万种。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是进入室町时代的特征。桃山时代,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服饰,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服装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各不相同。且和服花纹和质地更有贵贱之分。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室内的装饰品。

  二、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一)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少女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很大的差异。

  1.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3.访问和服

  整体上染上图案的和服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而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4.小纹和服

  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整体上染有碎小花纹,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如果是年轻的女性,也可以用于半正式的晚会。

  5.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6.素色和服

  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7.付下和服

  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二)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

  日本人崇尚自然,和服的色彩也体现着这一特点,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许多色彩名是根据动植物来命名,如以花命名的桃色樱色等等;以草木命名的柳叶色、青竹色等等;以动物命名的雀色、莺色等。此外,日本和服的色彩还体现了与季节的关系。春天是生气勃勃、百花盛放的季节,嫩绿的颜色和浅葱色成为主要的色调;到初夏,在新绿中映出的尽是花色,人们多是喜欢蓝色或绀色等深色的单衣,如浴衣;秋天是枫叶红了的时候,色彩是金茶色、暗茶色,还有古代紫藤等都是相配的颜彩;冬天,暖暖的绯色是极为合适的色彩。由此可见日本人会根据四季的变化而选取和服的色样。

  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服的色彩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了不同的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日本人的色彩观。从古代到近世的特点是突出表现了日本社会上层阶级内部以及上层阶级与平民百姓之间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奈良时期官服的色彩体现冠位十二阶等的官位制度;平安时期的十二单体现贵族服饰丰富的色彩运用和崇尚奢华的风格特点;幕府时期武士服的色彩趋于简单,体现刚毅、无华,与平安贵族服饰的华丽形成很大的反差;而从古代到近世的天皇服饰的色彩主要体现日本人的原始基本色概念,同期的平民服饰的冷暗色则显示他们的身份低下。另一方面,与古代到近世以身份决定和服色彩的特点不同,现代和服的穿着原则是以场合定色彩,此外,与自然调和,突出季节感也是其一大特点。

  三、和服的礼仪

  日本人的很多礼仪规矩都是受到了和服的制约,问候的方法、跪坐的姿势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和服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说,日本的礼仪实际上是和服的礼仪。

  我们先来看穿和服的场合有哪些:

  1、新娘婚后第一次过元旦,要第一个向媒人问好,在这样的场合,少妇要穿朴素一点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则要明快亮丽,领口内衬的色彩要鲜艳。

  2、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节,参加这一仪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传统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现在这个规定不是那么严格了。现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较多,和服的图案以松、竹、梅、龟纹等吉祥纹样为主。带子选用织金锦、经锦袋带,与华美的振袖交相辉映。

  3、欢送会、谢恩会或一殷的聚会上穿中振袖的比较多,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穿的和服要格调高雅,系的带子要宽松一些。

  4、结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较隆重的场合。这时新人的双亲、已婚的夫人们应该穿五纹的黑留袖,腰带的色彩要亮丽,用白色或金银色,显得高贵。小姐们穿振袖,系华丽的腰带,和服上装饰松、竹、梅、鹤等纹样。男子也是穿五纹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坠和袜子都必须是白色的,角带材料选用织锦和博多绸。参加结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访问服或者振袖,这些服装要求高雅,有华丽的带结。

  以上从和服的发展史、和服的种类及和服的色彩图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从和服中体现的日本文化,希望本文能够对对和服和日本文化感兴趣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笑明.日本国家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佐岛.群巳.日本文化社会风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日本文化方面论文篇3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

  【摘 要】 日本是我国海天相望的近邻,和我国有着两千多年交往的历史。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论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两河文明,恒河畔的印度人创造的佛教文明,还是源远流长绵延至今的华夏文明,当然日本也不例外。但日本文化现象很复杂,它一方面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此同时又从其他国家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和精神成果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过:“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经接触就成了豆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是多么的深。日本的平安时代则是一个极端崇尚中国唐代文化的时代,特别是宫廷贵族,皆以通晓汉文典籍为荣。但日本不是“拿过来就用”,而是沉淀一下形成自己本国特有的文化。而且日本民族十分重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传统民族文化、文物、艺术等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保护与利用,较完整的保护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日本

  1. 服饰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民族服饰,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款式闻名于世。“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魏志·倭人传》 这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倭人的服装,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现在的和服衣领大而延至腰际,向左衽以布带系之,衣袖宽并且较短,袖口处长约两三尺,衣襟垂直脚背,腰间用布带束之。男女和服的款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女士和服色彩鲜明艳丽,通常有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图案。而男式和服则一般是单色布料,腰间的束带相对来说较短。

  和服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除了样式和色彩鲜明的特征之外,不得不讶于和服的繁冗与细致。日本妇女穿和服时,背上都要缠上腰带,用腰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显示出形体的美同时也是为了装饰,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表达着日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日本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最为有名的是“名古屋带”。这种带宽30厘米,长3.6米。和服除了带、节的搭配外,还有一系列繁琐的配件来陪衬,这些配件使和服的穿法变得很复杂,一般要经过12个步骤才能将全部的行头披挂好。

  和服的种类一般分为盛装礼服、纹服(也称带家徽的礼服)、结婚礼服、丧服、访问服等。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每逢正月、插秧、中元节之时,人们都要置办新装。一般来说这种服装不能做成长袖衣服,因节日不同这些服装的名称也是不同的。如正月装、中元装、祭祀装、节日装等。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的服装特式,其后几百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是穿和服。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的男士才开始流行西服。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庆祝儿童的“七三五”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2. 歌舞伎

  日本的歌舞伎和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些类似。歌舞伎所表现的人物豪爽正直、古朴淳厚、动作优美动人,使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歌舞伎作为一门艺术最后完善可以说是在日本元禄时代。在歌舞伎发展为戏剧之前的100年里,它就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喜爱。相传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地方一位名叫阿国的巫女。为了修缮某社殿,阿国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歌舞团。带领歌舞团从出云来到京都,进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轰动了京都。当时战乱已经平息,日本人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贴近平民生活的新潮艺术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消遣。此后,歌舞伎的传人们开始潜心研究技艺,通过表演故事的离奇情节来吸引观众。

  歌舞伎可以分为4类。第1类为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这类戏主要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类是竹本系,又称义太夫狂言。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第3类是世话剧,这类剧是以江户时代平民生活为题材的,还可以细分为形式性较强的时代世话和写实性较强的生活世话。第4类为舞蹈剧,这类剧基本上是从能乐的舞蹈戏转化而来的,既有有台词的也有无台词的。音乐分为“清元”“义太夫”“长歌”等。

  歌舞伎使用的幕布必须按绿、茶、黑三色的顺序染成。这三种颜色也是歌舞伎的代表色。歌舞伎演员的独特化妆方式称为“隈取”。通过勾画脸谱观众可以大致了解剧中人物的好坏。

  3. 茶道

  大批的遣隋使、遣唐使等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并不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对其精细的加工和改造,最终把原来简单明了的东西提升为“道”,增加了庄重神秘的因素。茶文化进入日本产生了“茶道”。

  弘仁年间,日本的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开了饮茶文化,这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此时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搬唐朝。真正将茶在日本普及开来并使饮茶形成风气的是荣西,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第二茶文化高峰。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是在东山时期形成的。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肃静、简洁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最终形成茶道。

  “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规”。“和”即“和谐”;敬,心灵单纯主客间互敬;清和寂则指饮茶的环境和氛围,需清静典雅。这是贯穿在茶道仪式中的精神。茶道中用的茶是抹茶,采茶前两周内不被阳光直射的新芽,经蒸茶、烘干、粉碎、干燥后再用石墨碾成粉末,成为抹茶。抹茶又分为浓茶与薄茶,浓茶是茶道中最郑重的一项仪式。主人必须穿黑色带白色纹饰的和服,茶道礼法前,客人观赏茶道用具、主人请客人用茶点心。礼法进行期间主任和客人几乎不进行对话。献茶时,客人右手扶茶碗置于左手心,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分三次喝完为一般礼仪。喝完后用食指和拇指轻擦碗边,再将碗左旋两次放回膝前,并说些吉利的话来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的典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茶道能够源远流长,是因为它在繁乱的人世之外营造了一个清静宁和的精神世界。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日本文化方面论文”

关于日本文化概论方面论文

日本的文化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日本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日本文化方面论文篇1 试论日本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0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