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又遭受严重挫折的过程,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发展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范文篇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摘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关系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关系到坚持我们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关系到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史上几次“飞跃”的讨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理论界都在研讨,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至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底经历了几次历史性飞跃?综合相关的研讨资料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两次“飞跃论”。

  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这次历史性飞跃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这次历史性飞跃由列宁完成。这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公认的,也就是说这是在我国理论界都被接受的没有疑义的观点。

  二是三次“飞跃论”。

  就是在前两次飞跃基础上再增加一次飞跃,即二战结束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观点是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看作是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我国学界对这第三次“飞跃”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属于量的变化,不能算是一次飞跃,应是第二次“飞跃”的延伸。有的观点还以论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并把它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但是没有这个时间段为依据,认为这不算第三次“飞跃”。该讨论还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属于哪次飞跃?大多数观点认为应属于第二次“飞跃”。因为毛泽东曾明确说过:“中国人民一贯地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

  三是四次“飞跃论”。

  就是在三次“飞跃”基础上再加一次飞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学界对第四次“飞跃”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观点认为,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成果,但目前还不构成一次“飞跃”,要到21世纪中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才可以说是又一次飞跃。

  笔者是持三次“飞跃论”,但认为第三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判断,因为它实际上是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课题。

  一、这个命题是由列宁首先提出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命题首先由列宁提出。当然,列宁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国际上遭到了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权威和国内以苏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的猛烈攻击。列宁领导俄共(布)和苏联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有力地证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尤其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月革命胜利后,上述历史性课题就转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这也是由列宁首先提出并对其作了初步探索。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去世没能回答这个重大命题。当然,列宁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代表性成果是新经济政策。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也接着对这个重大命题进行了探索,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教训。站在当今21世纪的历史高度,再来看苏共领导人对这个命题的回答,总的来说是不成功的。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客观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重大命题。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堪称筚路蓝缕、艰难曲折、接力奋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毛泽东为书写这篇大文章创造了前提条件,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江泽民和胡锦涛在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正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彩篇章。

  二、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

  前已论及,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历史性课题就转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这是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各国都在探讨和回答的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这个历史性意义,一定要给予实事求是的充分估计。当然,我们党对这个重大命题的回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从初步回答到今天科学回答的过程。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这个重大命题是在党的十四大。十四大从九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后明确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四大过去了二十多年,又开了四次党代会。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个重大命题做出了科学回答。今天,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系列重要讲话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虽然迄今党代会或党的全会还没有就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做出正式概括,但是这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所包含的这六大理论(简称“六论”)科学回答了这个重大命题。需要指出的是,系列重要讲话为这“六论”增添了新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

  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首先要搞清楚本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发展阶段,这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们党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克服了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这个重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因此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全力以赴去实现这个本质规定。但是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犯过错误,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党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中的体现和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这个重要问题。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属性,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这就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们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个理论实质上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是能够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途径这个重要问题。

  四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错误倾向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另一种错误倾向则是夸大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并且认为这两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改革的立论依据,从而回答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这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释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个重要问题。

  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些论断既指出了包括公平正义在内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表明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存在各种矛盾,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回答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及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个重要问题。

  六是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理论。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和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都作过明确而深刻的论述。这个理论昭告世人:中国珍惜并利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理论指明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全新的发展道路。它为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赢得了亲和力和吸引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这“六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的历史方位,本质规定、发展途径、根本动力、基本要求和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的科学回答。这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贡献。

  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之后,需要解决怎样对外积极宣传这个问题。这里讲的“积极宣传”,是指既要掌握主动,又要防止好高骛远。

  现在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媒体总拿“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来说事。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说什么“中国特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搞资本主义”,说什么“中国道路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是第三条道路”,还说什么“中国模式是后社会主义模式”,等等。其要害是讲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对于这些谬论,不能被动应对,而要掌握主动、积极宣传、以正视听。正如多次明确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防止好高骛远主要是指要防止讲过头话。而要积极搞好这个问题的对外宣传,则需做到三个“密切联系”。

  一要密切联系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纲领。两年多来,民族复兴中国梦已经深入人心并正在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宏伟实践。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涵很丰富。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其要点有: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要把中国梦的内涵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上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尤其是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关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又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要密切联系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这两次全会都是举世关注的。后的一段时间,国外一些媒体、学者、政治家等一时半会儿还看不清中国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更有甚者误读中共中央提出并严格执行的“八项规定”以及掀起的反腐风暴等。有的外媒还猜测“中共将向‘左’转”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上述议论很快销声匿迹。今天回过头来看得很清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展示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蓝图的一次重要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纲领。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和涉及近300项的改革,令国外瞩目。

  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里程碑。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执政六十多年来第一次召开的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全世界展示的这两个方面是极其重要的。一是表明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讲清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个最重要问题。

  二是有了一份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纲,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系统部署。

  《决定》涉及180多项法治改革。这对于以正视听、正本清源,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当向西方学习议会制、三权分立等那一套。西方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还不是法治国家”等。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有力回应这些误读和攻击,并昭告世界: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根本区别于西方搞的“宪政民主”的。

  更为重要的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三要密切联系“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

  2014年,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个倡议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强烈反响。“一带一路”战略,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一带一路”是合作之路、友好之路、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战略,集中体现了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会造福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50%,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将拉动亚洲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正如指出的:“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2]因此,向世界各国宣传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而有力的宣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且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使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富裕起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起来。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2] 同[1],第52页。

  社会主义发展论文范文篇2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党在,为我们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繁荣,要积极推进文化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笔者围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 浅谈个人对其相关精神的理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事业;发展繁荣;面临问题

  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所产生的最有利武器。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维新变法,教育革新何子渊,到民主革命孙中山,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2002年的十六大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做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安排。五年前,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在十七大上做出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文件,提出了“文化兴国”的口号。文化的发展繁荣不是短期工程。今天党在报告中指出:“必须促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学说,把握文化建设的改革和发展为主线。”再次列入党的行动计划,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文化力量。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是一个特有名词,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文化事业机构的集合词。文化事业的精髓,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与考虑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相呼应。在这个意义上,非国有性质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如私人博物馆),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如社会上的各种文化团体)也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灵魂,是生命衍生出来的具有人文意味或者是生命意味现象。文化的重点在于这个“化”字,融入人心之中、文化化人和文化社会、规范社会。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先认真领会精神,做好文化宣传和建设工作,并努力推动区域文化的建设落实与执行。求实、务实、为人民的文化发展、繁荣扎根,注意细节,并做更多能发展、繁荣文化的事是文化发展的追求与任务。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重心和落脚点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角。

  1、文化竞争力是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概念。

  “在报告中提出,必须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要求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在当前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面貌,促进繁荣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出击;是整体的,而不是零散的;是系统的,但该系统不满足于低水平、低层次,而是始终站在道义和事业制高点的;不是一步一步、故步自封的,而是大力倡导和实践变化、改变、创新的理念。这样,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是时代迫切需要。

  2、应确立的文化理念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

  推动我国文化资源是促进从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的变化的过程,应建立文化理念作为永久的财富,以促进中国的文化遗产。所有财富是本质的文化和文化产品,其余的有形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今世界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的深化开放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的背景下,党中央专项研究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和而远深远的意义。

  三、如何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服务于大众、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轴线

  1、 在党的领导下,从大局出发,以为人民服务。文化兴国的根本目的是要能够利用文化事业,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领域的发展。从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可以看出:党充当领导角色,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坚定信心,广大的干部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核心。首先是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为主题是做为发展的指针。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以极大的努力,强调必须尊重生命,关于人性,关于人权。有利于人的潜力和增加人的智力能力和社会活力,也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包容,善良,体贴和人性化的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应低调而实在,需突出百姓这一主体,当强化“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之观念与行动,不能脱离、远离群众。

  四、发展文化事业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培养文化事业专业技术干部。

  实施人才流动的规律,人才储备中心大力引进国内及困外的优秀文化人才。政府应制定人才规划,掌握开放的人才政策,从宏观布局、规模、层次等方面出发对人才进行规划。

  其次,文化活动阵地。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

  由于存在缺乏资金投资,文化系统改革滞后,使中国的建设公共文化事业面临短缺,设施落后,政府参与太多,而社会投资渠道和文化产业冲击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广泛吸纳资金、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从而使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具有良好的公共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最基础的保障是——阵地。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站,俱乐部,文化室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设施,给人民群众提供专门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基地,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生活提出更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

  再次,文化事业的投入问题。调整投资结构,加大财政投入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丰富的物质产品,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文化和参与文化创造的诉需求急剧上升。这就要求政府尽快调整投资结构,改革投资模式,重点支持大多数项目和解决投入不平衡的问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机构,需要特殊保护的,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国家继续确保充足的资金,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单位。国家应该区别情况,按照公共财政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应该通过适当的财政援助。改革政府投资,不断增长的文化事业投入。财政补助渐渐以对文化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体,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五、结语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大的命题,问题涉及面宽,内容丰富,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不是“概念”,是组合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词,当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变成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参考文献:

  [1]李涛.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绵阳日报社,2013(2)上

  [2]尹明华.理解文化 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2012(3)

  [3]汤泽.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1(8)

  [4]翁晓华.浅议地方文化事业建设问题,西南大学,2008(4)

  [5]曾铁.略论文化建设和发展繁荣文化——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言,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院,2013(1)

  [6]袁明办 王莹 张锐.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状况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贸学院,2012(2)

28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