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政治论文>社会主义>

社会科学论文分类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与再就业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会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分类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科学论文分类篇1

  论社科信息管理创新

  在社会科学创新过程中,社科信息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这种支撑作用的基础是社科信息管理创新、社科信息服务创新以及社科信息理论创新。笔者在“社科信息服务创新论”[1]中,较全面地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社科信息服务的创新思想及其实施措施;如果说社科信息服务是外在的、面向用户的,社科信息管理则是内在的、面向业务的,而且社科信息管理逻辑地构成了社科信息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因而,探讨社科信息管理创新,不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构建社科信息工作创新体系。

  1 社会科学创新变革及对社科信息管理的依赖

  社会科学创新是由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运用新思维、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对社会现象包括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特的具有超越性质的理性加工,并将这种理性加工成果成功转化为社会财富的科学探索活动[2]。由此可见,社会科学创新既是一个独创性的理性加工过程,也是一个将理性加工成果成功地变为社会财富的转化过程;对于后者人们容易轻视或忽略,而这恰恰是社会科学创新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管理工作尤其如此,如出版、专家鉴定、学术交流、中介服务、纳入决策等社会化途径。从内涵上看,社会科学创新包括理论研究创新、对策研究创新、方法论创新、物质保障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各种创新都必然具备新颖性、独特性和超越性等特点。而其具体的表现可以包括:新观点的提出与论证,新方法的成功应用,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材料组织或挖掘整理独具特色,认识成果的社会化应用或转化独辟蹊径,为决策服务提供独到见解。

  由此可见,社会科学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重视社会应用与服务。在创建和谐社会、推进政府服务功能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已逐渐从纯理论、纯学术研究转而面向社会任务和现实问题,参与经济建设和政策决策研究,应用性研究日益加强[3]。人文社会科学还具有重要的创新功能。在2010年中瑞创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表示,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价值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对科学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导向、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力提供社会支撑、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精神支持等[4]。

  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对外开放,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教学、规划体制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党的十七大更对中国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展创新,做思想库,走向世界,同时明确提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施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使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政治战略和文化战略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必须从引进、复制、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即在克服狭隘的“学术研究唯学科化”、“学术评价唯学科化”等“唯学科化”倾向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并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思想对话和交流的阶段[5]。

  然而,任何社会科学创新与变革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科学信息的吸收与应用以及相应的社会科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因为,在信息化技术范式催生下,原有的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研究手段和方式上尽快实现信息化转型,缩小社会科学研究与整个科学研究的“数字鸿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此外,不论是新观点的产生、新理论体系的构建、新理念的应用,还是创新材料的组织与挖掘、创新成果的社会转化、决策服务的提供,事实上都是以社会科学信息的输入输出、社会科学信息管理手段为基础的。因而,必须通过启动社会科学信息之门、开展广泛的、持续的信息技能培训等工作,使社会科学研究者不再局限于既往的路径依赖,在资料收集、选题论证、前沿跟踪、合作研究、成果发布等科学研究环节上,充分利用网络利器,努力实现与数字化手段的对接,更好地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手段创新和方法创新。显而易见,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科学创新活动,社会科学信息管理也必须不断创新、不断优化。

  在2003年初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中,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六大项目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3]1号)中也提出,从2003年开始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包括重大课题攻关计划、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学术精品奖励计划、文科教育改革计划、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这些政府文件无疑为社科信息管理创新吹响了政策的号角。

  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7月出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规划研究工作方案》,目标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打破学科壁垒,突出问题导向,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领域和重点选题,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各学部于2011年7月30日前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对未来五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同时为教育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这一工作方案也为高校社科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

  2 社科信息管理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的创新。因而,实现我国社科信息管理创新应当关注:对社科创新研究者的信息需求机制的研究;对社科创新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社科信息激活机制的研究;对社科创新研究中信息资源要素的投入与保障机制的研究;对社科创新成果的信息传播与转化机制的研究;对社科创新研究中的信息技术促进机制的研究;对社科信息管理机制的研究等[6]。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支撑社会科学创新变革,社科信息管理机制的创新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 创新社科信息管理理念

  社科信息管理理念的创新首要地表现在对社科信息内涵的突破与延伸。传统的观点来源于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理论,认为社科信息是指针对特定需要而加工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通常称为科学信息或学术信息,但它将那些反映社会现象和活动的记述性的社会信息排除在社科信息的范畴之外。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所显现的发展趋势表明社会科学早已从象牙塔似的学斋走向社会,为解决各种社会实际问题出谋献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情报支持;此外,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或者某一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性更强[7]。因而,社科信息管理不应仅仅关注社会科学学术及理论研究,而应放眼于社会信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

  其次,重新认识与定位社科信息管理部门的核心业务。目前,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及信息服务商成功进入社科信息服务领域,社会信息传递的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一次、二次文献信息服务功能逐步弱化,社科信息管理机构必须重新探索其服务模式。搞好信息分析工作,办出有特色的信息分析项目,应该是社科信息业转型时期专业性社科信息机构的核心任务[8]。发达国家的社科信息机构非常重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国际关系、能源、环境问题、粮食、教育等方面信息的分析,向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科学决策依据;各级政府也很重视来自情报信息部门的分析和预测,尤其是关于社会发展较为重大的问题决策,情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教的发展,社科信息的决策功能将越来越强[7]。

  再者,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新动向,拓展社科信息管理的研究领域。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端的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SI)于21世纪初引入我国,作为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社会信息学是用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并协助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涉及复杂社会的计算机模拟、网络社会和复杂网络的宏观分析、海量信息分析与情报发现等研究方向,可用于进行社会舆情分析与预警、社会安全与稳定性分析、预测重大决策对社会的长期影响、模拟在不同规则系统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复杂网络的共性规律等,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提高综合决策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社会信息学是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学科,因而国内相关学科学者都对社会信息学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及研究。社科信息界在国内较早地引进和介绍了社会信息学[9-10],但并未明显地成为社会信息学研究的主力军,同时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与深入探讨不足[11-12]。又如,《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通报》2010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专题文章,主题是:危机信息学(Crisis Informatics,CI),主要是国外信息科学研究者针对洪涝灾害、暴风雪天气、应急反应、自然灾害等问题在信息系统设计、Web平台开发、信息分发机制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信息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快速反应,对我国社科信息管理研究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应有重要的启示,也应是社科信息理论创新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2.2 重视社科信息管理的宏观规划

  我国的社科信息管理工作尚存在集成性不足、凝聚力不强、组织分散无序、信息资源开发缺乏精品等现实问题,国家宏观层面的信息资源规划、尤其是面向高速信息网络及其应用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且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都十分薄弱。应当从整体和全局上考虑社科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规划与整合。

  首先是加强战略规划研究。已有研究者提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13],诸如指导思想、实现途径、运作环节、实施主体、运行规则等,都应当成为社科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国家宏观战略规划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层面设计构成因素。

  其次是成立社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门管理部门。1997年4月,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曾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列为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但目前机构改革仍没有解决信息资源开发统一管理机构欠缺的问题。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虽具备相当的政府间协调功能,但在行政体系上仍缺乏像美国ICGI(跨机构政府信息协调)一样的专职行政机构,缺乏有效的跨部门机构信息协调与组织。有人曾经建议国家成立社科信息网络规划管理机构,负责全国社科信息网络计划的制订实施与社科信息网络工作的协调和指导[14]。但相对于科技信息领域,我国社科信息管理的机构整合更具有复杂性,如何建立集中统一的社科信息资源协调机构或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社科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统筹规划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15],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再者,宏观规划的重要落脚点应是社科信息政策法规的构建。相对于科技信息领域,如国家科委制订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情报政策》(1990),我国的社科信息政策法规建设几乎是空白。作为国家信息政策法规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社科信息政策法规是对我国社会科学信息系统机制运行进行调节的政策法规体系[16]。面对网络环境下社科信息需求的扩大化和社科信息需求特点的变化;必须加强我国社科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建设,如数字信息资源获取政策、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政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信息资产管理制度等。

  2.3 制订科学的社科查新规范与评价体系

  科技查新是信息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业务。2000年12月科技部发布了《科技查新规范》,并从2001年开始实施,但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成果评价客观标准不易界定的特殊性,《科技查新规范》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因而国家应尽快制定社科查新规范。当然,建立社科查新规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7]。因为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的研究与检验过程远比自然科学艰难复杂得多,就一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研究者往往不得不求助于对研究样本进行反复抽样的方法来使研究达到尽可能高的信度和效度,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时常存在的非实验性(或难实验性)、“测不准效应”及成果检验的长期性等难题又给创新探索添设了重重障碍[6]。然而,社科信息界只有积极参与、不断探索,推动社科查新规范的制订,才能为信息管理业务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国社科查新中心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广泛存在。社科信息界更有责任积极介入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构建之中。如:2004年6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获准立项,拟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宏观和微观研究、被评价者(研究成果、研究主体)和评价者(专家系统、主管系统、受众读者)、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评价理论和评价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18]。有学者提出: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组合的提出可以合理解释评价的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合理的评价体系应由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及指标、方法和制度六大要素组成[19]。也有学者提出: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框架由方法科学、程序合理、监督完备三维构成,只有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尽量科学、评价程序尽量合理、评价监督尽量完备,才能构建完善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20]。当然,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过程中,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1]。

  2.4 大力构建社科信息网络,优化社科信息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

  图书资料和国际互联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因此应当重视并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和网络建设,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专业资料库和数据库建设。教育部积极支持“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信息网”以及有关学科资料库、案例库等全国性学术文献数据库建设,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3]1号)明确提出,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建设,加大专业图书资料建设投入;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资料库、应用研究数据库以及外文原版图书期刊中心书库建设,加快“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图书情报系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Sinoss.com作为高校人文社科信息化工程的主要载体和工作平台,已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开通,它标志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信息化进程从观念层面进入了运作层面,也意味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了纵深地带和协作阶段,它将成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络管理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研究资料信息中心、网络出版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

  特别是为了适应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外文文献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部在“211工程”配套项目“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和收藏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结合的方式,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服务体系,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工作者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22]。《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则呼吁:“国家应建立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应逐步与国家各有关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23]。因而我们认为,透过该宣言,应当以CASHL为样板,扩张先进的社科信息管理模式。

  3 结语

  我国社科信息管理机构应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紧密围绕社会科学创新变革的现实需求,科学规划,把握业务重点,有效地配置、整合和利用可得到的有限资源,大胆进行管理创新,切实提升社科信息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马海群.社科信息服务创新论[J].情报资料工作,2001(1):17-20.

  [2]陈永胜,曹伟,杨梅.论社会科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2001(2):4-12.

  [3]龚花萍.网络环境下国家社科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内容研究[J].情报杂志,2002(9):2-4.

  [4]纪宝成.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重要性[EB/OL].[2010-07-30].

  [5]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04-27.

  [6]邓小昭.支撑社会科学创新的社科信息工作机制[J].情报科学,2001(3):302-304.

  [7]叶勤.新形势下社科情报工作的发展特征[J].农业与技术,2006(3):212-213.

  [8]范并思.社科信息业转型时期我国社科信息事业的战略选择[J].情报资料工作,2001(1):7-12.

  [9]А.Д.乌尔苏尔著,赵国琦译.论社会信息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1(5):31-35.

  [10]梁俊兰.社会信息学的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2):123.

  [11]何敏华,张英杰,张端明.西方社会信息学与东方社会信息科学鸟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2-87.

  [12]李宗荣,田爱景.社会信息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10.

  [13]孙建军,柯青,成颖.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及规划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79-82.

  [14]丛敬军.我国社科信息开发利用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学刊,2002(4):36-38.

  [15]余芳.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2007(11):38-41.

  [16]龚花萍.网络环境下国家社科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内容研究[J].情报杂志,2002(9):2-4.

  [17]张聿忠.社科信息工作要高扬“为理论创新服务”的旗帜[J].高校社科信息,2003(6):1-9.

  [18]郑德俊.图书情报学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启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2.

  [19]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1):98-110.

  [20]邱均平,谭春辉,任全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研究现状与三维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138-141.

  [21]王兰敬,杜慧平.欧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现状与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1):111-118.

  [22]潘燕桃,程焕文.迈向人文社科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时代——《北京宣言》解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2-7.

  [23]《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起草小组.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北京宣言[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4-5.

  社会科学论文分类篇2

  浅论我国公租房落实问题难的现状

  当前虽然一些地方政府比如深圳进行了公租房建设,但是对于白领来说要要获得一套公租房实在是大难事,申请手续复杂而等待时间更是久远,其效果远远不如其宣传的那样。不少白领对于这种公租房建设不抱什么希望,大部分申请者也只是随便试试而已,所以造成公租房大量空置而没有多少白领入驻的情况。

  这一现象反应了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建设方面树立的一种形象度意义更大,而落实的决心是非常小的,属于一种典型的利用公租房作为面子工程的行为。所以最终所谓的公租房成为了白领嘴里的摆设房,房子建好了却空在那里给人看,这样的面子工程为当地政府带来了业绩,但是根本没有给当地外来人口带来便利。

  为何公租房无法落实到白领身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其落实时间越久那么越能够引起白领的关注,从而使得当地政府的公租房建设也更受关注。从大城市公租房建设不难看出当前公租房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问题能否解决还是看地方政府的决心。如果决定让公租房为白领真正提供住房问题,那么才能够发挥出它的真正效果。

  当前公租房有几大问题显得非常突出,第一,获得住房资格的人身份较为特殊,一些有住房的人也能够获得公租房,这不是白白占有一个名额吗?甚至一些知情人士曝光有人不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公租房,而且还将其空置或者租给其他人,以双倍以上的价格出租从而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已经严重侵害到其他有需要人士的利益,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应该进行严打防止一些人通过公租房牟取私利。

  公租房论文

  第二,申报和审批手续过于麻烦,对于申请人来说想要获得申报资格也是非常困难的,当中的审核程序过于繁琐,从而耗费的时间也过长,而审批的时间总是显得寥寥无期,在年初申请公租房结果获得通过的人在八月份才能真正入住,这给白领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精公租房申报和审批程序,并且缩短从审批到入住的时间,让白领尽快能够搬进公租房,如此才称得上真正的公租房建设,而不是一种摆设,否则就是对财政资金的浪费。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论文分类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与再就业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会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科学论文分类的内容,欢迎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下文是

  • 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文是学习

  • 社会科学论文百科
    社会科学论文百科

    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靠社会科学,因而各自调整各国的科学政策,增强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决策作用。下

  • 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建设文化大市,离不开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下文是学习啦

3179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