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

时间: 坚烘964 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大学氛围,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大学生心理成长、成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预防心理疾病,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大学氛围,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高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我们也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凸显,尤其是激烈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使大学生心理负荷越来越重,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日渐凸显。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深化和提高的,不同的学者亦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就提出过心理健康的十项要求;心理学家斯科特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75条的心理健康标准。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总结如下:

  1.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大学生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而持久的记忆力,良好的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这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妥善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困难。他们乐于与人交往,接受并容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在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不敢面对现实或怨天尤人者则无法适应现实,他们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总是处于优势,他们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对不良情绪能通过正常渠道加以宣泄,能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若经常处于消极情绪中或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适应、不稳定,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4.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即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行为统一一致。

  5.优良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明确而合理的目的,在实现目的过程中能排除各种困难和克制自己不良欲望,表现出的是果断、坚韧、克制、有毅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市场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心理的巨大震颤。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孩子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致使当前大学生心理断乳期延长。

  2.学业紧张,就业压力大。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产生焦虑、恐惧。

  3.孤独脱群,交际困难。长期高度紧张的学习、贫乏的集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从小缺乏的集体环境导致的集体感和合作精神的缺失,造成现代大学生交际困难,不会独立生活,不善与人沟通,不懂交往原则和技巧。

  4.情场失意,情感受挫。大学生谈恋爱已成普遍现象,失恋不可避免。恋爱失败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产生自卑自闭、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极易导致自杀自残、伤人害人的悲剧。

  5.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一些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量度去评价个人得失。

  6.沉迷网吧,迷恋游戏。以网络联系代替人际交往、沉迷网络游戏、通宵上网等现象在大学校园比较普遍,网络色情、网络暴力混杂其中,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模仿学习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暴力是一种可以学到的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长时间不良情绪和情绪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这些不良情绪及障碍主要有:(1)烦恼,即对某一明确对象和具体的现实内容感到不安,不满。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失恋等。(2)焦虑,即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害的恐惧,如就业焦虑等。(3)恐惧,超出常人情绪体验强度和时间的难以抑制的害怕,如社交恐怖等。(4)抑郁,对前途悲观失望、具有强烈的无助感,对生活和生命失去信心。(5)躁狂症,看什么都不顺眼,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对于一般或很轻微的刺激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青年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不像少年儿童那样天真、直露,而是具有内向、含蓄、隐秘性,他们不会轻易向别人流露个人的真实情感,他们总是依据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有选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使得同学、老师甚至心理咨询人员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给诊断和心理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高等院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同时辅以医学型。这是由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心理现状决定的。从培养目标来看,我国高校要求把学生培养成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关键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要求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将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共同心理课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其全面素质得到充分提高。从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虽然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也由此引发了一些恶性的刑事案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即使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部分还是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障碍,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发展型心理教育来解决。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成才道路选择上将会更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并迫切地期望得到高校良好的高质量的发展型心理指导。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型为主,但辅以医学型的模式也是必要的。以医学专业为背景并通过心理培训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将心理学方法与医学背景结合起来解决异常心理问题有它独特的优势。

  措施如下: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诊治。

  2.设立专门咨询机构:通过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会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

  3.注重塑造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体魄健全的主要标志。只有具备了健全人格,方能获得对环境及自我的正确认识和恰当迁移。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注重此项工作。

  4.加强体育课:丰富各种课外文体活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为健康心理提供坚实的生理基础。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使之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形成综合研究,综合服务的力量,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军:《高校应为首善之区――访全国人大代表管华诗》,《中国教育报》,2002。

  王学峰:河南洛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论文

271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