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

时间: 家文952 分享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感情,也是一种高尚的理想和实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篇一

  浅析近代爱国主义

  【摘要】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采用了一切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从此救亡国存,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历史任务。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爱国浪潮,创造了光明千秋的爱国业绩。

  【关键词】爱国主义;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47-01

  1 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上,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840年6月,英国政府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广州三元里人民同英军激战,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的嚣张气焰。爱国老将关天培,坚守炮台,血染战袍,仍不退却,直至与守军数百人一道壮烈牺牲。1856年到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所到之处,都遭到各族人民和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诚如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所言:“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蔽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加以圣教式微,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1]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北方人民组织义和团,展开了反帝爱国斗争,给敌人沉重打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许多爱国的志士,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首先探索革新图强道路的是龚自珍,他主张以武力抵抗外来侵略,并学习外国的长处。为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领导10多次武装起义,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他把中华民国变成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接着,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都遭失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2 近代爱国主义特点

  第一、为振兴中华勇于献身。在反对清政府腐败统治和抵御外国侵略等无数次革命斗争中,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爱国主义壮举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这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表现在近代爱国斗争的全过程。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国侵略者对祖国神圣领土的侵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虎门,誓志“死以报国”;当英军转攻浙江沿海时,定海之总兵葛云飞洛守“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的誓言,身先士卒,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直到壮烈殉国;为摧毁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洪秀全、杨秀清等农民英雄,以坚忍不拔的爱国壮志,率领劳苦大众,擒斩人间“妖邪”。他们指挥爱国将士北战南征,同中外反动势力搏击,纵横十八省,坚持斗争十四年,耗尽毕生心血。以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共和为已任的革命志士,在“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中所显现的献身精神同样可歌可泣。诚如中山先生所说:“我们从前去革命,不但是自己的性命难保,并且还有抄家灭族的危险。我们从前有那样大的危险,还能够去革命,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由于我们富于牺牲的精神。”[3]还有许多革命志士,不幸身陷囹圄,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与威胁利诱之下,仍威武不屈,豪情满腔。被中山先生誉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的陆皓东,于筹划广州起义事泄被捕后,拒绝敌人的诱降,慷慨就义,临刑前说:“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4]

  第二、近代爱国主义力量十分全面。近代以来,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阶级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尽管各阶级、阶层有各自的利益且相互冲突,但由于它们都面临着赶走外来侵略势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这一共同任务,因此它们又可能结成广泛的同盟,投入共同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去。但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各种力量也有一个从分散无组织甚至相互敌对而逐步走上统一有组织和结为盟友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作为爱国主义主力军的下层民众尤其是工农群众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而且不被重视,加之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爱国力量大打折扣。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科学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为基础,终于使得各派爱国力量联合起来,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近代爱国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近代以来,从统治者到被统治者,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各阶层的民众都以各自的方式,投身爱国主义运动,形成了浩荡的爱国主义大军。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拯救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使我们的民族获得了新生。

  第三、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主张勤于向西方学习。近代爱国志士在忠实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的同时,又认真汲取西方先迸的文化和科学,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确立适应时代潮流的远大理想和爱国抱负。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等。他们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在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以至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振兴中华,必须勤于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振兴中华。虽然近代志士仁人学习西方的具体内容及爱国运动的手段不断更新变化,但爱国者学习西方的趋势及其根本宗旨并未改变。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上近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国人民走上拯救民族危亡、探索富强之路的爱国主义之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性成果为标志,近代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宣告结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又没有结束,因为作为近代爱国主义主题之一方面的救亡任务虽然完成了,而其图强的一面却远没有完成,只能说是铺好了地基。近代爱国主义未能完成的这一任务将成为新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而近代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遗产,将成为中国爱国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2] 李侃,李时岳.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出版社.

  [3] 《孙中山选集》[M].下卷.第465页

  [4]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M].卷上.第17页

  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篇二

  再论爱国主义

  摘 要:爱国主义不仅指一国国民的热爱国家的情感,也是指单纯的爱国思想或理论,更是指受爱国情感、思想影响下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中国情境中的爱国主义历经了民族爱国主义、反帝爱国主义与伦理爱国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厘清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之实践提供经验。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38-02

  一、何谓爱国主义

  相对于学界提倡“国家认同”,笔者更觉有必要重新探讨“爱国主义”的问题。这并非老生常谈,而是希冀给出全新阐释,以利于在整体上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之内涵。

  “爱国主义”在其肇始阶段可视为地缘文化意义上的词汇,与政治相关甚少。到了近代,“爱国主义”俨然突破了本然单纯的地理意义,逐步加入了更多的政治内涵,甚至从一个原先的“良性词汇”转向极具讽刺意味的政治“敏感词”。对此,西方一些学者时常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相混淆,甚至针对中国而创生出所谓的“官方民族主义”一说,这显然已经侵犯了爱国主义之合理诉求,更是与我们心目中的爱国主义理念格格不入。

  当然,笔者就此不想深究民族主义的问题。其实,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本民族国家之心理依恋,这是彼此共通之部分,只是在对待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以及相继产生之情感的归属上存在分歧罢了。简单用民族主义替代或等同于爱国主义,这是极不严肃的学术表达,毕竟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制度化的政治共同体,而民族主义之对象则是共享一个共同身份之人群,他们拥有一致的信仰和集体自治的愿望。一定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在概念使用上要比爱国主义混乱得多。再则,民族主义具有鲜明的教义性特征,并在某些方面将民族看做是政治组织的核心原则;而爱国主义则为这一观念提供了感情基础,因而也就支撑了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一个比民族主义更为源远流长的观念,但同时也相应缺乏更多的理论支撑[1]。

  西方学者对于爱国主义理解看似合理,但在其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考虑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诸如政治学经典教材《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所举证的爱国主义范例,大多仅限于西方世界之情况,这一片面的论据无疑影响其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然而,西方学者对爱国主义之理解又是颇有见地的,因为他们清楚的认识到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同样吸收了民族主义思想,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把集体行动者当做历史中的进步力量的思想,马克思随即将集体从国家转换为阶级[2]。对于这一点,笔者无须赘言。

  概言之,“爱国主义”可从三方面予以释义:其一,它指的是热爱国家的情感,即一国的国民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视祖国为自身至爱的对象;其二,它指的是单纯的爱国思想或理论,也就是对于何谓爱国、为何爱国以及爱国何为等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其三,它指的是受爱国情感和爱国思想或理论影响下的爱国行为。

  二、爱国主义的历史发展

  然而,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中国情境之爱国主义历经了民族爱国主义、反帝爱国主义与伦理爱国主义等三个历史阶段。以下,依次讨论每一阶段爱国主义之特点,通过历史叙述以期还原中国情境的爱国主义原貌,为今日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塑积淀理论基础,提供参考意见。

  1.民族爱国主义阶段。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自从东方古帝国兴起之后,许多世纪以来,一个独立国只包括一民族的现象是例外,而不是常规。一个人通常爱他的城市,他的区域,他的统治者或他的帝国,而不爱他的民族。” [3] 然而,海斯的发现依旧是基于古希腊或古罗马的情况推演东方的情况,他看到的并不完全正确,最起码不完全符合中国情况。中国人素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对于城市、区域或是帝国并不显得有多少热爱,换言之,中国人爱的是“天下”、“君王”和“家庭”,忠君始终被视为爱国的表现。《诗经·小雅》中就有这样的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基于中华中心论调的“天下观”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人始终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华夷思想长期支配着历代国人的头脑,似乎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民族都是受人鄙视的蛮夷,皇室朝堂更是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显然,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扭曲的,人们效忠的对象是朝廷抑或集权于一身的天子而非国家,有道是“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仰居“天朝上国”的先辈们始终只知有“家”与“天下”而不知有“国”。无“国”意识,何谈爱国?可以说,长期的“‘华夏中心主义’和‘尊夏掖夷主义’的文化观念,不但扼制了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古代的觉醒与确立,而且使到近代才诞生的爱国主义一开始就背负着文化主义的古老幽灵,难以摆脱东方大陆性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与自大心。” [4] 中国古代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笔者以为,即便古代中国未曾出现可爱之“国”,但对朝廷君主以及乡土家族之爱完全可以扩展至对大好河山之爱。如同南宋岳飞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实他的心中本然有一个大宋的中原领地,这依旧可以认为是爱国主义的早期形态。当然,这种爱国主义掺杂着狭隘的民族界限,因此,古代中国长期演绎着民族爱国主义的范式。

  2.反帝爱国主义阶段。到了近代,这一切发生了改变。西方列强的炮火振醒了沉睡中的国人,国家概念随之即起,爱国主义即是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伴随着外来侵略,“国”的意识渐成,爱“天下”和爱“家”的传统自然转化为爱国。此时的“国”不再只是“大清朝廷”了,而是地理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多种形式相互交织的,爱国主义受其影响,同样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者的奴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胜利,反帝始终是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3.伦理爱国主义阶段。当爱国主义被冠之以道德权利或是义务的时候,预示着伦理爱国主义的诞生。抗战胜利以后,爱国主义从反帝的主流价值倾向演变成了伦理爱国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帝爱国主义形态完全不存在了,只是伦理爱国主义的张力更加明显而已。伦理爱国主义有其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将爱国主义纳入道德的范畴;其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规范以寻求现时代爱国主义的古典庇护。伴随而来,伦理爱国主义存有两大缺陷:一是具有强烈伦理复归的情绪化倾向,二是在于其内容的空洞抽象和强烈的说教性。爱国主义终究是指向个人还是国家的宣传,伦理爱国主义俨然超越了地理情愫的文化忠诚甚至政治投机,从社会主体之行为演变成国家利用伦理约束力操控一切去“被爱国”的场面。

  三、形塑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随之迅速提升,以美国为主导西方舆论相继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的亚洲近邻尤其日本在领土问题上又不断与中国发生冲突,加之历史积淀的民族仇恨被极力渲染,国人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逐渐走向广泛意义上的民族爱国主义,其中不免混杂着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双重定位。爱国主义遂受到不同人群的高度关注。诸如政治哲学家时常争论不同版本的爱国主义是稳健政治的不可或缺之部分;而道德哲学家却望着爱国主义的道德标杆,对爱国主义是否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争论不休。然而,“爱国主义”在中国时常被当做激进的代名词。极端民族式的爱国主义固不可取,但理性爱国主义之表达应属合法的诉求而不应该被列为褊狭的异端。那么,感性与理性的边界又在哪里呢?这就要重新回到什么是“爱国”的基调上予以审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统治需要,爱国主义可从不同的维度予以诠释。当然,笔者所言之中国情境无论何时都应放置全球化背景中予以讨论,这并非为了排除所谓的“自以为是”,乃是为了真正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探求爱国主义在中国之嬗变,为形塑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经验。那么,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作何解释?它包含哪些方面?概言之,其意有三个:

  1.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之教育。民族主义在中国未必能被超越,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则必须要被超越甚至抛弃。全球化虽然不可逆转,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家的特殊性也应逐渐显露。要警惕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之名借机宣传所谓的“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则是对合法民族主义的无端解构和扭曲阐释。我们沉浸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的同时,也要认清被政治渲染的全球化俨然是一个可怕陷阱。我们不禁要问,爱国主义的动机是什么?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界限,于民族认同中确认国家认同。让所爱之国成为真正的统一之国。

  2.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培养公民适度爱国情感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热爱祖国之思想与情感,然而,长期以来,爱国情感教育是相当缺乏牢固基础的,或者说是空洞的。那么,爱国主义到底需要强调何种爱国情感呢?很多人都认为爱国主义是好事,但却不知道何种爱国主义才是真正的好事,盲目的爱国情感的爆发可能会走向异端。爱国者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吗?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往往我们只是认识到爱国情感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却忽视了爱家庭爱家乡之教育,很难想象连家庭或家乡都缺乏依恋的人如何培养忠实的爱国情感。

  3.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造就理性之爱国者。易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否真的有必要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西方学者对此肯定,他们往往认为,公民教育涵盖的范围显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然而,部分和整体又是具有不一致性的。尤其在中国情境中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完全被公民教育所替代,要提防西方的学术霸权与意识形态侵蚀。当然,不被替代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变化的可能,爱国主义教育依旧需要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而不仅仅简单囿于道德教育之范畴或者来个大变革式的颠覆。

  参考文献:

  [1] [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30.

  [2]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19-320.

  [3] [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

  [4]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87.

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感情,也是一种高尚的理想和实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爱国的政治论文篇一 浅析近代爱国主义 【摘要】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关于g20峰会政治论文

下一篇:1000字以上

精选文章

  • 关于g20峰会政治论文
    关于g20峰会政治论文

    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G20持续关注联合国发展议程的落实。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g20峰会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g20峰会政治论文

  • 关于g20的政治论文
    关于g20的政治论文

    G20从成立开始就被定义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非正式对话机制,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g20的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g20的政治论文篇一 G20宏

  • 初二年级政治论文
    初二年级政治论文

    政治作为人们世代生活所依存的具体环境,代表着人们组织自我生活的安排形式。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年级政治论文,仅供

  •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诚信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诚信政治论文

21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