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饮食与生活健康的论文3000字(2)

时间: 立文804 分享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如在我国的食品产供销系统中,存在着大量小规模生产、大量食品经过多个操作环节和中间人、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足、食品暴露和污染及掺假风险增加、农业现代化操作和食品生产等缺乏专门技术和知识、控制食品安全的基本设施和资源不足等问题。食品行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食品消费水平偏低、消费安全意识较差;食品生产新原料、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新挑战;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存在一些误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零风险,实际上,食品安全不可能是零风险,只能被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有关部门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生物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消费者和一些监管部门还笼统地把假冒伪劣与食品安全划等号,忽视了问题企业和产品在本行业和同类产品中的比例、忽视了不合格指标的安全学价值和意义,还经常片面地认为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就是致癌食品、不合格食品就是有毒食品。 当前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源性病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9、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10、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11、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1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防范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首要任务是国家要强化食品立法和监管,以确保食品消费安全,使消费者远离不安全、不卫生和假冒的食品;而对消费者来说,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场所供应的食品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1、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强“环节管理”。

  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将重点确定在食品的加工环节,其理念是:只要抓好食品加工这一关键环节,食品安全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食品生产经营包括种植、养殖、采集、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环节存在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崩溃。仅在最后阶段对食品采用检验和拒绝的手段,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保障。为此,保障食品安全必须“从农场到餐桌”全程控制。采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预防措施,属于食品安全“环节管理”。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相关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依法进行监管。具体包括:开展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预警预测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生产加工环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实施良好生产规范(GMP)和食品安全预防性管理体系(HACCP);在流通环节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在消费环节强化监督检查,实施餐饮业等有关规范,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依法严查食品安全大案要案(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2.食品安全要求健全三大保障体系。

  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构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三是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三大保障体系包括食品安全的政策、法律、标准、规划、计划、评估、评价、监测、检测、信息、信用、监察等内容。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 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食品法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定高度的健康保护水平;包括明确的定义,以增加可靠性和法律安全性;建立在高水平、公开透明、独立的科学建议之上,这些建议应来自于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过程;应包括在发现对健康的风险已超过可接受的水平时以及在无法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的情况下,采用预防性手段和采取临时性措施的规定;应包括消费者有权获得准确和足够信息的规定;应明确跟踪食品的方法以及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召回这些食品的规定;应明确地规定属于生产者和加工者承担的有关食品安全及质量的主要责任;应包括保证投入到市场的食品是绝对安全并准确标识的义务;还应承认国家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义务;该法规应确保在制定食品法律过程中的公开性并可提供相关信息。

  (2)建立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是食品法律的管理及实施所必需的。

  实验室是食品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的食品体系极为复杂,必须加大实验室能力建设力度,并建立食品安全参比实验室,以便进行复杂的参考分析;要对食品检验人员进行食品科学和技术的培训。

  食品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信息包括发病率年度变化趋势、易感人群体确定、有害食品鉴定、食源性疾病源的确定与追踪、疾病爆发和食品污染物预警信息等,可将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与食品监测数据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正确地制定基于风险的食品控制策略。

  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全国建设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经过3年的努力,监测点已扩展到全国15个省,覆盖我国主要产粮区,70%以上人口。计划到2007年,监测网将覆盖全国31个省市。

  (3)食品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改善食品安全环境,培育食品安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信用体系采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自律机制与外部监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褒奖机制与惩戒机制有机结合的特点。

  (4)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食品卫生法》

  2、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 杂志,2002

  3、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食品科学 2008年 第02期

  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食品安全与健康这门课与这次的专题报告,让我懂得了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如近两年来的“苏丹红”问题,使苏丹红这一在普通人看来很陌生的致癌化学制剂,却为人所耳熟能详。还有“三鹿”奶粉导致的大头婴儿事件。从辣椒制品,到“红心”鸭蛋,甚至到唇膏、口红,“身影”频频出现。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如今让人谈食色变。这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我国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所以,国家也有一系列的科学的预防食品危害的措施。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国家强化食品立法和监管,以确保食品消费安全,使消费者远离不安全、不卫生和假冒的食品。国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及时更改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要做到与时俱进。建立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以正确地制定基于风险的食品控制策略。培育食品安全意识,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一系列的措施。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通过学习了这们课程让我了解了国家的国情与现状,今后我会更加关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与科学防范措施,心系国家的发展。

  饮食与生活健康的论文3000字篇3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看法从色香味到注重食品的健康问题,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好吃吃好的健康理念,但是人们对怎样饮食才健康知之甚少。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国内外对于食品健康的不同状况,哪些是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

  饮食;健康。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更要在饮食中得到健康。

  正文:

  1.吃的健康的含义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宜食者,不足以生存也”。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吃什么以及如何吃都是时刻的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关乎人的生存质量。健康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吃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就应该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2.国内外吃的现状

  2.1从全球来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当高,平均每年有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

  疾病。这表明,工业化程度的发达并不能保证食源性疾病爆发危险性的降低,反而由于工业化程度越发达,食物供应链越难控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其影响面和波及面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产品的规模大,不安全食品的召回、销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更大。也就是说,每年由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费增加,以及产品的销毁可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消耗。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食品安全不良的条件下,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成为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2.2中国的现状

  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小康》杂志社第六年推出“中国饮食小康指数”。2009~2010年度中国饮食小康指数为76.4分在五项决定中国饮食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中,饮食安全得分最低,仅57.3分。这不奇怪。2009年,中国人仍然没吃明白的东西很多:特仑苏奶中的OMP是什么东西、凉茶安全不安全、碘盐要不要继续吃、矿泉水里有没有砒霜等等,八成以上城市居民能做到一日三餐,过半数人一顿饭20分钟左右,但1/5的人经常因为工作或其他事情改变或压缩吃饭时间,更有甚者一天只吃一顿饭。饮食偏好上,川菜是最受欢迎的菜系,辣味为多数人所偏爱。对于风光一时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八成以上市民认为那是垃圾食品。

  中国养生归结出:食疗不如动疗,动疗不如心疗!就是说你吃什么都不如你多运动好,多运动,还不如你心情开朗,心平气和,一身轻松来得更好。大家观察一下历代的帝王和富豪们,他们有很多的钱财,可以买到很多补药,拥有最好的医生,但长寿的不多!反而中国山区的农民,吃的是五谷杂粮,常劳作,没什么烦心的事,空气山水又好,长寿的就很多很多。 所以吃不在于好,而在于吃得健康。

  3.如何做一个健康的饮食者

  3.1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观念,他们从以前的“好吃,吃好”,转变到现在的吃健康。可要吃健康,就得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而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中医认为,胃喜热恶寒,寒易伤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适量,应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饮暴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特别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应以烂熟为好。

  宜淡:中医认为,多食碱,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脾伤筋;多食甜,伤肾;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对健康大有好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于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不卫生;蹲着进食,不利于消化。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的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很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吃饭,对身体健康很不利。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

  3.1.1早餐很重要

  早晨这顿非常关键,营养要求比较高:吃水果最有利于吸收其营养,,

  3.1.2榨汁别忘吃“泥”

  现榨蔬果汁获取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分、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与新鲜的水果没什么差别,但植物纤维在现榨过程中却有所损失。膳食纤维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餐后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等等。所以最好把榨汁后剩余的固体残渣一同吃掉,这样营养成分就不会有任何损失了。

  3.1.3握紧你的盐勺

  盐是生命最基本需要的,但需要量也是有限的,过了则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且影响血液中营养物质对皮肤的滋养,使人面色暗混、青黑、面部皱纹增加,使人加快衰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一天摄盐6克,但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值是这个建议量的1倍以上。所以,一定要握紧你手中的盐勺。

  3.1.4不轻易放味精

  GH提倡一切食物本着原汁原味的原则,事实上只要你能煮出食物本真的味道,它会鲜美无比。

  3.1.5爱吃醋是好习惯

  醋含有20余种氨基酸和16种有机酸,是一种营养健康的调味料兼保健食品。醋可使食物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变得稳定,不易因烹煮而破坏,从而保证食品中的铜、锌、铬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

  3.1.6午间一把小坚果

  核桃、花生、葵花子、榛子、松子、栗子等各种坚果都富含亚油酸、亚麻酸等有益于健康的必需脂肪酸,以及精氨酸、胡萝卜素、钙、磷、铁等矿物质,能为我们的健康大大加分。有助于我们机体发育和生理调节,亦可延缓衰老。坚果们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因为外有硬壳,完全不用我们担心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

  3.1.7菜要吃深色的(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黑色等蔬菜)

  在最新版本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国营养学会特别推荐了深色蔬菜:在成年人每天吃的蔬菜300克--500克中,深色蔬菜最好占到一半。科学家在分析各种蔬菜的营养成分后,发现一个规律:蔬菜的颜色越深,营养价值就越高;颜色浅的则营养价值比较低。比如,同样是十字花科甘蓝类蔬菜,西兰花的维生素C含量就要高出白菜花20%左右。即使是同一品种或同一蔬菜的不同部位,由于颜色不同,维生素含量也不同。如芹菜叶中胡萝卜素含量比其梗高出6倍、维生素D多4倍;大葱的葱绿比葱白的营养价值也高得多。一般来说,叶部营养高于根茎,叶菜高于瓜菜。

  3.1.8肉要吃浅色的

  肉类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畜肉类、禽肉类、水产类。前者可称为红肉类,后两者可称为白肉类。它们都为人体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质。畜肉类高蛋白高脂肪;禽肉类、水产类高蛋白低脂肪。只存在于海产鱼类和贝类之中的DHA与EPA,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所以就营养构成总体来说,所以肉要吃浅色的。

  3.1.9饭前先喝汤

  俗话说:“饭前先喝汤,身体健康康”。

  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食道润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之后进食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吸收;而且空腹喝汤,汤汁能在小肠中均匀分散,营养物质很容易被消化、吸收。相反,饭后喝汤是一种有损健康的吃法,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释,并冲淡食物消化所需要的胃酸,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吃饭最忌的是一边吃饭一边喝汤,或是以汤泡饭或是吃过饭后再来一大碗汤,这都容易阻碍正常消化。正确的进餐顺序应该是:汤→青菜→饭→肉→1小时后水果。

  总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健康饮食对于生命的重要作用,让我们都开始关注我们的饮食吧,只有人们健康了,才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工作学习中去,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看过“饮食与生活健康的论文3000字”的人还看了:

1.营养与健康论文3000字

2.食品与健康论文3000字

3.关于饮食健康的调查报告3000字

4.食品健康论文3000字

5.饮食与健康论文1000字

17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