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太极拳 >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

  孙式太极拳的产生孙式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太极拳流派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欢迎阅读!

  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

  孙禄堂讳福全,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东任家瞳村人。

  生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时 (1860年12月22日),逝于民国22年夏历10月29日卯时 (1933年12月16日)。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奎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

  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

  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

  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禄堂前途珍重,可去矣。”

  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一省,其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眉,闻有艺者必访至,逢人较技未遇对手。

  1888年,孙返归故里,同年创“蒲阳拳社”。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故聘为幕宾,同往东北。后保荐孙为知县、知州,末临莅。

  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时肃王意公深慕孙禄堂武功独步,冠绝当时武林,故折节下交。然而孙从无一事请托,所以缙绅于孙益重焉。

  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拳家郝为真。时郝已年过花甲,病困交加。

  孙闻之,将郝接至家中,请医喂药,月余郝愈。郝感其恩,遂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告之孙禄堂。

  时郝一言方出,孙已通悟,二人搭手后,郝为真叹服不已。

  惊赞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数十年者。”盖因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拳术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

  1918年,孙禄堂经过自己数十年深修研悟,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门拳术从理论到内容提纯升华融合为一,创孙氏太极拳。

  同年,徐世昌请孙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至1931年10月返京。

  孙禄堂深通黄老、易学、丹经,并博学百家,习武修文殆有天授,故能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武技于一体,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

  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

  自1915年至1932年,孙禄堂前后撰写出《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八卦枪学》(未出版)、《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述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等重要专著和文章,影响极为深远。

  孙氏太极拳的形成

  孙氏太极拳是先父禄堂公于民国初创造的,以先父的名著《太极拳学》的出版为标志。孙氏太极拳是先父以他自己登峰造极的武功为基础,通过遵从老子自然之道,合易筋洗髓两经之义,依先后易之数,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髓,发明了孙氏太极拳。

  先父幼习形意拳,先从李奎垣复从郭云深,前后十一年。二十多岁时,先父的形意拳已功臻化境。他体验到拳术之道无它,惟神气合一化至虚无而已。功臻化境者可感而遂通,与人交手时无形无意,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因此在先父禄堂公跟郭云深修习形意拳的后期,他已开始试图运用《易经》来研究拳与道合之理。

  为此,先父赴京城访程庭华先生请益。先父曾回忆说:“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庭华,始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见《八卦拳学》自序)由于先父那时已功臻化境,故修习八卦拳虽仅数月,便已得其精微,体验出八卦拳与形意拳之间即一理相通又互补相承的关系。

  年余后,程庭华先生评价先父之艺“黄河南北已无敌手。”(见《世界日报》1934年2月2日)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先父认为在拳与道合的理论研究上,仍未尽人意。于是,先父决定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先父闻有艺者必访至,与各地高手广泛交流切磋、相互印证,而先父未尝负之(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另一方面,先父留心寻访在丹经、易经方面造诣有成者,以期在理论上能有所收获。

  期间,先父相继从云游隐士、武当隐道及蜀中高僧修习丹、易二经,获益匪浅,为先父在拳理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完成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并获得了深刻的实践经验。

  先父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辅,相互印证,得以总结拳理。先父认为拳术修为的本质,是拳与道合,作为一切拳术运用的基础是内劲,作为一切拳术修习的关窍是“中和”。

  先父揭示道:“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原妙也。”据此,先父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的拳学修习理论及技术体系”和“以内丹成就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和技术体系”,并据此对形意拳和八卦拳都进行了提炼和创新,完成了使《易》之奥蕴一一形之于拳术的任务。由此形成的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风格;中和。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技术内核。

  因此,尽管先父那时尚未学习过太极拳,但先父根据拳与道合的亲身经验和对丹经易经的深入体验与研究,使先父在内劲上已经完全修悟到了太极拳的内涵。民初,当先父与太极拳家郝为桢接触时,郝为桢先生深感惊讶,叹服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

  通过向郝为桢先生学习太极拳理法,先父验证出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实乃一理相通。悟出了太极拳所以然之理与形意拳、八卦拳之理同一不二。确认三家拳术形式虽异,其理则一。至于其应用,三拳各有所得。

  先父在《拳意述真》中写道:“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至于其应用,先父据自身经验体验到,若能合三家并用,则能超越一般“不丢、不顶”的原则,达到“丢而不丢、顶而不顶”(见先父《太极拳学》下编),无可无不可的境界。

  因此,要使拳学修习体系臻于完善,需融合三家之长为一体。于是,先父根据郝先生传授的武式太极拳并与形意拳、八卦拳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参丹经、合易理,使三拳提纯升华、集之大成、浑融为一,创立孙氏太极拳。

看了“孙式太极拳师祖孙禄堂小传”文章的人还看了:

1.孙式太极拳的中与和

2.孙式太极拳训练的体系

3.孙式太极的套路和推手

4.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

5.孙禄堂"三拳合一"论

8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