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武术基础 > 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

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当代军事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加强我军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就应该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扬弃原则,认真继承这一历史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努力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

  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1、传统武德文化是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的丰厚思想文化资源

  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独具殊辉,且为世人瞩目。它从一个独特视角揭示和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反映民族精神本质的重要象征。

  武德是指军人从武、用武、尚武之德性,是军人从事军事活动的职业道德。它是一个观念体系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体,包括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品质、人格等要素。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内在依据和文化基因。武德文化在特定情境中所决定的气质特征和行为取向,构成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精气神”的魂魄。“一旦武德的幼芽长成粗壮的大树,就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大风暴,甚至可以抵御住和平时期的松懈”。因此,在当前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既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又是我军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支撑。

  “武德”的概念,早在上古炎黄氏族融合时代就产生了。秦以降,“武德”一词开始作为军旅德性的专用术语出现在文献典籍之中。“武”与“德”二字联用,始见于《国语》:“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这里的“武德”就是特指军人从武、用武、尚武而表现出的德性。后来随着武德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深化,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同阶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武德主体,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武德个性表征,但却始终有其共同的武德文化本质。武德是与战争相伴而生的,它由战争所决定且为战争服务。《孙膑兵法》中就将武德的作用概括为:一是巩固内部团结统一的“黏合剂”,即“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二是克敌制胜的强大手段,是谓“故德者,兵之手也。”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以德治伦理为本、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旨在强调以道德手段来处理军事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关于武德之“仁”的基本内涵和功能,集中表现在对外关系和对内关系的处理上。处理外部关系(即主要是与敌军、与敌国、与邻国的关系)的所遵循的是“义战”原则。“义战”主要是指爱国爱族、诛暴伐乱、以战去战、上兵伐谋、善俘安降、兵不血刃、先德后武、和睦邻邦等。处理内部关系(即主要是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上下左右关系等)所遵循的是“人和”原则,主要是运用道德的手段来维系。“人和”原则主要包括和军爱卒、爱民保民、恤民安民、上下诚信、爱兵如子、赏信罚必、师出以律、任贤使能、正心宽度、尚谦明恩等。从总体上说,外以“义为上”,内以“和为贵”。武德本义上的“义”与“和”,都是“仁”的原则在军事领域的投射和体现。这也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五彩缤纷、雄浑壮烈、彪炳史册的内在根据。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是职业性与民众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它有着极其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又有着其他任何职业道德所无法比拟的极其广泛的民众性、社会性。尤其是武德文化中所蕴含的“辞不忘国,先国后己”的爱国主义情操,“图国忘死,贞之大”的民族气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强烈忧患意识,“临阵约束,则忘其亲”的大局意识和牺牲精神,哺育了历代忠贞为国的铮铮将士和民族英雄,熔铸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成为团结和激励中华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旗帜。不仅如此,中华武德文化中所蕴含的历代军人所提倡和弘扬的爱国主义、军事民本主义、军事人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牺牲和奉献精神,以及忧国舍家、舍亲为国、以身殉国、抗敌御侮、智勇兼备、机智果断、爱族保民、爱民为本等优良品质和高尚品德,也都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之中。这些既是民族文化精华、民主精神本质的集中反映和展示,也是当前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和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因而堪称为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传统武德文化与军事软实力2、在大力弘扬传统武德文化中不断提高我军软实力建设效益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薪火相传、彰显活力的根本动因。在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武德文化,锻铸高尚的军人武德,既是我军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又是提升我军软实力建设效益的重要突破口和生长点。

  弘扬“得道多助”、“义兵必胜”、“义战德胜”的武德文化,努力建设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古代先贤读兵论战,并不崇尚单纯以武力制胜。“义”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与军队性质的常用表述方式,“义兵”和“义战”分指为正义事业而战的军队和为正义事业而进行的战争。古代兵家认为,义兵为威武之师,义战为必胜之举。因为正义之师可以充分发挥政治影响的优势,得到民众支持,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政治上的巨大优势与军事斗争手段互相配合,就会无往而不胜。

  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把为正义事业而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此,继承中华武德文化中关于义兵义战是救世之良药的传统,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义之战,拥护和支持正义战争,并义无反顾地为正义事业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直至夺取彻底胜利,就成为当代中华武德之传人的崇高使命。在世界政治发展多极化的今天,整个世界并不安宁,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义兵必胜,义战德胜”的武德文化传统,努力把我军建设成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保卫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弘扬“尚智重谋”、“伐谋伐交”、“攻心夺气”、“奇正并用”的武德文化,努力建设精锐之师。谋略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就是兵学。因此,谋略文化也就成为中华武德文化的精髓。所谓“攻人以智不以力,用兵在巧不在多”。就是对中华武德文化这一思想价值取向的经典表述。《孙子兵法》所倡导的“诡道用兵”,就是对军事斗争和战争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要义是强调在决定国家民族和将士生死存亡的战场上,要充分运用战争中充满偶然性、多变性的特点,发挥指挥员的智慧,广泛采取虚实转化、奇正并用、示形误敌等各种方法迷惑敌人,进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战而胜之。这就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采取伐谋与伐交两大手段。这就要实行“制必先定”、“精兵锐卒”。因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明代兵学家徐光启也说:“千筹百计,总以精兵为根本。若无精兵,虽多得良将无可用,多有奇谋不得用,多选利器莫能用,多结外援弗敢用也”。

  “尚智重谋”、“伐谋伐交”、“攻心夺气”、“奇正并用”,作为战争活动中军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军人必备的武德素质,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德风范。因此,在今天我军软实力建设中,就要坚持“智以为本,勇以为用”,提高军人特别是将领的“德能”和“德智”,以便“好勇而能知大义”,“智勇而后可以建功业”。更为重要的是,要按照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要求,加强军队编制体制建设和法规制度的调整改革,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优化组合和最佳融合,使之真正转化为强大现实战斗力的结构性力量。

  弘扬“师出以律”、“以治为胜”、“和军一心”的武德文化,努力营造令行禁止、团结统一的良好氛围。“师出以律”的基本要求是:率众出兵,必须严明军纪,谨守法律。“以治为胜”是战国时期的吴起提出的著名治军原则,其要求军队将士要“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统率的“岳家军”,明代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之所以在抗敌中所向披靡,深受群众爱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坚持从严治军,因而成为威震敌胆的强兵劲旅。“和军一心”,就是要在军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和衷共济、团结战斗的和谐氛围。诸葛亮在《将苑·和人》中说:“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故“师克在和,不在众”;“上下一心,乃克有治”。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我军软实力建设,就要大力弘扬“师出以律”、“和军一心”、“以治为胜”的武德文化传统,坚持以法治军、从严治军,恪守依法治军和以德治军的有机统一,努力营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团结互助、关系融洽的和谐军营氛围。

  弘扬“精忠报国”、“利民忠国”的武德文化,大力培育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精忠报国”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武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传统武德认为,要真正做到“精忠报国”,一是履责尽忠,即“辞不忘国,先国后己”,“临患而不忘国”。二是舍家卫国,即“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三是舍身报国,即“以身殉国,壹意而已”;“故而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在当前我军软实力建设中,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赋予“精忠报国”、“利民忠国”新的时代内涵,剔除其本义中含有的封建忠君思想,在传承中华武德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真正使“精忠报国”、“利民忠国”的传统武德文化滋润熔铸于官兵的身心,内化为官兵的理想信念,升华为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同时,要在对外交往中,大力宣传我国源远流长的武德文化传统,在弘扬传统武德文化中不断增强军事软实力。

514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