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诗词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必须重视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答案苏教版,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1.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从海中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春意已闯入江南。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品简析

  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第三联通过景物的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试题示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次北固山下( 旅途中停泊 ) 客路青山外( 旅途 ) 风正一帆悬( 顺 ) ....

  乡书何处达( 家信 ,书,信) 海日生残夜( 黑夜将尽未尽之时 ) ....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颔联中“阔”、“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阔”:①表现出江水荡漾,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②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悬”是笔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4.第三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4.拟人,对偶。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祖国河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 “鸿雁传书”或 “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联系全诗,说说作者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请你再写出一句与“雁”有关的诗句。

  6.从北固山寄到洛阳。

  诗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断的戟沉在泥沙中,铁还没有完全生锈,我把它又磨又洗,认出是赤壁大战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大乔小乔两姐妹就会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了

  作品简析 诗人题咏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从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三四两句以二乔象征国家命运,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试题示例

  1. 本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你说说其中的“小”和“大”分别指代什么?

  1.小:一件古物“折戟”,二乔;大:赤壁之战,国家命运。

  2. 说说一二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论史抒怀铺垫。

  3.三、四句中的“东风”指什么?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3.“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也是火烧赤壁一事。还指使人成功的机遇。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4.不好!因为“铜雀春深销二乔”正意味着东吴的覆灭。如果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诗味全无。这句诗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的匠心。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所以不能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

  5.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而自己生不逢时,有才能不得施展。)

  3.浣溪沙 (北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作品简析

  本词上阕写早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试题示例

  1. 词的上阕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1.描写了兰芽、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2.劝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3.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下片写门前流水尚能西流、不要白头面对黄鸡催晓,表达了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不服年老)、自强不息(旷达进取)的精神。

  4.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作品简析

  全诗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试题示例

  1.解释下列词语:

  2.一二两句中,能体现“秋”的景物有哪些?

  2.地白、桂花、冷露一二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3.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寂寥、冷清、沉静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铺垫

  4.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入骨的相思之情。或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简析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

  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试题示例

  1.试分析词中“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

  “弄”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

  2.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是“我欲”, 又恐 , 何似。

  3.说说“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在词中具体是指什么。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 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下一页分享>>>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诗词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必须重视七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题及答案苏教版,大家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七年级语文诗词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上具有非常高的作

  •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七年级语文古诗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从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文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作为一名中国的七年级学生,学好语文古诗词,势在必行。学习是每个人终身面临的任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

  • 苏教版初一语文古诗
    苏教版初一语文古诗

    十余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行,教师和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毋庸讳言,七年级语文的古诗

299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