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者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两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拓展创造空间。改变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环境描写、主题结构等为流程的小说教学的刻板程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辨证思考、升华发展,给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创造空间。

  3、突破训练陈规。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切入口小,展开面大,紧扣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筛取整合能力、推断能力及思辨能力。导入问题既对教学流程起穿针引线、缝合严密的作用,又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筛取整合,探究问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断和思辨,使学生的思维上层次,避免学生思维表面化。

  教学过程

  导语:初中,我们跟随鲁迅先生到鲁镇一游、认识了一个苦人儿─—孔乙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怎么死的?饿死的,冻死的!这是因为孔乙己放不下也无法放下他那读书人的架子。“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重游鲁镇去结识另一个苦人儿──祥林嫂。(在黑板中央板书—“祥林嫂”)

  显“价值”,寻“毁灭”,使悲剧美升华

  一探祥林嫂的“价值”:劳动妇女的典型─—不应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也是因“冻饿”而死?

  祥林嫂死了,因“冻饿”而倒毙在祝福之夜、倒毙在祝福前夜的风雪之中,倒毙在她辛劳了一生的鲁镇街头。

  2、探究问题:祥林嫂也像孔乙己一样“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吗?

  祥林嫂十分健康,“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祥林嫂十分能干,不光家务做得好,“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而且是田间的一个好劳力;“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祥林嫂又十分勤劳,在卫家山的婆家、在鲁镇的河埠头、在货家岙的茶园蚕房,到处都留下她辛勤劳作的影子,“似乎闲着就无聊”;她还十分善良,她善良地以为昼夜不停地劳作就可以躲避被卖的厄运,善良地以为丧夫失子的悲痛就会博得鲁镇市民哪怕些微的同情,善良地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逃过地狱分尸的劫数,就可以获得“祝福”的权力,就可以重新做“人”,善良地希望有灵魂就可以一家团聚;祥林嫂更坚强,一寡再醮,丧夫失子,没有击倒她,更没有使她失去生的希望,靠做女工养活自己,顽强地活下去。可以说,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围绕“祥林嫂”板书:健康、能干、勤劳、善良、坚强)

  二探相关的人物:合力“毁灭”──必须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怎么会因“冻饿”而死呢?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学生讨论后,师围绕祥林嫂板书: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柳妈、庙祝、鲁镇所有的人们、“我”。)

  2、探究问题: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的祥林嫂,被残忍地害死了,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为她伸冤的话,真是天理难容。现在就让我把我们的教室当作法庭,让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来公审这些迫害祥林嫂的嫌疑人。

  请左半边同学做公诉人。请右半边同学做被告或被告的辩护律师,对迫害祥林嫂的凶手进行公正公平的审判。请公诉人、被告或被告的辩护律师从其中选择一个进行准备。

  通过公审,我们发现,谁也不是杀害祥林嫂的真凶、元凶,祥林嫂是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所虐杀,是精神杀害。

  祥林嫂死了,孤寂而又悲惨地死了,我们似乎找到了凶手,却又找不到真凶、元凶。正如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路上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都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呢?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也就是说这些人结成了一张“网”(师在黑板上画上网状图),这张网是─—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就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头上的“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们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

  三探祥林嫂的反抗:自投罗网──肯定死。

  1、导入问题:刚才我们探讨了祥林嫂悲剧的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内因。面对这张网,祥林嫂反抗过吗?

  面对婆婆的“卖”,她先是“逃”,再是“撞”;面对死后被分尸的恐惧,她是努力工作,“捐”来门槛;面对别人的嘲弄,她用无言来反抗;面对死前的悲凉,她对灵魂既希望其无,更希望其有;面对“祝福”,她用寂寞的死来控诉。(板书:逃、撞、捐、问、死)

  2、探究问题:面对这张巨“网”,祥林嫂进行了剧烈而顽强的反抗。但是,为什么这些反抗没有帮助她走出自己的悲剧,反而使她更加痛苦,加速了她的“死”呢?

  面对这张巨网,祥林嫂的反抗是太软弱、太无力了。况且她的反抗也没有跳出这张“网”。她的“逃”、“撞”,虽表现出她不愿任人摆布、企图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性格,但是为了遵守“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的礼教;“捐”,虽表现出她企图改变自己受人歧视的境遇、争取人格平等的努力,却走入了以迷信反抗迷信的泥淖;“问”,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恐惧;“死”就更显无力。可以说,祥林嫂也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一句话,封建礼教该死。(板书:封建礼教该死)

  四探鲁镇的“祝福”:毁灭的手段─—寂寞死。

  1、导入问题:祥林嫂毁灭了,被鲁四老爷等人结成的一张顽固无比的封建“巨网”吞噬了。那么,这张网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毁灭祥林嫂的呢?(板书“祝福”)

  2、探究问题:小说主要写了祥林嫂的一生,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祝福”作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作题目呢?

  封建势力借助“祝福”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且看祥林嫂在每次祝福后的肖像变化。初到鲁镇,“脸色青黄”,到年底,虽是“彻夜的忙福礼”,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再到鲁镇,仍然是“脸色青黄”,第一次被剥夺了参加祝福的权利后,祥林嫂“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如果祥林嫂能够参加祝福,她会和初到鲁镇一样,渐渐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捐了门槛以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这次她肖像变化最大,“脸色同时变做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简直是一个木偶人”,因为她知道,她再努力,也永远是一个“不干不净”的脏女人。成了乞丐,“祝福”就更与她无缘了,那么,“脸上瘦削不堪……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她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那么,死在祝福的前夜,也就理所当然了。(在板书上画网纲,最后收束在课题“祝福”上)

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第二册人教版《过秦论》教学设计

2.高一语文必修《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2)

3.高一语文《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2篇

4.高一人教版语文课本《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

5.高一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6.高一语文上册《秋水》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第二册课文《祝福》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文《祝福》教学设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458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