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科普知识 >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六)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六)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九篇:九针论(六)

  LS78——《九针论第七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8—Q04101‖→‖LS21—C1101‖→‖SW37‖(已迁至《气厥论》)

  ‖LS78—Q0411‖≈‖SW24—C0104‖→‖SW15‖(已迁至《玉版论要》)

  ‖LS78—Q0425‖≈‖SW24—C0101‖→‖SW15‖(已迁至《玉版论要》)

  ‖LS78—Q0426‖≈‖SW24—C0105‖→‖SW15‖(已迁至《玉版论要》)

  ‖LS78—Q0427‖≈‖SW24—C0102‖→‖SW15‖(已迁至《玉版论要》)

  ‖LS78—Q0412→Q0424‖≈‖SW23-C0101→C0113‖→‖SW15‖(已迁至《玉版论要》)

  D0101博大:《太素.九针所象》注:“九针法于三才,故曰博大。”

  D0101窹:

  1、《内经校释》注:“同悟。”

  2、《说文》:“窹,寐觉而有言曰窹。”即觉悟。

  Q0201黄钟数:

  1、《辞海》云:“十二律阴阳各六,阳六为律,其一曰黄钟。”

  2、《内经注评》注:“黄钟为十二律之一,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

  3、《内经校释》注:“六律之一,是古代校正音律的一种乐器,用竹制成,长九寸,每寸恰当九纵黍。以九针应此数,言其变化很多,能适应很多疾病。按,纵黍,即黍粒的长度。古以黍(黑黍)定分寸,作为度量衡的标准,以制音律。一粒纵黍为一分,用黍九粒,直径相累,合为一寸。《淮南子》天文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官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亦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

  Q0203筩:

  1、《内经校释》注:“筩其身,是指针身圆而直,形如竹管。”

  2、筩,tong2。《太素.九针所象》作“筒”,其状昭然。

  Q0203员其未:《内经校释》引《类经》十九卷三第二注:“针如卵形,以利导于分肉间,盖恐过伤肌肉,以竭脾气,故用不在锐,而主治分间之邪气也。”

  Q0205痼:

  1、《内经校释》作“痼”,并注:“原作‘瘤’,据《甲乙》卷五第二改。痼,指顽固性疾病。按:‘为痼病’与下‘痼病竭’文正相应。考《九针十二原》、《官针》等篇,皆言锋针能取痼疾,亦可证。”

  2、《太素.九针所象》作“痼”,更兼后文有“痼病竭”,且对应《九针十二原》LS01

  Q0107“锋针者,刃三隅”所论,故当从《太素》作“痼”。

  Q0206抟:

  1、《内经校释》校:“原作抟”。

  2、 宜从原作“抟”。抟,tuan2,即团,抟积,聚集。

  Q0207氂:

  1、 张景岳注:“毛之强者曰氂。取法于氂者,用其细健可稍深也。”

  2、 氂,mao2,《说文》:“马尾曰氂”。马尾之毛,长而有韧性。

  Q0208蚊、虻喙:虻,meng2,牛虻,吸血昆虫;喙,hui4,鸟之嘴;蚊、虻喙,即蚊子、牛虻之尖嘴。

  Q0209肱:gong1,《说文》:“肘,臂节也。”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份。

  Q0210大节:《太素.九针所象》注:“大节,十二大节也。”

  Q0210挺:

  1、《内经校释》作“梃”,并注:“原作挺,据本书《九针十二原》篇改,以求前后一致。”

  2、《太素.九针所象》作“挺”,并注:“挺,当为筳,小破竹也。”

  3、从原作“挺”。挺者,针尖微圆、实心之挺棍也。以“挺”入文,其义更优。

  D0301数:

  1、《太素.九针所象》作“法”。

  2、数据,在此为确定的数据,即九针大小、长短之标准。据《九针论》LS78—Q0310“此九针大小、长短之法也。”结语可知。

  Q0303取气:

  1、《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均译作“行气活血。”

  3、 据《九针论》LS78—Q0204“以致其气”,当译作“导引脉气”。

  Q0305两热争:

  1、 《灵枢悬解》卷一《九针论》作“两热争。”

  2、 与《九针论》LS78—Q0206“寒与热争”之义有异,不译待考;

  Q0308綦:

  1、《内经注评》注:“为古代的一种钳。”

  2、《内经校释》注:“即缝纫用的长针。《说文》金部:‘鉥,綦针也。’《管子》轻重乙:‘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房注:‘鉥,长针也’。”

  3、据《百度百科》:“綦,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字,是一只鞋的形象,下部是‘丝’,指古人系鞋的带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表示庄重。《礼记.内则》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带……《仪礼.士裘礼》:‘夏葛履……组綦系于踵。’” 可知:綦针,乃九针第八针,状如穿引鞋带之长针。

  Q0408尻:臀部,尾骶部。

  D0401→Q0410黄帝曰……所主左右上下:

  1、《灵枢悬解》置于卷七《阴阳系日月》,并云:“此段旧误在《九针论》。”

  2、本段为《九针论》“九野”之解论,必须存在。

  Q0405中:

  1、《灵枢悬解》卷七《阴阳系日月》作“日”;

  2、依前后文例当作“日”,然此独作“中”,其意不明,不译待考。

  LS01——《九针十二原第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1—D0101→Q0204‖→‖LS78‖迁移说明:

  1、 原篇《九针十二原》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二《九针要道》,未设《素问》、《九卷》之壁垒,然也;

  3、 所论为九针之正论,且恰被《九针论》部份详解,与《九针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LS01—Q0205‖→‖LS03—C4701‖→‖LS78‖迁移说明:

  1、 本句与前后文意不属,当迁出;

  2、 《寒热病》LS21—C1301迁入《九针论》作为正论后,两句基本重简。然仍宜依本论体例,置于九针之解论,即《针解》LS03—C4701句后。如此主题相符,义理可通。

  ‖LS01—Q0203‖→‖LS01—Q0108‖→‖LS78‖迁移说明:

  1、 所论为刺之道,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 《灵枢悬解》置于卷一《九针十二原》LS01-Q0108“针害毕矣”句后,从之;

  3、 迁入本位,其一,可使九针之论集中;其二,正好与后部所迁入《小针解》解论之语序相应,故此迁正当其位。

  ‖LS01—Q02021‖→‖LS01—Q0203‖→‖LS78‖迁移说明:

  1、 原位Q0202“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宜迁出;

  2、 《内经校释》云:“《小针解》篇并无‘知其要’四句释文,且此四句与上下文意不合,疑系窜误,《素问》王注所引似是。汪昂《素灵类篡约注》卷上引此,即略去‘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十六字,似有所见。”

  3、 本句迁至Q0203句后,作为结语,义理相通。且迁出之后,所迁入之《小针解》与LS01-Q0202“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之解论次序相应。

  ‖LS01—Q0109(针…要)‖→‖LS01—C0202‖→‖LS78‖迁移说明:

  1、原位LS01—Q0109“勿复针”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内经校释》断句作“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并云:“此十四字疑衍,此十四字与上下文义均隔,张志聪以为‘上文言病各有所宜,此言针各有所宜。’乃未审此论刺之气至与不至,不应又以用针之宜,横截其中。‘刺之要’紧接‘去之勿复针’正言‘气至’之效,详绎上下文意,则此十四字为衍文,似甚明。”

  3、本句与《九针十二原》LS01—Q0108“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相似,迁入本位,与LS01—Q0202之“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共同作为九针之论结语,浑然天成,恰如其缝。且本句迁出后,原LS01—Q0109句,义理双通。

  D0101子:

  1、《太素.九针要道》注:“子者,圣人爱百姓,犹赤子也。”

  2、据《孔子家语》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候也。”“子万民”与“子庶民”同义,即视庶民如子,即爱民如子。

  D0101百姓:百官也。

  D0101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1、《太素.九针要道》作“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2、《内经注评》注:“营乃兵营,即调整经脉运行的逆顺,使经脉之气出入会合正常。”

  3、本句确意不明,不译待考。

  D0101异其篇章:

  1、《灵枢.九针十二原》作“异其章”。

  2、《太素.九针要道》作“异其篇章”,与本节四方句,文例相类,从之。

  Q0101恶:用于句首时,作反问句式。

  Q0102闇:an4,《内经校释》注:“暗昩不明。”参见解论本意。

  Q0103大要:《内经校释》注:“古经篇名。”

  Q0106九针之名……长四寸:本节所论乃九针针名、九针长短标准,《九针论

  LS78-D0301→Q0310即为本解。

  Q0106鑱针:鑱,九针第一针;《说文》:“鑱,锐器也。”

  Q0106员针:九针第二针。

  Q0106鍉针:鍉,di2,九针第三针。

  Q0106锋针:九针第四针。

  Q0106铍针:九针第五针。

  Q0106员利针:九针第六针。

  Q0106长一寸六分:

  1、《内经注评》注:“《灵枢经.九针论》及《甲乙经》均作‘长一寸六分’。”

  2、《灵枢悬解》卷一《九针十二原》作“长一寸六分。”

  3、九针第七针。《九针十二原》LS01—Q0106原作“长三寸六分”,当依《九针论》LS78-Q0307及《甲乙》作“长一寸六分”。

  Q0106长针:九针第八针。

  Q0106大针:九针第九针。

  Q0107馋针者……九针毕矣:本节所论为九针形制及功能,《九针论》LS78-D0201→Q0210即为本解。

  Q0107痼:顽固疾病。

  Q0107氂:氂,mao2,通牦,据《说文》:“马尾曰氂。”当指针形如马之尾毛。

  Q0107虻喙:虻,meng2,牛虻;喙,hui4,鸟之尖嘴。

  Q0107梃:ting3,实心而针头圆润之挺棍。

  Q0108无实实,无虚虚:

  1、《内经校释》作“无实实无虚虚”,并校曰:“原作‘无实无虚’,据《素问》针解篇五注引文、《甲乙》卷五第四及覆刻《太素》卷二十一九针要道改。”

  2、《太素.九针要道》、《甲乙》卷五第四均作“无实实无虚虚”,从之;

  3、据《五常政大论》SW70—Q1703“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可知:无实实,无虚虚,即勿要补实,勿要泻虚。

  Q0108取五脉者死:

  1、《内经校释》注:“五脉,指五脏腧穴。”

  2、《针解》LS03—C4401“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即为本解。

  Q0108取三脉者恇:

  1、《内经校释》注:“取三脉者恇,三脉,指手足三阳脉。恇,衰弱的意思。此言泻六腑经穴,必致形气虚弱。”

  2、恇,kuang1,《说文》:“恇,怯也。”据《小针解》LS03—C4501解论可知,当译作:取三阳之脉者将怯弱不能康复。

  Q0109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1、《内经校释》断句作“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并云:“此十四字疑衍,此十四字与上下文义均隔,张志聪以为‘上文言病各有所宜,此言针各有所宜。’乃未审此论刺之气至与不至,不应又以用针之宜,横截其中。‘刺之要’紧接‘去之勿复针’正言‘气至’之效,详绎上下文意,则此十四字为衍文,似甚明。”

  2、本句非衍文,见迁移说明。

  Q0202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1、《内经校释》校:“《小针解》篇并无‘知其要’四句释文,且此四句与上下文意不合,疑系窜误,《素问》王注所引似是。汪昂《素灵类篡约注》卷上引此,即略去‘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十六字,似有所见。”

  2、见迁移说明。

  Q0204剧易:剧,急剧、剧烈;易,转换,变化。剧易,即急剧的变化,即突变。

  Q0204辄:就。

  Q0204膺:《说文》:“膺,胸也。”即乳膺部。

  Q0205刺之害:

  1、《内经校释》云:“《太素》卷二十六寒热杂说,此上有‘凡’字。《太素》作‘凡刺之害’与前述‘凡刺之道’、‘凡将用针’义类同,应从。”

  2、“刺之害”以下,与《寒热篇》LS21—C1301重简,见迁移说明。

  Q0205疡:

  1、《内经校释》校:“本书寒热篇作‘疽’。”

  2、本句与《寒热篇》LS21—C1301基本重简,见迁移说明。

  SW25——《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5—D0501→Q0501‖→‖LS01—Q0103‖→‖LS78‖迁移说明:

  1、 所迁部份,与《宝命全形论》前后文意不属,当迁出;

  2、 《内经校释》云:“《针解篇》对本文已作了注解,如说:‘刺虚须其实者……勿变更也……’前后文意可互参。”《内经校释》已明两部为正论与解论关系,堪具慧眼;

  3、 《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宝命全形论》篇末,并增补“义无邪下,必正其神。”八字。黄元御云:“经气已至,是虚者变实,实者变虚之候。慎守之而无失(义详《针解》),深浅之间在志,远近之际若一,如临深渊,恐其将堕,手如握虎,欲其力壮,宁神静志,众物皆损,义无邪下,必正其神(义详《针解》。)后二语,依《针解》补。此刺法之真诀也。”黄元御所注、所补,甚是,从之;

  4、 所论为九针及虚实相关内容,迁入后,正补《小针解》正文之不足,与针解部份解论,形成绝妙互补。

  ‖XJ(义无邪下,必正其神)‖→‖SW25—Q0501‖→‖LS78‖增补说明:

  1、原作无“义无邪下,必正其神”八字,据《九针论》先有正论,后有解论之例,显见有八字之漏简。

  2、《素问悬解》卷七《宝命全形论》篇末增补“义无邪下,必正其神。”八字。并云:“义无邪下,必正其神(义详《针解》)后二语,依《针解》补。此刺法之真诀也。”黄元御所注甚妙。增补本句,以补显见之脱,从之。

  Q0501义无邪下,必正其神:见增补说明。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6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