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随笔写作 >

有关茨菰的原创随笔:兴化茨菰

时间: 凤婷1158 分享

  编者按:茨菰是兴化水生特产,长得圆头圆脑,很像大蝌蚪,又似小土豆。茨菰生活在河塘边和水田里,每年冬至前开始采挖上市,春节前后正是吃茨菰的时候。

  茨菰是兴化水生特产。我第一次见到茨菰,还是大姨父从苏宋村送给我家的。每年过年时他都要给我家送一袋茨菰,让我们尝鲜。

  茨菰,只看其形,就让我很喜欢。它长得圆头圆脑,很像大蝌蚪,又似小土豆。大者如桃,小者如栗,每一颗都带有一粒顶芽,俗称〞茨菰嘴子〞,弯弯地翘着,好像是一个个俏皮的逗号,似乎在告诉我说:知道吧,我是茨菰,不是土豆。

  大姨父说:在老家乡间的河塘边和水田里,到处可见茨菰,每年冬至前开始采挖上市,春节前后正是吃茨菰的时候。他还告诉我,吃茨菰要先去皮,再切成两半,然后烧五花肉或炖大骨。大姨父还有点抱歉地嘱咐说:〞这东西吃起来有点苦,但不像苦瓜的苦,更不像中药的苦,很淡,不知你们吃得惯不。如果吃惯了,我以后年年拿给你们。〞茨菰的淡淡之苦,倒是正合我的口味。我早年喜欢吃苦瓜,曾有同事戏称我能从苦中吃出诗意,茨菰之苦,自然是另一种诗意了。

  就这样,每年春节前,大姨父都给我家送来茨菰一袋,有时家中没人,就悄悄地放在露台上,人也悄悄地走了。过后打个电话给大姨父,请他来家吃一顿饭,吃我做的茨菰烧肉,但他总是婉转谢绝,说是春节前忙,事多脱不开身。几十年过去了,年复一年,春节间的茨菰烧肉、茨菰炖大骨,几乎成了我家餐桌上的荣誉出品,也成了我忘不掉的水乡月色或乡愁。省城的一位作家朋友读我的散文,写了一篇书话,题为《一个爱水乡的城市人》,可谓是说中了我这方面的情结。

  茨菰吃起来确有淡淡的苦味,但因为下锅前沸水氽过,焯去了土腥气和少许苦味,再加上是烧肉和炖大骨,本来无味的茨菰充分吸收了油盐、葱蒜、姜、花椒、八角等各种佐料之味,一般倒不觉其苦。这种亦苦亦甜、大素大荤烹成的至味,吃起来自然是油而不腻、清香无比了。在我家,一盆茨菰烧肉吃下来,往往是茨菰吃完,肉都剩下了。茨菰吃起来的口感,确实有点家土豆,但它又绝不似土豆那样一煮就烂,烂泥一样。茨菰无论怎么烧,也不会烂得一塌糊涂,总是颗颗成形,咬到嘴里颇有嚼头,也很劲道。任谁吃过后,都会有回味,都会记得住。正因如此,家乡人才将其与茭白、莼菜、菱角、塘藕、茨实、荸荠、水芹一起誉为〞水八鲜〞,成为餐桌上独特的美食。

  吃了茨菰,我总想见识见识茨菰长得什么样。今年夏秋到兴化水上森林公园游玩时,我不忘一识茨菰模样。在公路两旁的水塘边,我终于见到了长着燕尾形叶、开着白花的茨菰。乍一看,茨菰的花有如水仙,只不过水仙花六瓣,它只有三瓣。白色的三瓣花朵托着紫色的花蕊,素面朝天,从容淡定,朴实而不张扬。当地朋友向我介绍,茨菰还叫慈姑,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这是说到了收成时,它每棵秧下都有一串如土豆般的茨菰,一般是一串12颗,象征着一个月一颗。因此,民间多视茨菰为吉祥物,意寓多子多福。我记得大姨父还说过,在兴化农村,新媳妇初次回门离开娘家时,都要带几个茨菰的,那是希望早得贵子,人丁兴旺。还说如果这一年是闰月,茨菰就不是12颗了,而是13颗。茨菰就是这样诚实地回报岁月,在它身上似乎有着神奇的自然灵性和人文感应。

  茨菰的这种人文感应还体现在诗画和传统图案上。如唐人白居易、张潮,宋人陈与以等都写过咏茨菰的诗。齐白石曾画过《茨菰吓群图》,李苦禪也画过《茨菰鱼鹰图》。我曾收藏过有茨菰纹饰的青花瓷,那是将荷叶、莲花、莲蓬、茨菰叶系在一起的图案,称为〞一把莲〞,是一种吉祥纹饰。还有民间风俗画中,茨菰和柑橘画在一起,意寓瓜瓞绵绵。

  因为大姨父家的情谊,不仅让我尝到了茨菰美味,还让我感受到了茨菰所具有的人文品格。如今,大姨父虽早己辞世,但每到春节之前,我都从农贸市场买回几斤茨菰,去寻找有茨菰的乡愁。每到这时,我都会想起汪曾祺那篇题为《故乡的食物之咸菜茨菰汤》的散文,想起文中写到的沈从文先生吃茨菰时的那句话:〞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作者|唐锦禄

  公众号:安丰微生活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