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学习心得 >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范文5篇精选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范文5篇精选

更多时代楷模朱有勇学习心得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向时代楷模朱有勇学习最新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

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最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时代楷模朱有勇最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

  福贡县干部群众准点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直播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聆听“农民院士”朱有勇的扶贫故事,感受“时代楷模”的力量。

  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故事在福贡县干部职工当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干净担当的崇高精神,用朱有勇院士的故事激励自己、鼓舞自己,为决胜脱贫攻坚,在基层一线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福贡县上帕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人员熊建秀说:“观看了“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名院士,始终心系农民、不忘初心,扎根边疆贫困村寨,用科技的力量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更要像他一样,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利用自己的所长,全力服务好群众,忠诚担当、攻坚克难。”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心得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他自己几十年坚持的信念,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 李作森告诉记者,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往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一直坚持了好多年。“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习惯一点没改变,他一如以既往地选择了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在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体会

  格外看中团队精神的朱有勇,尽自己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开的“秘密”。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导师,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但在朱有勇团队里,负责论文试验和撰写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团队年轻老师参与指导和修改可以成为通讯作者。

  “把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朱有勇说,团队的成员都年轻有为,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回报。

  黄惠川告诉记者“朱老师是实干家,他常常告诉大家,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回报,我们干起来也特别有劲。”黄惠川对此感慨颇深。

  “创造条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好团队的活力、竞争力。”这是朱有勇一直践行的育人之道。

  团队成员李成云是2004年加入到团队中来的,他离开原单位本打算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极力主张他留在云南,加入团队。“到团队不久,朱院士就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我,担负起很多研究项目的工作。”李成云说,完成了两个国家973项目,自己也成了973首席,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接下来承担的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让我成长更为迅速,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以及云岭学者等人才称号。

  和李成云一样,朱书生的成长得益于加入了一个团结、创新的研究团队。这位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来到云南的年轻人,在刚来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独立负责科研项目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云南农大植保学院院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书生感慨地说。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

22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