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矛盾散文读后感3篇

时间: 乐平0 分享

  矛盾散文读后感1

  《子夜》是茅盾小说创作中的一部力作,《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相抗衡以及吴荪甫的最终失败。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并以吴荪甫的失败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没有也不可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作品概括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预见了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矛盾先生笔下的《子夜》,是如此令人震撼,令人回味!

  在《子夜》中的人物素描也是可叹的,《子夜》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创造,他们在我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在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如其中的吴荪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每一个读完《子夜》的读者所了解的。吴荪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这位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不仅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精明能干,有手腕,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在作品中,这位一心要振兴民族工业的铁腕式人物一出场,就充分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手腕。他略施小技,就挤垮了陈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又和孙吉人、王和甫合伙组建了“益中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这些事实证明,吴荪甫完全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的素质,是一个极富有竞争能力的强人。假如吴荪甫生在一个适合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也许他会大有作为。可他偏偏生不逢时,生存的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在国内,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权,根本不实行扶植民族工业的政策,反而压迫、排挤民族工业,再加上军阀混战,使交通阻断,农村经济凋敝等,这一切使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也因要在中国拓展市场等,对中国民族工业采取扼制的政策。这样,一心要发展民族工业的吴荪甫,就不能不面临着重重阻碍。但是障碍并没有停止他的前进,他一如既往的进行着自己的理想抱负!

  《子夜》气魄宏大、具有阳刚美,这与描写工人罢工斗争的浩大声势有密切关系。在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中,不就充分体现了雄伟博大的阳刚美吗?这种阳刚美的思想基础,就是作者矛盾所要极力表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永不言弃的精神!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子夜》也是同样的,它也有着“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2)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3)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是所有看完《子夜》的读者一同认为的,这是具有科学性的解释,是文学的体现,是文学人物的点评!

  从艺术性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字里行间有着一种真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就是矛盾先生的文章,他一贯的文风;从思想上看,这是一篇激烈现代人的文章;从文学上看,这是矛盾先生文学生涯中的一篇巨作,他倾入的是自己一生的心血和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写进了自己的想法,写进了自己的感情!

  长篇小说《子夜》无论是从思想容量还是从艺术表现上来看,都是一部具有很高成就的作品。也正因此,鲁迅等一些著名作家,都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实在值得每个人去看、去读、去研究,它是当时中国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相当于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文学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和推进作用。

  短暂的寒假,在有的人眼里是无聊的,可是在我的眼里却是漫长有趣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了解了更多的文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当时时代的背景,了解了每位作者的思想!所以说时间有时候会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矛盾散文读后感2

  嘞福州路某书店,看到一本《茅盾散文》。只晓得茅盾先生是著名作家,写过几篇很有影响的小说,想弗到伊搿散文也别有情致,自成风格。伊虽然写的都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但因为是茅盾写搿,我从来呒么系统读过,很想读一读。

  叠本集子的《前言》起首,就引用了郁达夫对茅盾散文的评价:

  “茅盾是早就在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行文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

  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文章和

  现实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否则清谈误国,辞章极

  盛,国势未免要趋于衰颓。”

  还呒么读茅盾,就已经受了叠段评语的影响,及至读了茅盾,才觉得叠番评语弗虚。茅盾的散文很有点朝气搿:针砭时弊,则如投枪匕首;抒发情怀,绝弗无病呻吟;叙事状物,就多条分缕析,细腻精致。

  为啥要说茅盾散文的写法是“最实用”搿?原来,茅盾弗仅是作家,还是知名的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且早嘞“五四运动”辰光,就已小有名气了。纵观伊的一生,实在也算个从事实际事务的人,行文风格自然弗可以缠缠绵绵,疏阔空乏,也弗宜行文时每弗忘“自我”,更弗宜时常露出点“小资”味道搿。“自我”一多,“小资”一来,固然多些惆怅、多些诗意,多些看头,可一定会少了“不忘社会”,或离开社会远了。

  唯其觉得叠个社会必须改造,才会生出许多的“矛盾”想法来,于是就自称“茅盾”了。可伊的文字却大多有点昂扬搿,有一种激情,一以贯之,呒啥矛盾搿。

  矛盾散文读后感3

  除了小说,茅盾还写了不少散文。如果说,茅盾的小说主要是借刻划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反映时代面貌,那么,他的散文便大多是通过对于世态人情的直接描摹和辛辣讽刺,来揭露旧社会的腐朽和没落的。

  茅盾的最初几篇散文,写于他在日本短住期间。这些文章,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用宛转清丽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不甘于消沉、渴望振作却又感到软弱的微妙的内心波动。在静夜的酣梦中,忽被什么响声惊醒。这使他热血沸腾:似乎自己已经“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但是那声音随即消逝,留下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叩门》)。虽然过去的一切已经“为现实的严肃和未来的闪光所掩煞所销毁”,但眼前望出去的,仍然“只是满天白茫茫的愁雾”(《卖豆腐的哨子》)。他厌恶这种只能唤起自己难言的怅惘的愁雾,并且表示“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或者能够鼓舞人们起来奋斗的“寒风和冰雪”(《雾》)。尽管还有许多排遣不开的空虚和寂寞纠缠着自己,情绪依然不够开朗高昂,但一个曾经风霜的战士久静思动的心愿灼然可见。这些文章,大多写得优美别致,富有诗的情趣。茅盾后来似乎没有再写过这样的文字,但它们已经显示出他写作美文的才能。这组散文,和他许多行文力求明白晓畅而不追求词藻雕琢的散文作品比较起来,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自日本归国后,由于社会斗争日趋激烈,茅盾的政治视野日益开阔,因而散文所展示的生活天地和社会意义也日益广泛和深远。特别是“九一八”、“一二八”以后,民族危机日深,而蒋介石反动政府则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所以作家的讽刺的锋芒首先就指向这一方面。《茅盾散文集》第二辑《社会随笔》中的文章(如《血战后一周年》、《九一八周年》、《玉腿酥胸以外》、《欢迎古物》等文),就全是揭发和声讨日寇侵略和蒋党卖国罪行的。作者很敏锐地抓住了当时一般人习而不察的社会现象,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把问题的实质剥露在读者的面前。有时虽然没有直接予以抨击,但在不着文字的地方透露出作者强烈的愤怒。

  茅质散文另一重要的内容是反映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和贫困破产的农村面貌。这一类作品,在茅盾散文中所占比重最大。《茅盾散文集》第三辑《故乡杂记》、《速写与随笔》第二、三部分,就全是这一类文章。《故乡杂记》以长篇通讯形式记述作者在一九三二年回乡旅途中以及回乡后的见闻感想,对“一二八”战争在乡镇各阶层人民中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农村经济破产对市镇的影响,都有清晰的反映。《速写与随笔》集里的各篇,从不同角度描写都市和农村的凋零景象,用笔细腻而跌宕有致。作者虽然没有明白指出中国真正的出路所在,但他告诉了读者:“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天的运命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冬天》)从这富有诗意和暗示性的文句里,当时的读者是不难得到一些启示和力量的。这样的思想也深刻有力地含蕴在《雷雨前》一文里。这篇文章以潮闷郁热的天气象征当时的中国,而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则象“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焦躁地等着”雷雨的到来,“等着那挑破灭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这是对于革命的暴风雨的期待,是对于旧世界的毁灭和新世界的诞生的期待。至于“幔外边的巨人”,则无疑地是暗喻在广大土地上已经掀起巨涛的革命力量。人们的期望没有落空。果然,“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挡在幔外边整整两天的风开足了超高速度扑来了”。于是“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一切依附反动统治的东西都销声匿迹了,“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里反映出来的不只是作者个人对革命的期待与信心,而且是当时千千万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文网密布的当时,作者不可能用显豁的文字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怀,他采用了比较曲折隐晦的方式。但是对于新旧两个世界的爱憎这情,依然洋溢于字里行间,具有很大的鼓舞人们更勇敢地投入斗争的艺术力量。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除揭露蒋党消极抗日、积极反人民的罪行和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而外,也有对于劳动人民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崭新生活的描画和歌颂。这类文章数目不多,《见闻杂记》中的《白杨礼赞》和《时间的纪录》中的《风景谈》最为脍炙人口。《风景谈》写于一九四?年十二月,是追忆自己在延安讲学时见闻感触之作。它只写了西北黄士高原“风景”的几个片断,而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紧张愉快的战斗生活已跃然纸上。它是一组色彩鲜明的画幅,也是一首热情横溢的颂歌。《白杨礼赞》写于次年三月。他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波澜起伏,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入胜境。着意写物,而意不在物,写物即所以写人。这是我国古典作家常用的一种手法,在《白杨礼赞》里得到了很好的继续和运用。和《风景谈》一样,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茅盾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地方:他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使读者能玩味思索,即小见大。他的笔触细腻委宛,写人写物,都能神态逼肖,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同时又能把“尖锐”与“含浑”、“严肃”与“幽默”两种不同艺术特点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切合当时客观环境与斗争形势的需要,又较为灵活有致。对旧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有时虽未正面加以讥评,但或旁敲侧击,可正言若反,也很能发人深省,使人愤怒。有些文章往往饶有诗情画意,《风景谈》和《白杨礼赞》两文,就是显明的例子。

33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