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

时间: 邱妹21268 分享

  《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那么《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一)

  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进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体现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

  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体现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

  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说儒学经典最佳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

  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同的文体,是这些不同种文体的根源。因为五经讲述的内容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楚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

  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和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

  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则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依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同,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如果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所以,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事情,一刻不能怠慢。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二)

  《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和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而且“五经”历时弥远,内容高深卓绝,是文章的典范。

  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五经”的特点,并指出各自对后代不同文体的影响,举例说明“五经”是文章的源泉。这里刘勰较为“推崇”五经的作用,除了他笃信儒学的学术背景和信仰之外,我认为还有现实的因素,他认为当时的文风沿袭了“楚艳汉侈”的弊端,只能用儒家传统文学观念来匡正,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当弊端太过严重时,这样坚决的矫正方向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方向正确了,之后才能逐渐找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后边的朝代也有很多作家在纠正时弊的初期会有矫枉过正的表现,但他们探索文学前进方向的努力是最可贵的。

  最后,刘勰归纳出文章以经书为楷模而进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六项准则,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是刘勰写作和评价文章的标准,也是他匡正时弊的具体要求。他在其后说扬雄以玉不琢不成器的例子说明“五经”一定要有文采,也证明了文不仅要符合道,还要有文采,由此才能达到“道”与“文”的统一。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三)

  《宗经》较之上一则《征圣》,刘勰立论范围显然缩小了。《征圣》指出作文须征验于“圣”,取法乎人文,着重从整体上来谈圣人之作的特色以及立言的指导性意见;而《宗经》则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征圣》)中取“五经”为重点来解读其特色和价值,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

  本篇行文是针对“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这一现象,世人在勉励德行和建立声名方面学会“师圣”,但在行文修辞方面却不知“宗经”。而“征圣”也需以经书为宗。于是,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解读何为“经”、“经”所包括的书籍以及总体特色。在刘勰看来,“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就是经久不变的圣人之道;并推出“五经”。这些经书具有“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刘勰好用比喻,又以“墙宇重峻”和“万钧洪钟”来表达圣人之理的高深。

  其次,刘勰分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特色,主要是从“显”“隐”两方面,并将《春秋》和《尚书》作对比。《春秋》文字明了,用意含蓄;《尚书》则文辞诡异,道理明畅。这正是“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文字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呈现不同的面貌。刘勰以树为喻,内容与含义好比是大树的根与叶,经书“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对读者而言,“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接着,刘勰分析论、说、辞、序等文体的来源,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他认为,这二十种文体渊源于五经,而经书给后世树立了榜样,为文体的发展开拓了领域,“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继而指出以经书为宗,所作之文的六种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种特点体现出中和之美,力求寻找一种平衡;并且指出作文的各个方面,情深、事性和义直倾向于作文思想;风清、体约和文丽分别指的是风格、形式和语言特点。刘勰宗经之说,固然有其道理,但有些过分推崇,并不像这里的六义论尺度的把握更合适。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四)

  《文心雕龙》一方面推崇华美文风,一方面却高举“宗经”大旗,将《易》、《书》、《诗》、《礼》、《春秋》奉为大宝。作者认为它们是《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后的恒久至道和不刊鸿教。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讲解了每一部经书的特点和成就,并具体分析了其对不同文体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文能宗经,文体就会有六种突出的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荒,文丽而不淫。

  看到“宗经”二字,心里其实还挺犹疑的,古今文学概念应该有不小的差异,当时的文学应该包含了很多实用性的文体,因此有可能“五经”能够被运用到写作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观念不断成熟并最终独立,实在有点难以想像如何来运用它们。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只能就个人的阅读体验来分享一下。

  《宗经》所列举的文本中,《易》应该算是哲学类著作,尽管文中立象以尽意的观念非常有名,,但对审美性的文学来说,可以提供的模本其实很少,不宜少年读,老来翻阅更为合适。《尚书》年代久远,完全提不起勇气拿来读,料想语言方面应该已经有隔阂了。《诗》采自民间,虽然也有语言的问题,但抒情性和审美性都足以打动现代读者。值得注意的是,版本的问题很重要,因为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能抛开注释来理解诗文的含义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字句的理解上面。熟悉了注释之后,反复朗读,对文本了解得多了,就能游刃有余地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礼记》中有《乐记》一章,试着读过,其中的乐礼和政教关系论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但还是更像政论文一些。《春秋》是中国文学的大宝库,后世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值得一看,但本人看完忘得比较多,因为“春秋笔法”有时实在难免“质木无文”。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五)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不能说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总结起来说,刘勰的宇宙观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他的文学观是合于唯物主义的,他探讨了人为美与客观美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的整套理论体系,在历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对今天来说在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应该是一块里程碑。

  除了这些大块的来说关于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其实好多时候我们这些后人在研究他的作品受益的时候,反而是在一些字句里面受益不少,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好处了。像宗经里面,“至根柢盘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为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经典着作在刘勰眼里就是这样的,经典可以泽被万年,以至于到现在我们读这些经典的文集都觉得特别受惠,刘勰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书有朝一日竟也会成为经典呢!只是这个"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确成为了我们写作的一个典范要求。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对这句话就是尤其的喜欢。

  刘勰的《诠赋》。有文是这样说的,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物以情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比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文章是先要有情感然后配以丽词佳句才能是好文章,但是若没有睹物兴情的基本条件,不知道作赋的基本要求,那么这样的赋就是花朵太繁,把骨头都压断了。所以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真情,而且是永远的。到现在我们写作,是;离不了这些东西的。

  《哀吊》里面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题奢,奢体为辞,则虽丽而不衰;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依然是指写文章先要心情先定下来,自己先有情,然后才能感动别人。如果只是追求问题奢华,那么必是华丽但是情必不哀,一定是自己爱情之所至,才能使读者哀痛,才更可贵!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直至今天我们好多的文章这样讲那样讲写法,其实何如让学生多读点书,多积累点真感情!下笔如有神才能得千古佳句,而不是写成新时代的八股文!

  十七篇《诸子》讲,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六国以前的作者,在当时虽说不得意,但是他们的主张缺流传下来了,他们写的时候是千古以前,但是他们的感情想到的是千古以后,他们的名声不会消失的。所以千古之前刘勰就已经认定他们的光芒以后也是不会磨灭的,定是要有于后人有益的,有一定的贡献于人类,必定会使人类记住他!从这个角度讲,刘勰是让人佩服的,也值得人学习!

  研究刘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很大的精力,才能探得他的精髓,我知道,这一时三刻也不过是得起皮毛,但是读一点得一点,我会继续努力,一直最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做这个课题了,我一样去读他的书,继而带动我去读其他的读点名着,受益颇深!
 


《宗经》读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读《金刚经》感悟3篇

26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