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在山的那边会有什么样新奇古怪的东西呢?你是否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在山的那边》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王家新抒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诗人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再现了在现实的磨难与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3、学习象征的手法,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读懂王家新的心路历程,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质疑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简文丰学,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美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感情共鸣的氛围。借助多媒体播放大山的画面,出示文题,引入新课;学生听读环节,播放配乐朗读,充分感染学生;研讨诗歌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适当补充生活实例,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美读指导法:

  美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此,我将通过学生诵读,教师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师生品读,学生听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设计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领会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我将通过设计课文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琐碎问,琐碎答。最后老师综合阐释,提高认识。 学生学习方法

  多层次地参与朗读,围绕课堂主问题的思考、探讨和交流,联系生动而有震撼力的生活图片和生活实例,读写结合,一课一得,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相信这些课堂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趣,在相互评价中,在各抒己见中,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有兴趣地走进课堂,学生学会了咬文嚼字,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播放课件)

  二、简介诗歌学习的方法

  1、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一般分行排列,有的还分几个小节。

  2、学习诗歌

  古人讲:手肘成胝,口舌生疮。诵读是重要手段和环节,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感情。

  品读诗歌,要抓住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等角度,品出意蕴,学会欣赏。

  (播放课件)

  三、分步美读,领悟情感

  1、读准词句,解决重要词语读音。

  2、读出节奏停顿。

  ①指名分节接力朗读

  ②教师范读

  3、读懂内容

  请同学们按照“从___________看,第一节是写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比较阅读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例:从时间发展上看,第一节写童年时期,第二节写长大后的今天。

  从前后情节上看,第一节写我对“海”的渴望和初次探询,第二节写我对“海”的执着追寻。

  从心理变化上看,第一节写我向往和疑惑 ,第二节写我顿悟和坚定。 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和读者的对话。 ………………

  (播放课件)

  4、读出感情

  ①讨论后明确语气:向往、失望、疑惑、执着、坚定(可让学生尝试片段朗读) ②讨论重音:痴想、哭着、依然、铁青、零分、是、信念、飘来、深根、一次又一次、夜夜、一次次、无数、终会、全新、一瞬间

  播放课件)

  ③学生齐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

  1、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思考、探讨:

  ①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代表诗人人格气质的一个词。

  ②王家新:“痴”还是不痴?请你从词句的品读中说出依据。

  ③山和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④教师综合:

  大山闭塞了一个世界,她远离现代文明,她贫穷,她落后,《有种水果叫香蕉》,我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强烈的好奇心让我脑海里充满了美妙的向往。但初次的探寻也让我感受到大山的威严、无情,我疑惑了,沮丧了。

  长大后,确定远方有海,对理想的渴望滋润着我的心灵,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即使理想与现实多次巨大反差,诗人却在受挫中更加坚定,而且向人们宣示生活的真理,用美好的未来,激励更多的人。

  (播放课件,学生闭眼听朗读带)

  五、拓展延伸:由读到写,习得语言

  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这种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叫象征手法。它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让读者在不言中去意会,一种是直接点示出象征之意。

  例如:大海那妩媚的蓝色令人迷醉,然而她又是那么的诡异多变。瞧,晶莹的海浪一个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急速的漩涡,喷洒着白色泡沫的浪花,带着高达数丈的傲慢和凶狠,疯狂地扑过来。礁石呀,“像刀砍过一样”的礁石,没有退却,没有绝望的叫喊,我们仿佛看到他“高傲的前额,豪放而深邃的眼睛,眸子里闪耀着大无畏的思想的光辉、雄伟的力的光辉”。他的沉着的身躯像激战前的勇士,在默默地积蓄力量,这是不朽的力量:“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他“依然站在那里”顽固执着得像普罗米修斯一样,抵抗这无端的折磨。他“含着微笑,看着海洋”,仿佛是种无声的

  挑衅和自傲。

  请你在“咏松”、“叶”、“瓦”、“鹰”中选一个为题,写一小段话,学会赋予这些具体的物以某种抽象的精神内涵。

  (播放课件)

  六、作业

  1、转抄并背诵《在山的那边》

  2、将课堂练笔修改后上交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困难)

  教学反思(略) 海 象征手法 (理想)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今天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课,讲了一课时,内容基本上已经结束,但是感觉遗憾很多。现就具体操作反思如下:

  课前学生已经做了初步预习,但是由于是新学生,对学生的预习我未作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上课刚开始,我先给学生讲了作者王家新相关知识,并由作者导入到新课的讲述。接下来,我先让学生上黑板给生字注音,上来写的学生全写对。我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提出表扬。在这之后,我对文章进行了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我朗读的语调节奏情感变化。读完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文中四个疑问句的正确读法,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读得很用心。我巡回进行指导。在他们读完一遍之后,我请两名同学先后朗读全诗,并针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了点评。然后我要求全班同学齐读全诗,并要求他们在朗读的同时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这是受到李镇西老师的启发。朗读应该是口脑并用,读出自我就是让学生能在文中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读出问题就是读出文中的疑难点,包括生字词和疑难语句。在他们读完之后,我引导他们结合读出自我和读出问题两点进行探讨。学生对读出自我不是很适应,他们几乎无人发言。我觉着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生活经历毕竟比较少,此前他们此类的训练也几乎没有。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很正常,我虽然结合自己的体验对他们进行了启发,但是效果甚微。后来我直接过渡到读出问题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好多同学提出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正与我课前的预设的许多问题吻合。这让我很兴奋。我对同学们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组织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的答案。对他们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我进行了适当的讲解。大家针对诗的第一节提出了很多问题,而对诗的第二节没能作过多关注。所以我的讲解几乎没有怎么涉及第二节,对诗的象征手法和诗中蕴含的哲理我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中确定下来。在此之后,我要求学生带着对全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文章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5篇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2815953936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整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仓促结束。感觉好多知识点还未落实,朗读这一环节做得生硬苍白,课堂的讨论也流于小区域小范围。我讲的还是多了些,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这也许正是我所应该努力探究的方向吧。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师生互动比较好,朗读比较到位。不足之处是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尤其是诗的第二节几乎是我完#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全承担了讲解的权利。另外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指导也不到位。我会努力。

788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