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其他范文>事迹>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0篇

时间: 楚雯0 分享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既有高校勇攀科研高峰的领军拔尖人才,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

杨士莪是位目标高远的“追梦人”。20世纪70年代,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他以一腔为国争光的激情和热血,不舍昼夜地领导完成了海上深水靶场水声落点测量系统的研制工作。他在该系统中提出的主要技术方案,填补了国家空白,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杨士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终身奉献海洋”奖章。

如今,他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已成长为国内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哈工程水声学院已培养了新中国一半以上的水声科技人才。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2

一次,他准备去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开会前夕,已买好机票的他突发高烧、尿血,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务必取消此行,抓紧治疗。可三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带着一大包药如期抵京参加会议去了。

担任研究所所长时,岗位津贴只给一半,他提出自己拿一半的一半。每次讨论奖金、评奖时,他都把青年教师和教学一线的同志向前推。许多科研项目他从头至尾参加,但在向上报奖时,他根本不报自己。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没有了为报奖排名次而争的事儿,“人家教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署,我们还好意思争什么?”

熟悉杨士莪的师生,常常被他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年过八旬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因为需要出差做实验,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不可避免地会给研究生串课,但他只要一回到哈尔滨,第一件事就是安排研究生把被耽误的课程补上。

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的一位教授,1991年开始跟着杨士莪学习,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说,杨教授上课的认真劲儿让人很感动,自己读研一时上“水声传播原理”的课,是杨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由于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很少,所以上课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但是每堂课杨教授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满整块黑板,几十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上下来,一直这样认真。这位教授的言语间充满了敬意。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3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8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72年,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他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将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紧密结合,把水声学作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战场,带领学生加强基础研究,全力攻坚关键技术,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4

他说,他这辈子最喜欢听海的声音。

每逢新生报到,学校都邀请他给大家上第一堂课,而他每次讲课时都会激情澎湃地嘱咐青年学子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中国有幅员辽阔的蓝色海洋国土,需要你们去爱护她、守护她、保护她!”

他叫杨士莪,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声工程系系主任、水声研究所所长。

“一生把大海倾听,一生为祖国追寻,你在深蓝大洋上开垦,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呼唤。”——杨士莪被评为首届“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在评委会颁奖词的盛赞声中,人们把潮水般的掌声送给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

斗转星移,日落日出,杨士莪在祖国蔚蓝色疆土上躬身耕耘,一干就是近70个春秋。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5

上世纪50年代,“水声学”属于国家空白学科。为填补尖端科技领域空白,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促进水声学发展,在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新专业,培养水声领域青年人才。为了国家的需要,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杨士莪来到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半路改行,从此与水声事业结缘。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改行后,不仅要在新的专业领域一点一滴地学起,赴国外学习时还要克服专业语言的障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国生活方式。从1950年起,杨士莪历经9年的艰苦研究和实践,终于“转行”成功,站在了我国水声学专业领域的排头。

七十载耕耘,杨士莪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七十载耕耘,他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

而今,杨士莪已从青年才俊变成了一头鹤发的耄耋老者。他动情地说:“科研人员的人生意义,就在于顺应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求。”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6

杨士莪倡导水声物理、水声换能与水声设备的结合,并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杨士莪首先开展中国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完成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杨士莪解决了水面、水下、和海底目标位置,以及水下航行体轨迹定位问题,积极推动和领导了中国多次大型水声海上考察,获取了大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水声传播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杨士莪领导了矢量传感器在中国国内的研制,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杨士莪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低噪声水洞的设计、建造与测量方法研究;杨士莪提出了探雷声纳目标识别的新途径;杨士莪领导了中国国内借助地声手段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的研究。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7

杨士莪身兼本、硕、博三类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及教学经验,他对这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各有侧重:三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自然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侧重。本科生学的是专业基础,课堂内容更加侧重于基础理论,以此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硕士研究生开始,才算真正地接触专业,因而除了学部分课程外,对他们的指导要更加侧重水声科学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来说,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课堂还是要“规矩”一些;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则更加不同,上课更像是“大讲座”,各个不同的教授轮流去唱“折子戏”,对某一门学科进行半综述半实际的介绍——“半综述”是指讲这个领域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没解决什么;“半实际”指具体讲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在具体讲法上,并不像给本科生那样完全展开,而要更有引导性和启发性,针对问题提出一个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博士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途径和具体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进一步指导。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8

原来,磐石市在李玉科研团队的支持下,创新采用“菌袋化”的栽培技术,建成国内单体最大的灵芝种植基地。该基地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共建“桑黄科技研发中心”,还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桑黄种植产业园区,并形成直通药品生产企业的产业链。李玉还打算在此地建立种质资源谱,加强研发,优化育种,实现夏天收桑果取桑叶,冬天用桑枝做桑黄,一年四季发挥最大产能——这是他心中的一件大事。

此外,李玉心中的当务之急还有三件事。一是强化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二是建立从种到收到深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为地方创造更多税收,为菌农带来更多收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食品 ;三是实现康养产业和食用菌产业的有机结合,在这方面抓紧探索。

去年,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对此,李玉深有感受,尤其第四个“面向”,更是他多年来积极倡导的。他提倡“多吃蘑菇少吃肉”——在他看来,生命健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吃得健康,而食用菌就是生命的重要原动力。采访中,他深入浅出地对笔者说 :食用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丰富元素,已病人群吃的药,蘑菇可以做,比如猴头菇能用于胃药的生产 ;同时,对亚健康人群的保健作用更好,比如灵芝和桑黄。

“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现在老百姓普遍住得好了,教育、医疗、交通条件也都好了,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健康。这是老百姓幸福的根本。”老人家说。这位耄耋老人,更加关注民生。

李玉的次子在其母校山东农业大学承继父业,老人家给可爱的孙女取名为“沐洱”,取的是“木耳”的谐音,足见老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之情。在大多数人含饴弄孙的年纪,李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依然奋战在田间地头,对此,家属自然是有“意见”的。老伴一见面就含嗔数落他:“这个家呀,对你来说比旅店还旅店!”嘴里这么说,可每次李玉出差前,老伴总要包一大锅饺子,叫上同事一起来吃。北方人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那份温情和挂牵,都被老伴一点一点捏进饺子皮儿包在馅料里。

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中的修养,

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

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

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

这4句话,曾是李玉写给学生们的寄语。同时,也被刻在他办公桌旁的石头上,成为他自己矢志不渝的座右铭。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9

一生只为一事来。

从青丝到白发,李玉为之奋斗的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惊人成就:产量从1978年5.7万吨发展到2019年4000万吨,40年间增长了700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但李玉并不满足。

“中国食用菌研究在世界领先,产业规模也位列世界第一,但够大不够强,目前还有不少品种需从国外引进。比如,金针菇菌种是日韩的,双孢菇菌种是欧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还需要丰富。我要牢记教导,把这个大工程继续做大做强。我相信,在乡村振兴中,食用菌产业必定能发挥更大作用,让老百姓获得更多收益。”李玉说。

按照李玉的理解,“小木耳,大产业”,不仅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要求;既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宣言书,还是里程碑,更是进军号。新征程,新起点,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国梦。李玉的强国梦,便是“食用菌强国梦”。

为了实现“食用菌强国梦”,他创造性地总结出食用菌产业的“五个不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他甚至提出“如果所有作物都不产粮食了,利用杂草、秸秆照样可以种蘑菇,维持人的生命”的观点。语虽惊人,但李玉坚信并力行。

目前,担任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的李玉,对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许多设想,更不断付诸行动。“只要条件允许就到处跑,今年去的比较多的是贵州、安徽,吉林省内最近去得比较多的是磐石。”他说。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0

2012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李玉更是满腔热忱地投身于科技扶贫,敏锐地提出食用菌产业助力扶贫的重要性,首倡并力推“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等食用菌产业扶贫战略,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五位一体”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着力打通科技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助力食用菌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

多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走进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战贫斗困,率队研发食用菌创新成果300余项,培育适宜贫困地区应用的食用菌新品种45个,直接推广应用60多亿袋。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直接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食用菌产业利润虽好,但对管理要求很严,对菌农的要求较高。李玉在西南地区一个贫困村推广黑木耳种植期间,有一天,他发现正是木耳采收季节,村里却找不到人。一打听,乡亲们都坐席吃酒去了。这怎么行?李玉着急了。他和当地干部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亲自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菌农们看到这位70多岁的大专家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不仅翻山越岭地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十分感动。后来,那个村的木耳产业发展很快,连周边几个村也带起来了。

多年来,他埋头选育宜栽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不计任何回报。陕西柞水的“小木耳,大产业”,就有他的贡献。他不仅倾囊传授技术,还无偿提供部分菌种,为柞水菌农节省了几十万元购买菌种的成本。庆元县是浙江的相对落后县,该县十分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2010年与李玉院士签约建立“院士企业工作站”,但李玉院士却将该县累计发放的奖励480万元悉数无偿捐出,用于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以奖励为食用菌发展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今年2月25日,李玉院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过沉甸甸、光灿灿的奖牌。从北京回来后,不少亲朋好友问起颁奖时与李玉的特别交流,分享他的自豪与幸福。“当时就说食用菌是个大工程,一定要把它做好。我就觉得我的使命很光荣,我必须为这个大工程贡献我最大的力量。”李玉质朴而坚定地说。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0篇相关文章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李建国事迹简介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张昀事迹简介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观后感学习心得10篇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事迹简介

2021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有感5篇

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10篇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既有高校勇攀科研高峰的领军拔尖人才,也有在乡村默默奉献的一线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英雄事迹,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5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