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高考历史试题会考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一)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014年全国卷2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

  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

  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

  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

  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版权所有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庭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一中主要反映的是清朝时期自由移民,材料二中体现出了移民政策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主导移民,二是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者的侵略对移民的影响,这是移民的原因上分析其特点。再由移民的来源分析,主要都是由邻省移来。材料中的“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表明移民的扩大与政府承认移民的合法化。

  (2)第二问,移民的作用也有规律可遵循,回答时首先可以依据中国古代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的作用来分析归纳,其次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表明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土地开发,也是有利于政府农业税的增加。

  2013年全国卷1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 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 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 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 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 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A项表述错误

  ,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B项表述错 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5.自汉至唐,儒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 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程朱理学。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与地位变化(在 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的史实)。在两宋时期统治者依然以传统孔孟之道作为统治 思想,朱熹的理(新儒)被称为伪,因为相对于孔孟之道,理学增添了许多新思想,如“理为万物本源和三纲五常”,没有被两宋统治者接受直到明朝时期才成为官方统治思想。A项与此题无关,B项不是原因,明太祖删掉《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史实相矛盾,因此明代时期的官方思想的儒已不再是原来的孔孟之道;D项中心没有成为官方哲学。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答此题关键在理解雅典民主是雅典公民的 民主和公民必备的参政素质就是要有很强演讲能力。B、C、D项不能说明政治领袖与演说 家之间联系的原因。 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12分)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二)

  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0.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11.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1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5.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1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9.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20.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21.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2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

  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

  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2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2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8.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2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0.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3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33.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34.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3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36.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7.(2013·安徽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 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 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 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

  38.(2013·四川文综·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

  铨选的《臵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

  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 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39.(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臵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

  义。(2分)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

  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40.(2013·上海单科·36)“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答案】36.(1)

  水平1:辩证全面且有史实依据。(4分)

  ·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舒畅,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水平2:有史实依据,但不够全面(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其他答案。(0分)

  36.(2)

  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史实间的关联信息,并结合所学辩证看待汉武帝的“有为”。 (8分)

  ·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以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如未能采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水平2:提取的信息不充分或回答不完整,仅从单方面看待汉武帝的“有为”(按题意相符程度给分)。 其他答案。(0分)

  4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高考历史试题会考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编(一)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

    关于古代史的高考历史试题都有什么题目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一

  • 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广西卷
    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广西卷

    广西的高考历史考了什么内容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广西历史高考真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广西历史高考真题选择题部分

  • 历史高考题选考改革
    历史高考题选考改革

    高考改革后,选考科目实行七选三,发现历史成为学生的最爱,那么高考历史考了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选靠改革历史高考题,仅供

  • 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
    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

    王刚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历来很受欢迎,那么我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内容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

1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