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历史又是文科考生必考的重要学科,因此它在文科考生中很受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这表明巴黎公社

  A.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D.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2.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B.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C.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4.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5.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B.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6.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7.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8.“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为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

  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 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 D.冷战全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9.1975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 B.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 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

  10.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美国的矛盾心态体现

  A.美国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的价值观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C.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D.美国外交思想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11.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12.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全国推行均输法。据《史记·平准书·集解》:均输,“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这表明西汉政府推行的均输法

  A.保护小农经济 B.打击了豪商大贾

  C.增加了政府收入 D.稳定了市场秩序

  1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14.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A.政府放开“海禁” B.我国丝织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15.表格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单位:百分率)。据此可以推知

  A.19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C.英国工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D.康乾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力量对比处于大体平衡状态

  16.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7.一个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生产力和经济发达水平息息相关。下图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注:中国指长江三角洲地区)

  A.①西班牙②荷兰③英国 B.①荷兰②西班牙③英国

  C.①英国②荷兰③西班牙 D.①英国②西班牙③荷兰

  18.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这一观点从整体上认为哥伦布

  A.发现新大陆开创了近代人类文明新时代

  B.环球航行使人类历史具有了全球性规模

  C.发现新大陆造成了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

  D.为西班牙对拉美展开殖民掠夺奠定基础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 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 D.掠夺工业原料

  20.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21.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22.晚清时期,翰林院侍读王先谦奏曰:“官办则靡费甚而中饱多;不启其端,商民难以虑始,亦必疑惧裹足……官启其端,招商继之。”左宗棠也认为:“以官经商,可暂而不可久。”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士大夫普遍反对创办洋务企业 B.官办企业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洋务企业的弊端 D.开明官员建议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3.“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4.1937年,苏联全国播种面积到达1.35亿公顷,全苏农业总产值比战前的1913年增长了34%。苏联农业的高速发展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B.农业是当时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心

  C.斯大林体制比新经济政策更能促进发展

  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较为协调

  25.“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决心”。为此,罗斯福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

  C.推进劳资谈判 D.调整农业生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6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记者专访知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请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简要回顾和展望,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记者:您提出增量民主,民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是存量。您认为中国民主观念和制度方面,有哪些重要的存量?

  俞可平:所谓存量,就是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30年来,中国民主发展积累了可观的存量。……这些民主实践,给我们在观念和制度层面留下了财富。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情况。

  俞可平: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一些人习惯按照西方多党制、全民普选和三权分立的标准,来衡量改革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基本没有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包括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记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值很高,有人期待民主政治一蹴而就。

  俞可平: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要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在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主存量”的主要表现。(4分)

  (2)结合所学用史实论证“一条腿短、一条腿长”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并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改革间的关系。(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27.(16分)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说来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8分)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l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4分)

  28.(20分)“断发易服”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报》进行了有关“剪发易服”的征文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些观点:“近据生理学家考求,毛发原为血垢之发表,不剪除以净刷,即于生理攸关。”“今苟断然行之,则全国之精神必为之一振,而皆知我国实行新政之迫切,则军业、学业、工商农诸业,各一(以)竞争之心以图前进。”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社会提倡“剪发易服”的理由。(6分)

  材料二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求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10分)

  材料三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作者观点的认识。(4分)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3.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

4.2017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5.201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

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历史又是文科考生必考的重要学科,因此它在文科考生中很受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山东省文综高考历史试题
    山东省文综高考历史试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历史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和试题模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省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内容

  • 浙江高考历史试卷
    浙江高考历史试卷

    新课标理念下高考的核心是考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具体到历史高考而言就是对史料进行有效解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浙江高考历史试卷的

  • 四川历史高考试卷
    四川历史高考试卷

    问答题作为历史高考主观性命题的传统题型,具有全面考察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测试功能,因而为客观性命题所不能代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四川

  • 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
    2017全国2卷历史高考题

    历史高考问答题赋分占卷面总分的30%,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问答题解答就成了能否有效提高高考分数的关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2卷历史

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