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大全>励志小说>

最伟大的100部小说_经典网络小说(2)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36、高老头

  [法] 巴尔扎克 著,1835年出版

  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喜爱的老巴同志排名不算高,也可以理解。首先老巴有些东西不一定是他自己写的,再有他为了还债也粗制滥造过一堆东西。但是《高老头》是非常牛逼的。小说不到18万字,却视野广阔,构成一张网状的全景图,《人间喜剧》中的诸多人物都巧妙地穿插在这本书里。

  拉斯蒂涅屡经社会“教育”后,留下那句“现在,让我们来斗一斗吧。”也是点睛之笔。小编要问,在这个社会,你是愿意成为于连,还是拉斯蒂涅?

  顺便说一句,老巴其实生不逢时。他要是活在天朝,100套《人间喜剧》都写出来了,不愁还不清债。

  37、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爱尔兰] 乔伊斯 著,1916年出版

  黄雨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乔伊斯的成名作。参见第三名和第二十六名。乔伊斯三本齐活了,排名可都不低。

  38、呼啸山庄

  [英] 爱米丽·勃朗特 著,1847年出版

  张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对于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有一个恒久的难解之问:爱米丽·勃朗特和简·奥斯丁,谁的成就更大,才华更高?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似乎简·奥斯丁更高些。但是,爱米丽·勃朗特是难以模仿的,是才情大于技巧的作家。她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有一种莫可名状的静谧和神秘。

  建议和萧红对比着看,很有意思。

  39、铁皮鼓

  [得] 君特·格拉斯 著,1959年出版

  胡其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诺奖得主格拉斯今年刚去世,小编现在还能想起99年格拉斯得诺奖时此书着实轰动了一把,连三线城市的中学生都要找来看一看。

  40、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名者

  [爱尔兰] 贝克特 著,1951-53年出版

  阮蓓译,湖南文艺出版社(选集中的2卷和3卷收录这三本小说)

  提起贝克特,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等待戈多》啦。一直以来贝克特就是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其实他小说写的写挺多的,《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名者》是三部曲,内容嘛,感觉和他的戏剧差不多,也没啥情节,净是内心独白。

  经常有人问,这现代主义、荒诞派啥的,是真的文学啊,还是“艺术家”们瞎扯淡呢?小编说一件未经证实的事儿,如果这事儿是真的,很能说明问题。

  说,八十年代的时候,《等待戈多》刚刚登陆中国,剧场演出完之后,所有人都没看懂。后来改在监狱演出,犯人们哭了个稀里哗啦。

  如果这事是真的,只能说咱们的文化积累还够不上研究荒诞派。(学者的力量是够的,普通民众是远远不够的。)

  41、傲慢与偏见

  [英] 简·奥斯丁 著,1813年出版

  张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见第十一名。每隔几年就要翻拍一次的作品。

  42、红字

  [美] 霍桑 著,1850年出版

  胡允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书在小编上中学时是必读经典,这些年反倒没什么人提了。个人觉得排到这个位置有点高,但霍桑在美国文学中的辈分在那儿摆着呢,编者又是美国人,也可以理解。

  小说里对于“罪恶”这个母题的探索是很成功的。“法律上的罪恶和道德上的罪恶”“谁是真正的罪人”这样的问题,在后世小说里相当常见。

  43、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 著,1862年出版

  丽尼、巴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屠格涅夫(不是涅格屠夫!)的代表作。

  在中国人看来,俄国这个文学大国里,普希金、托翁、陀爷、契诃夫、果戈理光芒万丈,屠格涅夫似乎就稍微黯淡了一点,好多人最早是从《猎人笔记》知道他的。实际上屠格涅夫对全欧洲的影响非常大。

  按出生年来看(单看小说作者),最早是普希金,其次果戈理;晚十年的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算是同龄人;再晚十年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还赞扬过少年托尔斯泰的作品)。屠格涅夫完成了俄国文学现实主义的过渡,把俄国文学送往了全世界。

  另外,这一批俄国作家法语都倍儿溜,和同时代的法国作家基本上全认识,看的时候最好放一起看,俄法真是割不断的基情。

  44、诺斯特罗莫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著,1904年出版

  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

  小编首先得声明,这本书小编没看过,也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不选康拉德的《吉姆爷》《黑暗的心》。

  说说康拉德。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对小说家来说,一句话,“这盛世,如你所愿。”而康拉德是群星之中最闪耀的那颗。(英语还不是他的母语!这恐怕也是英语文学统领世界的秘密吧。)后世世界文坛的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康拉德的影响。

  还活着的最好的(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英语文学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把自己的逃亡经历写了一本自传(为啥逃亡请自行查询),名字叫《约瑟夫·安东》。这是他逃亡时的化名,安东,取自安东·契诃夫;约瑟夫,就是取自约瑟夫·康拉德。

  45、宠儿

  [美] 托妮·莫里森 著,1987年出版

  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

  榜上最年轻的作品。好书。诺奖获奖作品。黑人文学必读。话说托尼·莫里森得完诺奖之后,美国这边就没信儿了,弄得老美年年一到十月就得诺奖综合征。

  46、美国的悲剧

  [美] 德莱赛 著,1925年出版

  许汝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德莱赛的代表作,也是早些年必读的经典。美国有一批以记者身份成长起来的小说家,德莱赛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小编是很喜欢这批作家,但但从文学性上讲,包括海明威在内,都不是很受美国国内学院派待见。

  47、洛丽塔

  [美] 纳博科夫 著,1955年出版

  主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书可说的太多了。首先书就是一奇书。萝莉这词儿就是打这儿来的,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萝莉控(或者说是个恋童癖)。那可是1955年啊,放美国那也是妥妥的大黄书啊。这书印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楞从色情小说给发掘成文学经典。

  纳博科夫更是一个奇人。小编觉得他的脑袋不搞文学搞个原子弹什么的完全不成问题。纳博科夫是把文学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玩透了的人,人家真是在玩文学。他还是个蝴蝶控,据说收藏了20000多个蝴蝶标本,捐给哈佛一面蝴蝶墙。。

  48、金色笔记

  [英] 多丽丝·莱辛 著,1962年出版

  徐才宇译,译林出版社

  小编对老太太不太熟悉。这条等书友们补充吧。

  49、克拉丽莎

  [英] 塞缪尔·理查森 著,1747-48年出版

  《克拉丽莎》找不到中译本,拿《帕梅拉》凑数吧

  《克拉丽莎》没找到中译本,估计是因为太长。理查森和菲尔丁一样,都是英国小说的鼻祖人物啦。《克拉丽莎》是书信体小说(真能写啊,七卷本),《新爱洛依丝》和《少年维特的烦恼》都可以看作受其影响。

  50、红楼梦

  [清] 曹雪芹 著(关于《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啥时候写的,说法海了去了,请大家看人文社权威版本的《红楼梦》后自行判断。)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榜的唯一的中国小说。

  全中国看过《红楼梦》三遍以上的有4000万人。啥?你还没看过?

  买买买呀,就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51、审判

  [奥地利] 卡夫卡著,1925年出版

  高年生、韩瑞祥 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此处开始,小编至少有三处要狠狠吐槽这个排行榜的编者,请书友们自行躲避。

  (此处主任删去68字。)嗯,我们也是有审查制度的。

  52、简·爱

  [英] 夏洛蒂·勃朗特著,1847年出版

  吴钧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编作为一个直男不好评价这本书。有个有趣的数据分析:《简·爱》的粉丝和汉服爱好者高度重合。

  此外呼吁大家千万不要买盗版书,小编在《简·爱》上有血的教训。曾经看过一个盗版的插图本《简·爱》,看完之后感觉花了一本书的钱看了三本:书里把简·爱画得跟李逵似的,还和《钢铁》拼成了一本;前一页是“简·爱深情地对罗彻斯特说”,翻过一页就是“同志们,冲啊!”

  53、红色的英勇标志

  [美] 斯蒂芬·克莱恩著,1895年出版

  刘士聪、谷启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经典有两种。比如我们现在的电影工业很发达了,但是费穆的《小城之春》依然是无法超越的标杆,曾经是经典,现在是经典,将来还是经典,谁看都是经典。

  另一种比如即时战略游戏《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今天看来,简直是渣画质,平衡性也一般,可当年是人家把即时战略这条路子趟开的。(92年的《沙丘魔堡》和95年的《魔兽争霸》1代当然是先驱者,小编都玩过!)

  《红色的英勇标志》属于后者。歌颂英雄的战记文学,与聚焦个体的现代战争小说,这部书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上。

  54、愤怒的葡萄

  [美] 约翰·斯坦贝克著,1939年出版

  胡仲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是一部没看过就一定要读的经典作品。

  55、彼得堡

  [俄] 安德烈·别雷著,1916年出版

  靳弋、杨光译,作家出版社

  国内对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了解还不太多。(白银时代是相对于普希金、屠格涅夫那个“黄金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学又一个文豪辈出的时代。)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是白银时代中小说的代表。

  纳博科夫曾把《彼得堡》和《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变形记》合称为二十世纪西方“四大名著”。

  56、瓦解

  [尼日利亚] 阿契贝著,1958年出版

  高宗禹译,重庆出版社

  一谈到非洲文学,人们总是说库切、戈迪默、索因卡等诺奖作家。但在他们前面还有更伟大的作家,真正的非洲现代文学之父,绝对一等一的大咖阿契贝。

  有人问,非洲有文学吗?对这个问题,容小编问一句,中国有文学吗?中国有?那非洲也有。

  我们对非洲文学的了解太少、太少、太少了,落后西方太多、太多、太多了。相信小编,这个世纪一定是非洲文学的世纪。幸运的是,小编的学姐师弟中就有许多研究非洲文学的,有的已经在非洲生活了好几年,假以时日,中国人对非洲文学的认识一定焕然一新。

  57、克莱芙王妃

  [法] 拉法耶特夫人著,1678年出版

  黄建华、余秀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七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这本书吸收了古典文学里的套路情节,但是也先驱性的将笔触放在个人的心理描写、欲望冲突,开启了“法国式”小说的模式。

  58、局外人

  [法] 加缪著,1942年出版

  徐和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加缪的成名作。加缪是小编大爱的一位作家。他最大程度地揭露了现代社会个体的生存困境: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

  59、我的安东妮亚

  [美] 薇拉·凯瑟著,1918年出版

  周薇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小编觉得,这本书能上榜的唯一理由,就是编者是个有传统“美国梦”的美国人。

  60、伪币制造者

  [法] 纪德著,1926年出版

  李玉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纪德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作家。反殖民、同性恋、共产主义,艺术上的思想也很驳杂、甚至混乱。小编真的很难评价这位作家。当然,他是大师。

  中国人比较熟知的一个八卦:纪德和罗曼·罗兰受邀访问苏联。亲眼看到了苏联真实的情况之后,两人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纪德写了《访苏归来》进行批判,发表之后受到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围攻。而罗曼·罗兰“老谋深算”,尘封了半个世纪才发表,在当时和后来都成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小编只能说,论文学,罗曼·罗兰不如纪德。

  还有,千万不要把纪德和萨德弄混,如果你不想收获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的话。小编不会告诉你他为什么知道。

  61、纯真年代

  [美] 伊迪斯·华顿 著,1920年出版

  赵兴国、赵玲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伊迪斯·华顿的代表作。伊迪斯·华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很有名气的女作家,一般认为她受亨利·詹姆斯的影响,心理分析非常细腻,深受女性读者喜爱。

  伊迪斯·华顿出身于大富之家,才气逼人,丈夫却是个平庸角色。她简直就是美国版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个)。不光本身有钱,写的小说巨畅销(女性才是生产力!),比亨利·詹姆斯有钱多了,曾经买了辆豪车,拉着亨利·詹姆斯到处兜风(俩人之间是纯洁的友谊)。

  62、好兵

  [英]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著,1915年出版

  张蓉燕译,春风文艺出版社

  不是《好兵帅克》也不是哈金的那本,这书和这人小编真是一点都不了解。

  查了下资料,作者当年和亨利·詹姆斯、H.G.威尔斯是邻居,侧面说明亨利·詹姆斯多么文坛翘楚。。(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创办文学杂志,和当时的一众文坛大腕有交集,还和康拉德合写过小说,估计也是文坛核心圈子里的一位,只不过恰巧在中国不那么出名。)

  63、觉醒

  [美] 凯特·肖班 著,1899年出版

  单雪梅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去年有部日剧叫《昼颜》,描写女性出轨的,播出后好评如潮。凯特·肖班也写过一本关于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追求婚外情的作品,就是这本《觉醒》,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几遭磨难。那是1899年。女权主义一路走来,可谓步步带血。

  小编是直男,也是女权主义者(温和的说法是女性主义者,其实核心都是权利斗争,区别不大)。小编可是上过李英桃老师的女权主义课,从那时起,幼小的心灵就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放在整个历史进程里看,凯特·肖班在时间上属于第一次女权主义浪潮(领袖是沃斯通克拉夫特,她还有个身份是玛丽·雪莱她妈,主要争取经济、政治、教育等权利),但她的作品直指父权制,已经具有第二代女权主义的特点。

  再多说一句,小编曾经听过金莉老师的美国女性文学课。听之前觉得,美国文学不都是杰克伦敦、海明威那种纯爷们儿的文学吗?听过之后才知道,美国女性文学比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我不知道,是因为文学史是男人撰写的,他们不想让我知道。

  路漫漫,其修远,女性万岁!

  延伸阅读:

  W

  她们笔下的她们

  女性群星 著,2015年出版

  周晓苹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女人应该有一本专为她做的小书

  本书收录了伊迪斯·华顿、凯特·肖班等,跨越了三个世纪、来自十五个国家、共二十七位女性作家所写下的作品。这本文坛女文豪的合集便让女人们可以安安静静地享受一顿精美的阅读晚餐。

  64、印度之行

  [英] E.M.福斯特 著,1924年出版

  杨自检、邵翠英译,译林出版社

  对想写小说的人,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是绝对不能不看的。看福斯特的小说,就琢磨吧。

  65、赫索格

  [美] 索尔·贝娄 著,1964年出版

  宋兆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要是想看知识分子那个纠结啊,那个拧巴啊,那个无所适从啊,找索尔·贝娄就对了。反正小编是咬着牙读下来的。

  66、萌芽

  [法] 左拉 著,1855年出版

  黎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左拉非常好看的一本书。这本书是讲煤矿工人和罢工斗争,极其真实地暴露了煤矿工人贫穷、悲惨、恶劣的生活,字字刀割,句句见血,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某国的现状。所以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左拉代表的自然主义的蓬勃时期,恰巧是东方文学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时期。因此自然主义对日本和中国等东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7、Call It Sleep

  [美] 亨利·罗斯著,1934年出版

  没有中译本,上原版吧

  挺奇怪的,亨利·罗斯在西方也是有一定名气的作家,居然一个中译本都没有。这书名也不太好翻译,直接上原文了。主要就是讲“犹太人那些事儿”,亨利·罗斯也是犹太写作者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68、美国三部曲

  [美] 多斯·帕索斯 著,1930-38年出版

  董衡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和电影“美国三部曲”没啥关系,这里是说帕索斯的《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年》《赚大钱》三部作品。这个系列有两个值得说的地方:一个是采用“群英”式的多主人公模式(十二位!),另一个是将三种短文——“新闻短片”“摄影机眼”“人物特写”穿插其中,相当巧妙。

  69、饥饿

  [挪威] 汉姆生 著,1890年出版

  汉姆生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姆生的成名作。汉姆生这人咱必须得一分为二地看。咱这里不谈政治,只谈文学。文学上他绝对是北欧的超级大咖,对世界文学也有着深远影响。

  70、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德]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著,1929年出版

  罗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此书是德国家喻户晓的名作。作者用了很多现代叙事技巧(或者说将电影手法植入小说),制造了无数个混乱的风暴和涡流。这书会给人带来很奇妙的阅读感受。

>>>下一页更多最伟大的100部小说的内容

249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