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励志大全>励志小说>

最伟大的100部小说_经典网络小说(3)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71、《盐城》五部曲

  [沙特] 阿卜杜拉·拉赫曼·穆尼夫 著,1984-89年出版

  没有中译本,放英译本的吧

  阿拉伯文学一直是小编的软肋(实在是没有勇气学阿语啊),阿卜杜拉·拉赫曼·穆尼夫的资料实在太少,能参考的英文也寥寥无几。不过小编估计他没有来过江苏。

  以下引用薛庆国老师的《城脚下看天方文学》:“其代表作《盐城》五部曲颇像一部史诗,描述了石油给海湾阿拉伯国家带去的巨大变化。作品展现了批判现实的政治锋芒,对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也很娴熟。”(《中华读书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阿拉伯人是没有姓的,用的是联名制,西方人总是用自己的习惯给阿拉伯人“改名”,容易混淆。大家还是多向懂阿语的同学请教吧。世界上绝不只有西方文学,阿拉伯文学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72、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

  [墨西哥] 富恩特斯 著,1962年出版

  亦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富恩特斯的代表作。巴尔加斯·略萨当年得了诺奖,基本就宣告富恩特斯和诺奖无缘了。没过两年,富恩特斯去世,整个墨西哥乃至拉美一片哀恸。拉美文学必读的几位作家之一。

  73、永别了,武器

  [美] 海明威 著,1929年出版

  于晓红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请诸位随我大声说三遍:编者脑袋有病。

  海明威虽然名震四海,荣誉等身,但因为是记者出身,小说带有新闻报道的风格,总被美国正统学界视为“二流作家”。小编对这种做法就一个态度:呸。

  《永别了,武器》是小编的文学启蒙之书。这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文学的可贵之处——那些华丽文字以外的、如烟霭般牵引笼罩的愁苦与情绪。用什么语言都形容不来小编对此书的喜爱。

  译本当然很好,但小编还是建议读一下原文,至少读第一章,好好感受下海明威使用英文的韵律和跳跃,再结合全书的基调,对理解这部书可以更上一个层次。

  74、旧地重游

  [英] 伊夫林·沃 著,1945年出版

  赵隆勷 译,译林出版社

  看名字就知道这小说有多感伤了。小编觉得上可以追溯到斯特恩的《伤感旅行》,下可以找到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

  75、巴赛特的最后记事

  [英] 特罗洛普 著,1066-67年出版

  周治淮、臧树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特罗洛普最有名的是《巴塞特郡记事》(网格本里确实用的是“塞”)。喜欢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同学可以看看。

  76、匹克威克外传

  [英] 狄更斯 著,1836-67年出版

  莫雅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狄更斯的成名作。这部书可让狄更斯把才华抖得淋漓尽致,十八般幽默讽刺毒舌全招呼上了(小编觉得匹克威克就是个腹黑男)。

  小说里故事套故事,能看出《天方夜谭》《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子;而漫游的方式,明显是受了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狄更斯取其精华,又不落窠臼,这就叫能耐。

  77、鲁滨孙漂流记

  [英] 笛福 著,1719年出版

  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请诸位大声跟我念三遍:编者脑袋进水了。

  千万不要以为《鲁滨孙漂流记》是给小孩儿看的。如果小编来排的话,至少要排到全榜前三。《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伟大、伟大、称其伟大都形容不了其伟大的巨著。

  这是真正的世界文学作品,它的影响范围波及全世界,里面又大量的原型和元素供后来者发掘。

  78、少年维特的烦恼

  [德] 歌德 著,1774年出版

  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请诸位大声跟我念三遍:

  编者脑袋里都是咖喱,编者脑袋里都是咖喱,编者脑袋里都是咖喱。

  《维特》是小编的文学初恋。维特细腻、纠结、忧伤的情感,至今都滋养着小编。这么多年,小编自己也写了些小说,有的时候要给人物起个外国名字,小编从来不敢用夏绿蒂。因为夏绿蒂只属于维特。

  更不用说《维特》出版之后全欧洲为之疯狂,书店挤得像灾荒年间的面包店一样;更不用说全欧洲的青年恨不得都穿上青衣黄裤,捯饬成维特范儿;更不用说歌德是世界文学的祖师爷,仅次于维吉尔的欧洲文学第二人。

  编者就是个吃咖喱的。

  79、老实人

  [法] 伏尔泰 著,1759年出版

  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沾上“哲学”,总容易让人觉得眉头紧锁、苦大仇深。其实伏尔泰的小说也是挺妙趣横生的。

  80、土生子

  [美] 理查·赖特 著,1940年出版

  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

  黑人文学的里程碑作品。当一个族群受到偏见和歧视,否定、分辩、隐忍、暴力,都不是最好的方式。以文艺的力量直指歧视根源的社会制度,往往是瓦解歧视的最好手段。

  81、火山下

  [英] 马尔科姆·劳瑞 著,1947年出版

  程工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火山下》既有古典的悲怆情感,又随处可见现代性。古典和现代在这部书里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

  82、奥勃洛莫夫

  [俄] 伊万·冈察洛夫 著,1859年出版

  陈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经典文学总是塑造经典人物。“多余人”便是俄国文学为世界文学贡献的经典形象。奥勃洛莫夫是“多余人”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多余人”身上其实具有很复杂的文化元素,对中国的影响也颇大。鲁迅笔下的涓生,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都是中国的“多余人”。有趣的是,奥勃洛莫夫老死在沙发上,新世纪的青年抱着手机老死在床上,“多余人”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83、他们眼望上苍

  [美] 佐拉·尼尔·赫斯顿 著,1937年出版

  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女权主义并不是单一的思潮,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不同层面的权利斗争。比如问一位女性,早上照镜子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白人女性回答:看到一个女人。黑人女性则回答:我先看到一个黑人,其次才看到一个女人。

  《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黑人小说,一部女性小说,也是一部个人成长小说。这种作品就是天生注定的经典。

  84、威弗莱

  [英] 司各特 著,1814年出版

  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各特也是一代宗师,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他绝对想不到,后来的影视剧能挣这么多钱!其中不少是拜司各特所赐啊)。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艾凡赫》,第一遍看的时候真是荡气回肠。缺点嘛,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就觉得,这也太中二了。

  85、雪国

  [日] 川端康成 著,1937年出版

  高慧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在的《雪国》译本都不错,但小编要说,想领略川端康成之美,还是得看原文。这就是绝对的文笔的力量,纯粹的文学美的震撼。川端康成就是日本现代文学的顶峰。

  美到什么程度?小编中学时做日文听力习题,偶然听到一篇文章,内容平白无奇,然后怎么听怎么美,简简单单的用词,排列之巧妙,音韵之悦耳,匪夷所思。翻到最后,看到作者一栏赫然写着“川端康成”四个大字,砰地一声,马上生出跪舔的心。从那一刻起,小编才知道什么叫做文字的力量。

  86、一九八四

  [英] 乔治·奥威尔 著,1949年出版

  唐建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不介绍了,没看过的赶紧看去,这本是中国人绝对不能缺的。

  老舍在《一九八四》刚出版的时候就看过。他的评价是“书里充满了惊险的幻想、阴森的谣言”。五十年代的时候,都要做集体工间操,陈梦家做着做着,突然来了句:“这是1984来了,这么快!”

  87、约婚夫妇

  [意大利] 曼佐尼 著,1827年出版

  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意大利文学中圣典级的作品。

  88、最后的莫希干人

  [美] 库柏 著,1826年出版

  宋兆霖译,译林出版社

  《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一部。库柏是美国文学祖师爷级的人物,那个年月当然不能用文学性来评判,把他和司各特、巴尔扎克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很有意思。

  89、汤姆叔叔的小屋

  [美] 斯陀夫人 著,1852年出版

  王家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汤姆叔叔的小屋》告诉我们,文字以外的意义,有时候大的超乎你我的想象。

  90、悲惨世界

  [法] 雨果 著,1862年出版

  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编已经无力吐槽编者了。雨果这种同行恨读者爱不给后代作家留活路的作家,居然排在第九十名。。雨果之后,谁还敢写浪漫主义?

  话说回来,《悲惨世界》的缺点也很明显。法语创作者,比如雨果、凡尔纳、埃尔热,似乎都有资料收集癖,在作品里不把收集好的资料用光就不过瘾似的。《悲惨世界》的主线其实就六个字:儿女情,英雄血。而雨果把巴黎介绍得那个详细啊,生生搞出三大本出来。《巴黎圣母院》也是一样的毛病,跟个导游似的开篇先一通介绍(译本还有一大堆注释!),小编硬着头皮尝试了几次,还是把它归入“死活读不下去”榜里。

  相比之下,《九三年》就恰到好处,个人认为是一部传世作。

  顺便一提,所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话确实是雨果说的,但文豪说的是被迫害人都躲在下水道里,他们是良心,跟排水系统好不好没啥关系。

  91、在路上

  [美] 凯鲁亚克 著,1957年出版

  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国内文艺青年的挚爱。从文学上讲,“垮掉的一代”可以说是“迷惘的一代”后最成功的文学群体,在写作技巧上的革新和现在流行的文学息息相关。

  小编更觉得《在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继承了流浪和自我放逐的母题。在它前面能找到《瓦尔登湖》,后面能找到《荒野生存》,既是一种对生存意义的拷问,也是一种异样的生存主义的探寻。

  92、弗兰肯斯坦

  [英] 玛丽·雪莱 著,1818年出版

  刘新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科幻界大名鼎鼎的著作,号称“第一部科幻小说”。实际上是一拨文人冬夜无聊,写故事取乐,用古老的恐怖故事嫁接了当时流行的科学实验。其实这部书成功之处更在于三环套月的叙述模式,和“文明的野蛮人”这个母题。

  玛丽·雪莱她爸是著名公知,她妈是女权运动领袖。看她名字就知道,她是大诗人雪莱的老婆,也是一位成功上位的小三。她和雪莱是私奔的,跑的时候还带上了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怎么像达坂城的姑娘)。她妹妹后来怀上了拜伦的孩子,这一大家子好多八卦可说。。

  93、豹

  [意大利] 兰佩杜萨 著,1958年出版

  费慧茹、艾敏译,吉林出版集团

  兰佩杜萨1957年去世,他的一生都在沉默和阅读中度过。《豹》1958年出版,瞬间轰动意大利文坛。孕育和绽放,作者本人的经历比小说更值得回味。

  94、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 塞林格 著,1951年出版

  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

  耳熟能详的一代经典。小编觉得“共鸣”与“反英雄”是它的两个关键词。

  95、白衣女人

  [英] 柯林斯 著,1860年出版

  叶冬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侦探小说的鼻祖,柯林斯乃是首开先河之人。此书采用了当时比较新颖的第一人称视角,更绝的是用了八个第一人称,作家的创造力可见一斑。

  96、好兵帅克历险记

  [捷克] 哈谢克 著,1921-23年出版

  星灿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部绝妙的讽刺小说。和狄更斯的戏谑、马克·吐温的幽默、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又都不同,哈谢克的讽刺是辣椒加芥末,让人在辛辣的嘲讽中甚至感到一丝荒诞。

  97、德拉库拉

  [爱尔兰] 布莱姆·斯托克 著,1897年出版

  冷杉、姜莉莉译,译林出版社

  这本估计是编者为了赶时髦加进来的,毕竟《暮光之城》在西方那么火。一看名字就知道这书是讲吸血鬼的,德拉库拉是罗马尼亚语的拼法,更熟悉的名字是德古拉(不知道这书的也知道《吸血惊情四百年》吧)。这本书是吸血鬼文学的肇始,德古拉、范海辛,都是从这里来的。这位作家的功绩和清军入关有的一比,给后世影视剧产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不过罗马尼亚这片地儿,城堡多,神秘生物多,好作家也多,就是吃了小语种的亏,让人知道的不多。

  98、三个火枪手

  [法] 大仲马 著,1844年出版

  李玉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也译作《三剑客》,两种译法各有长处。一般说来,大仲马这种通俗文学作家都不入专家的法眼,但《三个火枪手》实在是太著名了,传奇小说的最高峰,没法让人忽略。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99、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英] 柯南·道尔 著,1902年出版

  这个版本的福尔摩斯不知能勾起多少人的回忆

  小编以为,福尔摩斯最好看的地方,并不是“基本演绎法”的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推理过程,而是一种“优雅”的态度。现在推理作品的出版很混乱,日本三流作家骗稿费的作品都拿来出版,别说优雅了,能有点吃相就不错了。

  100、飘

  [美] 米切尔 著,1936年出版

  戴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大家都记得《乱世佳人》里的费雯丽吧。这书也应了那四个字:经久不衰。

>>>下一页是十大经典网络小说推荐排行

249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