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学科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 秋梅1032 分享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了重视,数学思维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篇1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摘要】 联想是指人们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联想能力是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能力. 这些年来,很多教育工作研究者开始把联想能力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联想能力;培养;因果性;相似性

  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反应迟钝、思维中断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本身学习和反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虽然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教师也耐心地反复进行指导和纠错,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连贯的联想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因果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因果性联想的使用,学生能够从已知条件联想转换得出新的量,再通过环环相扣得出问题的结果. 例如一道行程问题中,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5小时可以跑完全程,甲、乙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了全程的■,问:甲车几小时才能跑完全程?

  这道题目,学生开始感觉很难,无从下手,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转换:相遇的时候甲车行驶了全程的■,相对应的乙车就行驶全程的■,进而联想甲、乙的行程比例是多少(2 ∶ 3),继续联想甲、乙在全程中的时间比例又是多少(3 ∶ 2),通过这一连串的联想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换,马上就得出解题的方法:5 × 3 ÷ 2 = 7.5(时).

  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些已知条件组合起来,再通过联想和转换得出结果,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大法宝. 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联想转换,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理解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联想转换习惯.

  二、相似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相似性联想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到迁移思想.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和原型,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类似联想,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图形的直观性感知可以得出■ = ■ = ■,再通过对分子、分母变化的观察,学生可以逐步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但是一般会把“零除外”的条件忽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原型中展开联想,发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时,这个数必须是“零除外”,否则这一性质不能成立,这样就使我们的学生透彻地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接近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旧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类似的,这样就可以用到接近性联想. 例如,学生在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也就学会了梯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等等,通过这些联系转化,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解方程■ = ■.

  这种方程在小学课本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用这样的方程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学生一般只会列式不会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个方程的解法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一:显然,这是两个分数,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化成■,这时就会发现,x + 1 = 12,问题轻而易举地被解决.

  方法二:可以把方程式理解成(x + 1) ÷ 8 = ■,然后利用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的原理得到x + 1 = 8 × ■,问题又迎刃而解.

  方法三:这个方程还可以理解成比例的关系,可以将其形式转换成(x + 1) ∶ 8 = 3 ∶ 2,这样转换后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得出2(x + 1) = 8 × 3,于是学生也能很快地算出答案.

  四、对比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很多数学内容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与除法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本身的可逆结构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在给学生的对比性联想打基础. 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掌握了(a + b) × c = a × b + a × c时,首先让学生练习:

  (5 + 3) × 4 = × + × ;

  9 × (4 + 6) = × + 9 × .

  接着还可让学生填下面的方框:

  5 × 4 + 3 × 4 = (5 + 3) × □;

  5 × 4 + 3 × 4 = □ × (□ + □):

  或者设计趣味练习:

  △ × (□ + ○)= × + × ;

  △ × □ + △ × ○=( + ) × .

  五、结 语

  总而言之,联想就是发散性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可以增强记忆,提高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同时,转换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参考文献】

  [1]王会新. “想象”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J]. 才智, 2011(09).

  [2]李娟. 借给学生一双数学想象的翅膀[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8).

  [3]张健. 发挥联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 1986(10).

  [4]宋保龙. 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7).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346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