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言文化 >

浅谈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2)

时间: 王芳1 分享

三、语用意义与跨文化意识
由于语用失误是导致使用英语的中国人跨文化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译者应对语用意义予以高度重视。如中文中的“芙蓉”既可指“木芙蓉”,亦可指“水芙蓉”(《应用汉语词典》,2000:374),但是只可在指示意义、认知意义、概念意义上相提并论,因为仅译成英语中的"lotus”后,便出现了交际故障。"lotus”仅指“水芙蓉”,不包括cotton rose木芙蓉)。前者即“荷花”,属睡莲科,莲属,后者属锦葵科,木模属。两者的学名分别为Helumbonucifera和Hibiscus mutabilis(余树勋、吴应样,1995:159/336),英语中尚未有“ wood lotus”和“water lotus”这样的表达法。可见中英文理解上都存在语用语言失误。比如,毛泽东诗句“芙蓉国里尽朝魂晖”中的“芙蓉”应为“木芙蓉”(《唐诗鉴赏辞典》,1983:1381)。然而,的确有将其译成"lotus”水芙蓉的(黄龙,1993:96)。
四、诗词、楹联翻译与跨文化意识
导游词中常引用各种类型的古诗词,所以翻译古诗词是导游翻译的又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导游词中所引用的诗词,主要是供导游员在给旅游者介绍景点时用的
。要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能较好地将旅游者带人特有的“译境”。译诗犹如写诗,是艺术的再创造。而古诗词用语多较精炼,且寓意深刻,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很高的跨文化翻译素质。例如,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六月”指的是夏历六月,不能直接译成“June"或者“sixth month";其次,诗开头的两字“毕竟”主要是为了借助它强调“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特定地点与时间。所以,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如下翻译较为恰当:"After all it’s the West Lake in summer hot.Displayingscenes no other seasons have got.”进而很好地将诗中寓意传达给读者。
贴于或刻写在景点楹柱上的对联也被习惯称为楹联。楹联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充分地传递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景点的讲解若与楹联的译介相结合不仅会宣扬中国文化,使两者相得益彰,还会使导游服务平添佳趣。楹联的译介跟古诗词的翻译一样,也是导游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之难点。有人把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它又不同于诗,它较诗更精练,句式更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楹联的成功译介取决于对文化内涵的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顺畅通达的文字及背景故事的结合。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五、文化信息处理与跨文化意识
导游翻译属信息文本翻译,所以翻译时“要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罗新璋,1984)。当然,我们还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不少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都应尽可能通过翻译传递给海外旅游者。在此方面,导游翻译要比其他翻译形式更具灵活性和可行性。例如,作为中国常见的植物,“雨后春笋”被汉文化的大众普遍理解为“欣欣向荣、大片出现”的象征,而英国环境中缺乏“竹笋”这一实物,因此如果照实翻译成 babmoo shoots after springrain,难以让外国游客产生同等感受。所以可以翻译成mushroom after spring rain“雨后蘑菇”),因为“雨后蘑菇”是国外常见的现象,能够使他们领会到源语的含义。
此外,导游翻译还应经常琢磨如何创造新词,提供更多有趣的背景故事。如在介绍“女儿红”( Daughter’ swine).“状元红”(Scholar’s wine)时除了概括性的介绍其为绍兴酒外,还可以介绍两个名字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故事。在参观苏州寒山寺时,可以介绍其名字的来历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也逐渐被打破,而旅游资料翻译恰好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为存在文化差异问题,因此为了既忠实原文,又增加外国游客兴趣,就需要译者合理地运用跨文化意识进行有效翻译,从而弥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1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