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论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言文化 >

英语写作的礼貌原则的浅议(2)

时间: 曹瑞青1 分享

三、在英语写作中学习“礼貌原则”应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习礼貌原则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礼貌有明显的民族性。因此,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文化的历史、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才能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内容采用得体的礼貌交际手段。例如,在给美国籍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中有“买东西”一课。教师讲完描述衬衫的颜色、质量、大小、长短后,让学生练习。要求是:“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在购物中心买东西,你的朋友正在选衬衫,请你给她提个建议买什么样的衬衫”。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个美国学生就说:“不用做这个练习,不实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向朋友提建议买这个,不买那个,买什么样的衬衫完全是她个人的私事儿,我们不会干涉。”这里就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文化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的文化中也许就会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中国人帮朋友买东西,提建议完全是人之常情,也习惯选择“建议”的言语行为。但在西方他不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认为侵犯了他个人的自主权利。再比如对“恭维”和“间接恭维”的理解。聚会上我们会常听见类似的话:“Your hair style is lovely”,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可能会回答:“Thank you”。再问“Did you do itin Park Mall?”答“Yes”。这个对话说明我们是理解本族语“间接恭维”的言语行为的。所以会回答Thank you。但我们也许不知道这种恭维也是表示愿意交谈的一种社交方式。而最后的简单回答yes,会使对方以为这个中国学生不愿意继续交谈。所以文化因素是影响语用理解的最复杂的因素,学习礼貌原则必须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相结合。
四、在英语写作中遵守“礼貌原则”,避免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对目的语的语法、语意功能的理解不当或表达不得体所导致的失误。这种失误不是语法错误,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适合与得体的问题,是指由于说话方式不妥,不符合表达习惯或不合事宜而导致的交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恭维”为例,美国人的恭维语言形式就与中国的不同。好像用什么字眼都不过分。中国人有时就接受不了,甚至觉得虚伪。其实他们所使用的tremendous,terrific,fantastic等词,并不是评定你就是如此的“超越”。而只是鼓励你继续努力。在语言交际中,由于对社交礼貌方面的具体语言形式所体现的语用内涵缺乏了解。或由于言语不当、语境不适等就有可能出现语用失误,引起相互间的误解,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邬颍祺、陈国华在“中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语言能力:调查与分析”中对80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日常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被试者懂得随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关系远近的不同,选择请求行为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不同语言形式在何种场景下使用才得体、恰当却十分模糊。既不清楚不同语言形式所具有的语用内涵,有时还混淆同义结构使用的不同场合。如,很多大学生不了解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could/would用于表示非婉、客气的请求,用于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如果被请求者是好朋友,这里用could/would就显得非常见外,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有特别含义在里面。如讽刺或怨恨等。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个重要语用原则。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是指在交流中不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导致语言形式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本民族的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它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英汉词语等同起来。如用汉语道歉时。我们常说“没关系”,“没什么”,所以It doesn’t matter,或It’s nothing,很合适。但在美国年轻人中,一般而言,对别人的道歉表示真心接受时常用That’sall right,That’s okay,或Don’t worry about it,而不用It doesn’t matter,再比如回答Thanks a lot,时,受母语的影响,我们也常会错误地使用Never mind表达没关系,不用谢。但Never mind在英语中是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一方不介意的场合。所以语用一语言知识的欠缺也会导致交际不能成功地进行。而“语用能力不随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因此在写作中应依据语用层次高于结构层次,交流能力高于语言能力的原则,有意识地加强“礼貌原则”的学习,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1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