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

时间: 斯娃805 分享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取向是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供大家参考。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在很多的学生看来,思政课太过于理论、枯燥、乏味,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纯粹是“说教课”,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也不屑于上思政课,认为思政课讲的都是“高、大、上”的道理。而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社会主流思想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我国的学生的心理以及传统的主流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说为思政课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视角,它提倡要充分肯定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认为教育中应该要注意挖掘个体的潜在正力量以及固有的美德,利用个体本身具有的天赋和优势特点,不断激发个体内在固有品质,这对思政课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整体现状

  思政课在我国国内的教学体系中,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思政课教学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根据相关的调查,很多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时间要比其它学科老师产生倦怠感来得快,一般学科的教学老师从事至少五六年以后才会有轻微的职业倦怠感,但是思政课的教学老师三到四年的时间就会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这种倦怠感主要表现在:消极情绪较多,缺乏上课的激情以及探索新教学方法的动力,上课较为应付,很多老师常常是照本宣科,对职业的认同感比较低,不要求有多大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求把课讲完,导致长期以来,教学的方法都不会革新,教师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学生也很容易受此影响,产生消极学习的情绪,很多学生甚至将思政课当成“自习课”,老师讲老师的,自己看自己的。

  (二)学生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学习心理

  习得性无助主要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就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生也曾经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想要努力认可教师教学的方法、课本的内容等,但是长期的坚持,却仍然无法获得教师以及家长的肯定,久而久之就会消极对待这门课程。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因素、教学环境、周围同伴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心理,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最为明显。

  (三)思政课课程教学不受重视

  在我国国内,智育被摆在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德育一直被放在辅助性教育的地位,学校一般更注重的对学生智育的提高,而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笔者针对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发展,认为其地位高的学生和教师所占的比例不到10%,而认为其地位一般所占的比例则占到32%,认为其没什么地位的所占的比例超过58%,这表明思政课在我国国内的教学体系中处于“冷门”课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是对其现状的反映。

  (四)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在不断的推进素质教育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却仍然存在。在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动力的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对思政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不到2%,认为没感觉的所占的比例为5%,认为自己有一点兴趣的所占的比例为22.3%,而认为“一般”的所占的比例则超过70%,也就是说并不是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认为“思政课”对自己有帮助的所占的比例大约为25%,认为教师讲课没意思所占的比例超过60%,在学习动力方面,普遍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都是被迫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三、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探究

  笔者认为要将其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尝试的策略主要有:

  (一)贯彻积极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理念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意识对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积极的理念和消极的理念对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消极的教学理念带来的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积极的教学理念可能带来的是“学生爱学、教师爱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积极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向学生传递正面的“教学能量。”积极的教学理念包括积极的教学观、积极的学生观、积极的教育观。积极心理学认为,看待问题应该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里不可能没件事都如人意,同时也不存在完美的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的时候,人的态度越消极,就会越被动,事情就会朝着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正好相反,教学也一样。思政课本身是没有有趣无趣、有用无用的属性的,其趣味和作用关键在于“人的态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要努力肯定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注意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学,寻找教学的动力,改变教学的方法,变“无趣”的教学为“有趣”的教学,同时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因素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在逆境中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让学生更加健康的学习成长。

  (二)注意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虽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用积极的态度来转变教学的方式、变革教学的手段以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该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有“听”的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情感上的互动,使得学生上课很容易出现疲乏的状态,消极的情绪容易占主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有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视频等,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得思政课充满趣味性,可以广泛应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课堂教学法等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各种讨论提升对思政课教学情感认可,树立积极的学习观。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内在美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方式,积极心理学在其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着重在于探究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积极心理学结课论文相关文章

1.mooc积极心理学论文2篇

2.积极心理学论文

3.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4.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结课论文

5.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

6.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论文

996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