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健康知识 > 其它健康常识 > 输液的危害常识有什么

输液的危害常识有什么

时间: 晓琼996 分享

输液的危害常识有什么

  药物较输液通过人体自身的循环过滤,能将药物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特别是对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和系统有保护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输液的危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输液的危害

  危害一:导致输液不良反应,发烧最常见

  静脉滴注的输液反应包括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等)而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停止输液数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烧达40℃~41℃,并有恶心、呕吐、头痛、脉搏加快等症状。

  如果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快速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还会因循环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剌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输液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也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空气栓塞是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发症。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病人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如空气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空气气量多可引起严重缺氧,导致立即死亡。

  危害二:过敏反应危及生命

  输液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过敏反应主要是过敏原刺激人体肥大细胞产生抗体(IgE),这种抗体如果长时间没有过敏原的再次刺激会被人体免疫细胞清除,当致敏的IgE再次结合过敏原,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等慢反应物质,导致皮肤瘙痒、组织液渗出等血管病变。此时机体需要清除这些有害物质,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来吞噬清除异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种情况判断是否输液

  1、根据病情的需要,急症、重症该输液就输液。比如说发烧,体温超过39℃甚至40℃,就应该选择输液,因腹泻、呕吐、出血等严重脱水 或休克的患者,需要通过输液达到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等目的。

  2、根据药物性质,有些药不能肌内注射,所以只能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有些会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必须 中心静脉给药;比如脂肪乳等“营养药”,因为给药量很大,不可能通过肌内注射实现,补液也是如此;还有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C,刺激性也 较大,会腐蚀肌肉,一般会采用静脉注射。

  3、根据患者的病情,比如对于昏迷的病人,无法口服药品,因此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进行静脉输液时,很多人存在不正确的做法。有些人着急,就自己将偷偷速度调快一些,还有人饿着肚子输液,这其实都有一定风险。中医提 醒,输液时最好不要空腹。

  输液时,护士会根据情况,定好输液的速度,患者不可自行调节。第一这和液体性质有关。例如甘露醇需快速滴入,才能起到脱水作用;氯 化钾则需缓慢滴入,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如过快,可引起心跳过慢,甚至心脏停搏。第二还受年龄影响。老年患者输液速度过快易诱发心力 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输液时最好不要空腹。因为药物进入静脉血管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胃肠毛细血管,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液分泌增多,若无食 物中和,会引起泛酸、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就餐后输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症状。

  输完后,患者可用另一只手的大鱼际轻压针眼处3—5分钟,不要揉,以防针眼处皮下淤血。凝血功能较差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可适当延 长按压时间至10分钟。半个小时之内不要用热水洗手,不在同侧测血压和手提重物。

  知道了输液时最好不要空腹,如果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之后可用热毛巾湿敷。

  输液的不良反应

  心肺负荷过重

  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3 000 ml),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

  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空气栓塞

  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

  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甚至立即死亡。

猜你感兴趣:

1.经常输液的危害知识

2.输液的危害有什么

3.孩子输液的危害

4.感染性休克有什么危害

5.健康饮食小常识

316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