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体育运动 > 武术 > 摔跤 >

什么是中国式摔跤

时间: 彦刚1197 分享

摔跤的分类有很多,今天学习啦小编就给您介绍一下中国式摔跤,欢迎阅读。

 什么是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起源于徒手武术中的一门专门技术。它是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后来它和踢、打、拿分开了,集武术各个门派择取的精华徒手动作,自成一门。但现在和拳术仍有联系,只是各自发展了

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战果时期“以为戏乐,用相胯示”秦汉称“角抵”,晋代又称相搏、手搏、相扑。三国时期魏主曹操将摔跤引入兵营,作为练兵的科目,唐代敬宗、庄宗、文宗都喜欢摔跤,致使摔跤猛发展到轻盈、敏捷相当的水平。公元960年宋代,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浒传》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燕青打擂争跤王,已将“摔”的技艺描述的淋漓尽致。书中所述动作就是现在中国式的散手跤,穿裆掼。书中所记“太原相扑擎天柱任原教师爷教着二三百个上足徒弟,二三十个相扑(摔跤)高手”。“当日燕青与宋江禀到:小乙自幼跟着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好歹上台攧一跤,输了,攧死用无怨心。倘或赢时,也与哥哥增些光彩。”

所说宋代已将摔跤技艺升华及推向普及阶段。南宋岳飞据守雁门关抗金御敌,全军上下以跤健魄。至今遗有“雁门跤风”四字,也就是在这个朝代年间开始、摔跤竞技已形成,单独分门立派奠基者,笔者认为,按史书所记应推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卢俊义(卢员外)为跤祖。

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朝已为朝廷所垄断并职业化。清代皇室从大漠草原步来,偏爱摔跤竞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武术大内高手精英,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铸成、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所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善扑营”的武士跤技高手称谓“布库”,摔跤技术定义形成并为鼎盛时期。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召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摔跤技术都是从京、津、保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篮。华北为强,其摔技精湛又分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一)、北平跤:天子脚下也称王,是承继清代“善扑营”的遗风形成,王者风范,技术动作大、出场架势小(跤架)形似狸猫夜巡。白猿欲窜,多用俗称“黄瓜架”,它即以力降十会,似苍鹰扑兔刚猛,又一巧破千斤,兔滚鹰翻,轻盈迅捷。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北平摔跤正是风行一时,北京跤名闻全国,当时北京天桥最强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宝三(宝善林),还有杨春恒等人。沈三练的是民间俗称“细胳膊跤”――武术加跤,神鬼难逃,即快跤:一巧破千斤,现术语称“散手跤”。宝三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以功力压快,刚中强,以力降十会,即现拿着摔的揸把(手)跤。沈三即现在电视剧中的主角甄三原形,沈三比宝三更胜一筹,北京天桥双杰美名至今流传。

(二)、保定跤:也称保定府快跤、散手跤。它重视快速技术,是大架式出场(跤架)。保定跤上盘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盘腿倒,上下配合,天衣无缝,打闪认针,妙计连珠,以快打快,刚中有柔,猛中含智,绵里藏针,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揸相合,潜移默化,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这派摔跤高手近代有平敬一、张风岩、白俊峰、满老明、吴四等人。继后,名家大师有常东升、常东如、常东坡、常东起四兄弟和闫益善、马文奎等英雄前辈齐名。其中首推常东升,其摔技、解数浑身、动作潇洒、飘逸,获“花蝴蝶”之美称,常将对手制于无形之中败北。曾于台湾任军警界高级总教官先后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中国式摔跤馆”。

现代摔跤名将有王彦会,河北摔、跆、拳中心主任;张建忠、沈金刚、郭建生,河北柔道队主教练;周甫、杨建国、王胜利、安长青等“五虎上将”。

(三)、天津跤:它是北平跤和保定跤中间型的跤,动作非常的粗野、刚猛、自然。将灵巧、速度。力量溶为一体。近代摔跤名师有李瑞东、卜恩富、天津卫四大张(即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张连生)。那时天津好手很少与外地名手交锋,名声不如京、保二地那样显赫。天津跤手名扬异地,还得感谢北京跤友,让我们回到公元1940年那个北平的夏天,那年天津张连生只身一人到北平天桥、下跤场。多次摔败当地诸侯名将,顿时威名远扬,群雄高呼,接着雄关大开,又走进了津卫大侠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前去助阵,以武会友,英雄相惜,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北京跤坛名手特意在馅饼周饭馆设宴请了四大张,英侠把盏相聚,星辉互映。北平跤坛从此留下了四大张的美名,四大张之名也就传开了京津保跤坛。

五十年代初,祖国百业待兴。中国式摔跤这一国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元帅批示,在全民健身群众活动的基础上全国各省相继建立了职业专业队,系统的弘扬升华了这一国粹。河北在天津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业队,张鸿玉老先生任首席,河北队执鞭教练。张鸿玉老先生1925年,先拜六合门李洪斌先生门下,学习武术及擒拿正骨,后拜天津南市清和街牛肉铺掌柜王昆山老师学习摔跤,王昆山的老师即是清朝“善扑营”的“布库”小鬼崔与大老冯(冯得禄)。小鬼崔有几手绝招,即看家的绊子、与对手一照面即可将对手摔晕过去。大老冯跤法细腻,诡诈,常在对方没来及反映就将对方置于穷途。张鸿玉老先生与跤坛泰斗张魁元、张鹤年、张连生在天津培养出不少各民族全国冠军和运动健将,如崔福海,张冒清,杨海生,僧格,丹巴,金木岩,其才德等。本省及外省名将都将受教于他们。为我国体育摔跤事业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深深的感谢怀念他们。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由全国摔跤冠军的摇篮、人才济济的天津代表河北组队,后来形成闻名全国的快、准、狠多边风格的天津跤,列队阵容战将有三军统帅,宝刀未老的大老九张魁元老前辈、衣不沾尘的杨子明、神鬼难拿的王恩信、跤坛天贼孟广彬、铁别子贾福才、威猛只将高福桐、闪电侠客蒋学刃等人。我国首批运动健将河北摔跤对占据三名:张魁元、杨子明、孟广彬,其中以杨子明最为突出,技术绻绵,在1956年全国摔跤赛中以十战全胜的成绩夺取全国冠军,在一次全国大赛中锁骨骨折的情况下,仍继续比赛,并赢得了胜利。将中国式摔跤的“快”字诀发挥升华到极至,直上九天,摘星揽月,漫游跤界星河。至今在世界中国式摔跤跤坛上留下他们可歌的一篇。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已经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资格,然而有一件事情无不刺痛国人的心。那就是偌大的奥运会舞台上没有一项是中国民族的运动项目。正直让世人尊崇,富有神秘东方色彩的中国功夫,而在这门类繁多的各项中国功夫当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国技,那就是——“中国式”摔跤。

“中国式”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国粹,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汉朝就存在,当时的学名叫“步亏”,也叫“角力”。自古就有远踢近打,贴身摔的说法。摔跤不仅能培养人的力量、速度、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拼搏精神。

摔跤运动古已有之。古代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掼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水浒传》描写的宋代燕青就是擅长“沾衣十八跌”的摔跤高手。元明清时期,融合了蒙古族、满族摔跤技法的中国式摔跤日渐发展成熟。在清末,出现了高手云集、各具特色的四大“跤城”:北京、天津、保定和济南。

中国式摔跤讲究上、中、下三盘合拢,先要练熟基本功。上盘:支、横、盖、涮;中盘:崴、拽、走、胯、入;下盘:抽、踢、盘、跪、过。中国式摔跤与传统武术不同,武术注重套路的练习,而摔跤则没有套路可言,全凭现场根据形势随机应变,使出各种“绊子”。而这“绊子”可是不计其数的,实际上没有人能精通所有的“绊子”,而是要练就一两下绝活儿。不过还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绊子”,为的是有所了解,以便实战中知道如何解除。

摔跤不是单纯有力气就行的,而是力量与技巧的统一,“一巧破千斤,一力降十会”就说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力量跤永远不延年,延年的是功夫跤,所以摔跤也要讲究技巧,它是个斗智斗勇的项目,要摔得寸、巧、脆、漂亮。

“大绊三千六,小绊赛牛毛”,摔跤高手技术全面,每个人都有绝活,因此双方对摔,考验的是技术,而不是力量。天津过去讲究“快跤”,两人见面用手互相一晃对方,瞅准机会,一近身就出招下绊,吃招的一方瞬间倒地。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在摔跤中,手是门户,起着攻前的准备和防守的作用,如抓、握、推、撕、抹、撑....无不用手,可谓“跤撂一把手”。然而,在摔跤动作中多以腿使绊子,以腿作为攻击手段,如勾、挑、撩、撮、爬....无不用腿,手法进逼快速,运用灵活,而腿则力量大,攻击性强。摔跤技术原本是手、脚配合,全身协调用力的技巧。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上下——手脚的配合练习,而不应将动作的系列人为的分割开来。

“三年把式不如当年跤”摔跤除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着很强的竞技性和实用性,由于没有套路,所以检测的唯一办法就是实战。摔跤是中国武术中实战性很强的技术,原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王子平亦高度评价摔跤,将之比喻为「风绞雪」,形容它像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再加上卷起阵阵夹带冰雹的雪浪,迎面劈来,以示其凶猛险恶。

397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