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四纲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沾粘连随”本应该是“沾连粘随”。对这四个字,太极拳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推手“四纲”。对于太极拳的推手四纲,我想很多人并不了解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推手四纲。欢迎阅读!

  太极拳推手四纲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这首《打手歌》是每一个练习太极拳的人都熟悉的。这一期“名家讲堂”我们请名家老师讲解讲解太极拳的“沾连粘随”。太极拳为什么讲究“沾连粘随”?“沾连粘随”概念的提出,在武术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沾连粘随”究竟是体现在套路练习中,还是体现在推手练习中?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沾连粘随”?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最关心的。

  吴文翰:太极拳推手“四纲”

  “沾粘连随”本应该是“沾连粘随”。对这四个字,太极拳是非常重视的,被称为推手“四纲”。

  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打手歌》中。《打手歌》是1881年出现在李亦畬手抄的“老三本”中的一篇。这首《打手歌》首句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打手(就是现在的“推手”)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掤捋挤按”组成的。李亦畬那个时代,打手(推手)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形式,没有大捋推手,都是四正推手。四正推手的内容就是掤捋挤按。实际上,掤捋挤按中也包含着采挒肘靠。另一个是学习态度一定要认真,不能两个手随便画圈子,一定要认真体会研习,体悟太极拳八法的变化。由于武派太极拳是活步推手,不像后来的杨式太极拳是定步推手,所以,《打手歌》的第二句就是“上下相随人难侵”。实际就是要练到周身一家、上下协调的程度。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就是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了——“牵动四两拨千斤”。在这里重要的是“牵动”,就是对对方的来力,一定要有一个牵引,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四两拨千斤”是个比喻形容,意思是用小力胜大力。其关键的要点是受力的点一定要滚动,要空、松,这样才能引化对方来力,做到小力胜大力。所以,“牵动”是四两拨千斤的前提。“引进落空合即出”讲的是太极拳技击的程序,要先引进,让对方落空,然后“合即出”,这是推手中引化拿发的一个程序。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合”字。怎么叫“合”?就是在推手过程当中,我的身形、劲力都要和对方如影相随,才能知道对方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才能把对方发出去。“合”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一句是“沾连粘随不丢顶”,这是对上边五句话的一个总结,它着重讲的是推手的技术方法和技术原则要领——就是“粘连粘随,不丢不顶”。

  对“沾连粘随”这四个字,各家的解释是有差别的。我是这样认识的。

  “沾”,讲的是太极拳的接手要轻,要准。太极拳打手时,首先就是要接手,接手一是要准,二是要轻,不要重。轻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诗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可以用来形容打手时的“沾”,就是轻轻地像细雨沾衣一样沾住就行了。为什么要轻呢?因为轻则灵。推手练习的是“听劲”的功夫,如果你放松,动作轻,感觉就灵敏;如果重,感觉就相对迟钝。所以,“沾”一定要轻,要灵,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

  “连”,讲的是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互相缠绕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不要与对方脱离。不仅动作要“连”,在意念上也要“意在人先”,预先感知对方的动作意图。这主要是练习顺随的功夫,要求双方的手臂相吸相连,不要脱离开。

  “粘”,是在“沾连”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它和“沾连”不同,是要制住对方。在推手时,一定要缠住对方,“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三节——身体的三节是头、躯干、下肢;手臂的三节是手、肘、肩;下肢的三节是脚、膝、髋。推手主要是控制手臂的三节,要捋根节,堵中节,塌梢节。就是捋要从对方的根节上捋下来,把中节堵住,用塌劲控制手腕。总之,只有在推手中控制对方的三节,才能“粘”以制敌。也就是说,推手时,并不是仅仅和对方相随相连就可以了,还要把对方往不顺随的地方引导,造成对方的背势;如果是活步推手,还要控制住对方身体、下肢的三节,也就是要“粘”住对方,造成对方不能走化的局面。这样才能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所以王宗岳说:“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时,胳臂不能僵硬,应该像皮条一样柔软。

  最后是“随”,就是随人所动。但是,“随”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和对方相合。不仅要在动作上相合,而且要在神意上和对方相合。只有做到了“合”,才能练习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这样才能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连”和“随”是不一样的,“随”要求你做到“合”,只有“合”,才能因敌变化而变化,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

  这四个字,虽然很简单,但是它包含了太极拳的推手形式,包括了推手的技术,包括了推手学习的过程,包括了推手时的态度。

  练习“沾连粘随”时,要注意四个毛病,即丢扁顶抗。

  顶,就是顶牛,不知道走化,这是我们在推手中常见的现象。走化应该是从腰上走化,走化不了,就会顶牛。

  扁,就是对方推你,你不走化地退让,身法就偏了。

  丢,就是不能连随,跟不上对方,脱离对方。

  抗,就是用力和对方对抗。

  “顶”和“抗”都属于王宗岳说的“无过不及”中的“过”。用力过度,就容易让对方利用,造成自己的被动。“丢”和“扁”是“不及”。这时身法不正确,不能走化,不能探听对方的虚实,很容易让对方乘虚而入,被发放出去。所以,只有避免了“丢扁顶抗”这四病,你才能练好“沾连粘随”的功夫。

  “沾连粘随”是推手的基本功,散手训练也离不开“沾连粘随”。要进一步学习太极拳,还要研究武禹襄提出的“敷盖对吞”四字秘诀,以及李亦畬提出的“擎引松放”撒放秘诀、郝月如老师总结的“引化拿发”四字要诀。但是,以上这些,都离不开武禹襄提出的“起承转合”。做到了“起承转合”,就能达到一线贯穿。

  “沾连粘随”虽然主要讲的是打手(推手)的原则和练习方法,但是在套路练习中,也要讲究“沾连粘随”。套路练习的目的就是掌握太极拳的规律,懂得太极拳的规矩。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通过套路练习,使自己处处合规矩,处处守规矩,还要能够脱离规矩,最后达到脱规矩而又合规矩。只有在套路练习中达到身法正确,处处合规矩,你才能练习推手。推手是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功夫是通过练习拳架套路积累起来的,拳架的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太极拳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所以,打拳时,一定要心里有拳,明白八法。以前,很多太极拳老前辈平时并不经常和人推手,但是,他的推手功夫却相当好,这就是从练习拳架中积累出来的功夫。因此,我们练习拳架必须达到四个方面:一是明白拳式的名字,二是知道拳式练习的方法,三是明白拳式的用法,四是明白拳式的变化。只有达到这四点,才是真正学会了套路。

  赵幼斌:何为“沾连粘随”?

  “沾粘连随”也写作“粘连黏随”,是太极拳最基本的技术劲法和基础功夫,不仅在推手中得以充分的训练和运用,在套路练习中,“沾粘连随”的意念和劲感也无时无处不在指导着自身内在和外在的运动状态。

  “沾粘连随”在技术上最主要的作用是在胶着(推手)状态中能随时随地摸住对方的底,又随时随地协调自身变化适应的姿态,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掌握主动、见机而为、牵动四两、以巧制胜的目的。在散手较技中,感应对方变化,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腾挪闪展、避实就虚、见隙而入、化打结合、节约体能而克敌制胜的战技方法,就是“沾粘连随”技术理念的体现。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武术拳种都具有这种技术内核,这是由武术技能的本质所决定,只是太极拳将“沾粘连随”提升到一个武学的理论高度,突显了“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的一个运动原则,强化了太极拳“沾粘连随”的运用功能,因而形成了太极拳独到的运动特点、特色,从而别于其他武术拳种而独树一枝。

  “沾粘连随”四字具体作用和劲感是什么?拳论上有个解释:“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其基本含义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沾”有收提之意,将来劲引拔,使对方重心浮动,失其平衡;“粘”有听拿之意,既不发劲,也不脱离,使对方走也不得劲,抗也不得劲;“连”,舍己从人,可于退化中牵动其根而仆;“随”,彼走我进,可于前进中不等对方势顺逼其出局。此为知觉运动,须细心体察,经久磨练。

  与“沾粘连随”相反的是“顶匾丢抗”弊病。“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若是这样,我处处被动,为人所制。因此这正、反四字,对推手、对懂劲、对松柔、对健身、对练好拳架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要做到“沾粘连随”懂劲的感觉,必须先存“舍己从人”的心态,在心理上做到松、空、容的虚净状态;在肢体上,筋、骨、皮、肉、毛(汗毛)做到最大限度的松弛,能松透则能机灵、能沉重、能沾粘连随。无论是推手、练拳架,均需如此。“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描述了这种运动状态的技术方法。这里的“不丢顶”,可理解为是对“粘连黏随”进一步说明:注意不要丢了手、不要顶了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否还可理解为:在这种运动状态和技术方法运用中,还要始终留意“顶头悬”和“不离腰顶”之要法呢?值得我们推敲。

  崔仲三:如何做到“沾连粘随”?

  “沾连粘随”是太极拳特殊的一种技击技术,是推手训练的基本原则。简单的讲,太极推手就是双方在双手接触的基础上,在以沾连粘随为动作规范要领的原则下,进行的一种你来我往、连续不断地对抗的运动状态。这种对抗是以不伤害对方身体,破坏对方重心为目的。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和技法来维持。“沾连粘随”就是太极推手技术、技巧的具体要领。

  “沾连”是技术,是双方进行太极推手的必要形式,是太极拳对练的技术规范。“沾连”就是双方上肢相互接触(太极推手称之为沾粘着),遵循不丢、不顶、不抗的原则,通过接触的肌肤来感知对方劲力大小、速度变化、角度实施,以及所使用的太极拳技术方法。

  “粘随”是技巧,是在“沾”的基础上,双方太极拳技艺的具体运用。“沾连”和“粘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要想在推手过程中保持“沾连粘随”的运动状态,就要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套路过程中,要达到“连绵不断”的境界。“连绵”是意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用意”。练习太极拳要从始至终保持这种意识,是一种连续的、和缓的、无限延长的意识。“不断”是指动作与动作间的衔接处,没有停顿和断续的痕迹,式式贯串,一气呵成。太极拳要始终在“松沉”的基础上,非常柔和地、缓慢地、不用拙力地表现出贯穿始终,“运劲如抽丝”的劲力感觉。太极拳不仅仅是会练,更重要的是要会“品”,如同品茶一样,要有滋有味。在套路动作的变化之中,要能体现出“听劲”、“沉劲”、“粘劲”,要表现出拳势间衔接、转换、折叠、往复、连贯不断的变化轨迹。只有内练意气的连绵不断,才能保证劲力的无断续、动作的不停顿。当然动作外形相互间的式式相连,也有助于诱导气血畅通周身。以上这些就是自我感知,也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的练习意境,如同平常所讲“有味,有东西,有感觉”。在这种自我感知的基础上,逐渐明了内心的变化、腰身的转换、手法的运用、虚实的变化、劲力的体现,才达到拳术上身效果。这是基础,也是根本。有了这种连绵不断的感觉,在太极推手的实际运用中,再遵循“沾连粘随”的原则,把练拳时的“自我感知”实际运用到“己彼之间”的感知中,达到理解太极推手技法的实施。所以讲拳术是基础,是根本。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拳术的练习,体会其中的感觉,才能在推手中体会“沾连粘随”的要领。

看了“太极拳推手四纲”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推手练功夫

2.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3.太极拳推手要领

4.太极拳推手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5.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80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