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时间: 方婷698 分享

  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只有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重心的概念。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各部位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物体的重心。一个物体若重心偏离了支撑它的底盘就会倾倒。

  陀螺在旋转时产生转动惯量,不断变化方向的离心力形成对称产生动平衡。此时,由于它的重心垂线与中心线重合,陀螺仅以中心轴端接触地面,就能保持稳定转动。

  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它的体积和比重计算出来的,如果是同一质量并对称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就在物体内的中心点。以台球为例,它的重心在球心,当杆子击到球面中心点时,其作用力贯到球的重心,台球就顺着这两点的延长线滚出。如果杆子击到球的侧面,它就会偏转。同理,人站立时,重心点在小腹的中部。但是,由于人体在运动中的形状是变化的,所以重心也会随之变化。

  2.太极运动中的动平衡

  经过长期基本功、站桩和太极拳的训练,身体能做到以下各要领:虚领顶劲、收颔、竖项、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气沉丹田……使得身体对拉拔长。此时,身形配合裹臀、屈膝、圆裆、双脚趾抓地,使两腿成为具有弹性的“悬臂梁”托住上身。以此身架支撑,两侧相对称的沉肩、坠肘,可类似天平方式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立身中正。太极拳以腰为主宰,带动全身螺旋转动,将松开的身体节节依次徐徐卷拢成一个松、整、圆、活的整体。由于人是双脚着地的,身体扭转到一定幅度就会被自锁,而太极拳通过“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可以达到运转自如。其具体过程为:当腰向左转时,依次带动胯、左腿逆时针转动至左脚,通过全身各关节的曲率及虚实变化,左脚底在对地面碾转中不断改变着力点,使左脚起到一个轴端作用,让身体经左侧过渡旋回,身向左转,其作用力促使胯及右腿反向顺时针转动,使重心沿“∽”路线逐渐向右移动。当重心移到右侧时,腰向右转,再经右脚,使身右转推动重心沿着反“∽”轨迹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动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来回的运行路线连成一个“∞”形。太极阴阳图表达了这样的含意:太极运动中,身体的重心在两脚之间移动,这个运动的范围以一个圆圈表示,它就是支撑身体的底盘;身体重心在这个圆内的运行轨迹∽,将圆画分为正反对称的两条阴阳鱼,表示重心移动时身体两侧的虚实是逐渐相互转化的。两个鱼眼表示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不全然占煞;虚,并非全然无力。太极图间接表明,身体不允许出现“双重”,否则就会转动不灵。

  太极运动中,根据实际需要,身体重心运行的轨迹“∞”可大可小,可任意变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盘。否则,身体就会倾斜,会出现失稳现象。

  由于太极拳以螺旋方式将身体各个松开的部位依次缠绕,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如果身体重心与双脚之间的中心线出现偏心距,身体就会扭斜,但是通过腰转动将劲传导至胯,经双腿产生反向对撑转动,使螺旋身体的两侧在互推互挽运行中,配合松开的各关节,可随时把身体调整得中正、稳定。太极内劲在如此运动中,经身体各部节节贯穿,促使身体重心沿着“∞”字路线循环,劲与形内外相合连绵不断运行,形成了太极运动的动平衡。这正是太极拳能够“抱撑八面”、进退自如的缘由。可见,运行中,全身螺旋转动与往复折叠是交织在一起的。打拳时,臂掌随身缠转而动,往往当腰身已转向前,其传导之劲使臂腕、掌指还在依序向后逶迤蜿蜒。太极拳这种运行方式,展现了它绝妙的神韵,在内劲环绕全身各部运行中,使身体处处无端亦可处处为端,全在意、劲。太极拳柔绵如无骨,一动处处都是手,表示身体每一处随意念一闪,即可成为化劲和放劲端,因此,推手时常用的臂、掌、指仅是全身整体运转的一个部位,应配合周身运转而不是局部用力。这就是对手无法控制和发到我“实处”的原因。反之,一旦我用身劲化开来力即发放,对手往往猝不及防。太极拳运动还有迈步、独立等动作,虽然这些动作不是双脚着地,但拳理相通,意、气、形的协调一致、内劲的连绵运行,是身体稳定的保证。

  在此,以太极拳的“合步四正”推手为例,说明两人在给劲与化劲的运动中的动平衡。当乙“按”甲,甲用“掤捋”转化时,这个过程中两人共同画了一个S状的弧线;接着乙“挤”,甲“按”,又运行了一个反S路线。这正是“四正手”的一个回合。与此运行同时,推手双方腰腿都运行了一个小太极图形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配合身臂进行了以上的“掤、捋、挤、按”的动作。双方推手的运行路线,正好将两个人运行的小太极图形概括成一体,形成一个纵向的8字轨迹,共同合成了一个新的大太极运行路线,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这个运行轨迹是立体螺旋的,表明了两人在推手中的运行状况。

  3.呼吸与内气及内劲的关系

  腹式逆呼吸方式适用于太极推手。当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内气运向全身直至体内各处末梢;当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这样,外气与内气形成互动,身形动作随内气而动。吸时起,为蓄。呼时落,为发。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内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内劲的体现。在意识作用下,内气与肌体共同运动产生内劲,内劲经过身体的运用显示出内功,丹田元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太极运动的精髓。从意识导引内气在身体内的运行过程入手,可逐渐练成打拳时意到位气就到位,即意到、气到、劲到。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二、内劲在太极推手中的应用

  太极推手,体现着招法较量,实际内含双方劲路的比拼。动作随劲,丝丝入扣,内外相合,只有这样太极内功才能发挥得出神入化。推手时,你进我退,随屈就伸,看似随意,实际上每一动都自然而然含着太极规矩。“从人则顺,随己则滞”,运行中要时刻调整自己的重心稳定,同时使对方失衡。举例说明:彼推我胸中部,被我引向右侧,彼遂变为向左给力,仍发向我中心部位,我身体仍按太极∞运行路线运转,即可将他引向左侧。这是因为太极运行路线到了左右两侧都是向后折转形成的线路,因此无论对方如何推我中心,我都能够左右逢源,将彼劲引进落空。太极推手既要用劲,还要掌握运劲的分寸。太极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与静。推手是在此基础上,身体由松到柔至刚柔相济。

  1.太极的以柔克刚

  太极推手,控制为本,以和为贵,不主动进攻,看似墨守成规、保守无为,实际上只要对方出手,我就不即不离、随化随进、如影随形,使彼无法摆脱。

  两人搭手后,观察动向,判断意图,待彼一给力,我臂腕侧面的接触部位之劲以不脱离为度。此时,我精神专注,内气贯穿,“彼不动,我不动,我意在先;彼微动,我先动,我劲在先”,依靠接触部位感觉对方力的动向,我全身既松开又含着整架不散,毫不与彼较劲,无论对手动作多快,我身转臂随。如果彼突然迅速拿腕折臂,其擒拿必须用力,身体就会成为刚架,运转幅度必然受限;而我被拿部位仍依附于彼,柔活的身体迎合被拿的手臂转动,增大了手臂的旋转幅度,超过了对方的拧转极限,这样我就能够化解。彼拿人速度越快,产生惯性越大,劲力一旦落空身体就会倾斜;此刻我只须顺势运劲即可将彼发出,如果捎带绊别或反擒拿会更出彩。

  当对方用双手向我推来,我仅用一臂承接住,这时由于我全身具有内劲贯穿的柔整劲,能产生太极拳的掤劲,使臂膀充满弹性。我前臂掤住来力,后面各关节节节松开,可灵活自如转动,能起到缓冲及转化作用。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无论彼如何迅猛用力给到我臂上,都不会牵动我的身体。若我以右臂应对,借彼推力向右后转身,重心向左前移,退中寓进,就保证了身体在运行中的动平衡,运转中我臂掌后捋,就可将彼引向我身右侧外。

  太极拳螺旋转动的身臂应对来力,如千斤顶作用将对方在扭转中带起拔根,谓之“沾”。双方在接触部位缠转产生的摩擦力,起到“黏”的作用,使两人如同“连”成一体,“随”之而动,这样我让对方总处在失稳状态,彼欲力求挣脱就会跌倒,只得被我“软约束”。同时,利用这种“沾、黏、连、随”方式,在肢体接触中感知彼力的动向,行话称为“听力”。当练到“感应与意识融为一体化”时,太极推手功夫则阶及“神明”,此时,凭感觉随时可摸到对方的失重点,可化发自如,将各种来力顺其自然放出。具体地讲,一旦接触对方,我就能掌握对方重心的动向;彼一动手,我就能下意识做出相应的举动,如同熟练的招式不差毫厘,内劲始终贯穿其中,保证了这自然而出的动作形成的招式充满威力,依据着力部位的变化,应用自如地化、打、摔、拿……

  2.太极推手后发制人

  “快手打慢手”,这是武术常识。太极推手“后发制人”的特点,似乎与常理相悖。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太极推手还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所谓“求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太极推手通过接触部位“听力”在先,所谓“后发制人”是等对方出手、我掌握了其动向,并根据对方劲路采取相应举措,我就可以“有的放矢”,对方只是送上来的靶子。这样,在与对方周旋中,我顺其力,由自然化解到发放,当对方感觉劲到时已无法走化因而被放出。这种出奇制胜的机窍,在于太极推手由化过渡到发已融为一体,拿准了由化变发的最佳时刻。

  后发先至是太极推手的特色。出手晚,并不代表发劲的速度慢。这里要阐明的是,太极拳不是不能快,平时慢练是为了有利于养生和提高功力,当需要时可迅雷不及掩耳。内家功夫意识一闪感应就到、劲就发出。

  在常规的搏击中,双方之间是有距离的,对方出手速度再快也要用时间。太极推手以“吃等”的方式以逸待劳,一旦对方出手,我劲走在其前化解来力,得机得势时即发,一发必中。

  在遭遇袭击时,实战推手能随化随打,一招制敌。当对方用大力打来被我让空时,其身体就会失衡,这时我可趁对方发出力未及回逃之际直击要害,这样极易伤人。对手要打人必出直力,由于惯性作用其力往往直来直去,动作再快要想再发新力也要有停顿。而太极转圈是连贯运转,所以我速度比对方快,可后发先至追到击之。

  3.太极拳小力破大力的缘由

  (1)横劲破竖力

  “力碰力两不便”。太极拳以不顶不抗为原则,如果与对方较力必然出犟劲,全身运转不灵。只要对方一给力,我利用肢体螺旋转动的切向劲应对彼力的侧面,可起到横力破竖力的效果。彼出直力时横向作用力为零,我可毫不费劲将其力化开,并通过接触部位将劲渗透到能使其身体失重的部位,这样一搭手对方就感到推不到实处,一用力就会失衡,总不得劲,欲进不能,要退我则就劲吃入,我以运转的整劲黏住对方,彼一旦用力摆脱整劲必散、力出断续。“断劲分输赢”,我只要顺势将劲贯到其身上失重点上,即可将对方放出。

  (2)顺势借力

  彼用力发人,身与手臂就会紧成一体。我以臂腕承接其来臂的侧面,在接触部位顺其力方向螺旋转动,将其臂带身沿着我转动的切线方向送出,相当于一个横向齿条啮合在螺旋齿轮上随之运行,若其脚不能及时跟进必会导致身体前倾,此刻我顺势扭转身形即可将其放出,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体现。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三、太极推手的发劲

  1.发劲的掐点

  (1)发人的时刻

  只要发劲,就会产生二争力,出矢向劲,运行的内劲因对开而中断,身架就会出现瞬间的定式,这正是发人时所暴露的破绽。因此,太极推手以柔化为主,必须将对方引背,我得机得势再发,只有这样才无后顾之忧。

  (2)发人的部位及方法

  太极发劲的着力点是针对彼易跌倒的部位,此位置是在其重心的力矩点上。只有这样发力才会省劲。如果对手身体已经倾斜还极力反抗,这样不但无济于事,还会造成全身僵挺一体,此刻我只要贯劲准确,就可一蹴而就。

  太极拳“发前有一拿”,擒拿的方式和太极推手发人前的控制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推手中,若有机会能一下拿住对方梢节、固住中节、带起根节,使对方失重后再发放,这样当然畅快。但太极推手不硬去拿人,要避免产生犟力、出现对抗而造成内劲运转不灵反被人制。因此,太极推手常用的拿法要根据对手的举动随机定夺,在缠绕对方身臂形成杠杆状态时再全身配合给劲,起到擒拿作用,此时彼抵抗与否都已无济于事,被我一发必出,毫无悬念。

  2.劲的发放

  有不少习练太极拳者,数年纯功却不会发劲,往往身与手臂一开始就“一齐”加速发力,动作到位时却由于局部用力肌肉僵硬,造成内气不通,劲被“捆”在身上发不出去。这表明他还没有掌握前面所述的运劲的方法,这样进行发劲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想要一步到位而模仿外表动作,如此连续发力找劲,只能强化错误行为,这样盲目训练实为南辕北辙。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从头再来”,静下心从基本功练起,在练太极拳中体悟运劲方法,就能逐渐找到感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出真意”,内劲是“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当练到随心所欲出拳而劲就能到位时,就可以说已经掌握了太极运劲的方法。

  太极拳的爆发力源于丹田,全身的整劲在腰、胯抖转的作用下,意劲沿“太极∞方式”依序节节贯穿运行,脚碾地产生的反作用力经腿至腰到脊,再通过松开的肩将劲发向臂掌。发劲是在如此运劲的基础上,双腿在反向撑展中推动全身螺旋运行的身体瞬间加速由内向外对开,内劲在柔运到着力点时发“寸劲”变刚,这就是太极拳的柔极生刚。它如同甩皮鞭,只有抖转得整而柔,劲才能传到鞭梢,发出脆响的声音。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在运劲与发劲中身体保持中正稳定是发劲的保证。劲发出后,身体立即回复成柔整架,使发劲产生的后坐力自然弹回的臂掌具有依托。如果发劲后功架全然刚挺,劲儿就会中断;而发劲后功架立即松散,劲儿就会泄掉。所以,发劲后要求“劲断意不断”,这样既有延长劲力发放的作用,又为连接下一动作做好铺垫。

  太极推手是太极散手的必经阶段,为了贴近实战,时刻要有自我防护意识,一旦脱手对方就有可能攻击我要害部位,我要凭练就的太极内功与下意识反应进行化解。只有掌握了太极推手再进入到散手练习,才能逐渐适应复杂多变的踢、打、摔、拿。实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大道无形,中国功夫的精髓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工笔画再精细也无法替代大写意作品。社会上遭遇的实战才是真正的应用,也是对当事人的理念、心理素质和武艺的考验。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太极拳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打拳的检验和提高。只有明确原理,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出功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的机理。 太极拳推手的机理一、太极拳的内在运行方式 1.物体与人的动平衡 首先,我们必须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2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