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 短文两篇 

时间: 磊安793 分享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不求甚解

  邓拓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谈读书

  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能胜任。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辞夺句,而应该斟酌推敲,钩深致远。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要的书,因浓缩之收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可使人严谨;故不常作笔记者须有过目不忘之记忆,不常讨论者须有通权达变之天资,而不读书者则须有狡诈诡谲之伎俩,方可显其无知为卓有见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独处幽居处世判事设身处地处境危险

  B.曲解其意委曲求全曲高和寡曲径通幽

  C.强词夺理强人所难牵强附会富国强兵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 )味同嚼腊( )提练( )

  高谈扩论( )烂加非议( )逻缉( )

  不求圣解( )能言善辨( )要决( )

  3.下列外国文学名著你读过吗?请把它们与相应的作者和国籍相连。

  《红与黑》海明威俄国

  《简·爱》列夫·托尔斯泰美国

  《复活》夏洛蒂·勃朗特法国

  《老人与海》司汤达英国

  4.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甲同学认为凡课外书籍都应该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C.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不赞成。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说: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8.第①句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第②③④⑤句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分析其论证过程。

  10.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益,蜡,炼,阔,滥,辑,甚,辩,诀

  3.《红与黑》 司汤达法国;《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老人与海》 海明威美国

  4.英 培根

  5.(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下笔如有神

  (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4)善读之可以医愚

  6.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7.甲: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会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我们的学习。丙:适当地、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8.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或: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9.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第②句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人身体上的病痛可以通过运动来消除来设喻进行论证,再列举三个通过读不同的书可以医治不同的精神缺陷的例子,充分地证明了论点。第⑤句最后强调论点。10.略。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5课 短文两篇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0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