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老师,你的课堂“善变”吗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生理学原理启示我们:单一重复的刺激,对被刺激对象将产生抑制反抗。因此,课堂教学中,任何一种长久、单调的活动,必定束缚学生的智力发展,都会使学生厌烦。对优秀教师而言,只有学会不拘一格、不限一法,善于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给课堂增光添彩。

  下面看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语文教师在网上跟我倾吐了内心的苦恼。他说自己的教学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每讲授一篇课文,都是按照一成不变的路子进行,实在想不出什么“花样”来,于是,每天走上讲台都是“换汤不换药”,不要说学生感受不到丝毫的乐趣,就连他自己也完全丧失了热情,一想到这些,他就觉得当个老师实在没意思。更让他郁闷的是:一个学生竟然在语文作业本的封皮上堂而皇之地写下了一句话:“语文教学像敲钟,天天敲,一个声。”公开表达对语文课的无奈与不满……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到农村里用来拉磨的驴子,用黑布蒙上眼睛,驴子围着磨盘一圈圈地周而复始。那时候看到驴子多么可悲啊,其实,任何一成不变的事物都最令人生厌,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也同样如此吗?我们很多的课堂之所以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是因为教师墨守陈规,囿于固有的思路,不肯变化和调整,从而使教学失去了新鲜感。这怎么会不让学生厌烦呢?就像驴子一样,被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黑布蒙住了它的眼睛,蒙住了磨房以外宽阔、美丽的世界,不知道拉磨的目的和生活的目标,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件事。长久下去,不仅失去了学生的拥戴,也让自己的生命了无光彩。

  课堂求“变”中包含着智慧,体现着艺术。干巴巴的教学语言,老一套的教学组织形式,毫无新意的教学手段,连开场白、结束语、小组讨论等,学生都耳熟能详,你还没有开口,学生已经知道你要做什么了,一点神秘感都没有,自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有一句歌词在学生中很流行,叫“给我新鲜”,的确代表了学生的心声。教师亟待改头换面,面孔要生动起来,手段要“花样”起来,形式要灵活起来,内容要新颖起来,本着一种服务的思想,在“善变”中享受生命的乐趣,在“善变”中追求课堂的高效。

  有的教师总说,“我很忙”。的确,教师并不轻松。但这种“忙”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不能是照搬模仿,而应该是创造,是革新。课堂教学充满了变化性,要求我们随时“求新求变”,机械的重复劳动会使人厌倦,而推陈出新的工作不仅能唤起我们的工作热情,而且更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外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同时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灵活善变,把课教“活”了。每个新学期的开始,我们是否想过,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要尝试什么改变?我们是否想过,在教材现有的内容基础上,增添一点与现实紧密相连的鲜活的东西?我们是否想过,每一堂课的导入方式、提问手段,每一本作业的批改形式、批语内容,每一次测验的试卷样式、讲评方法,都时时求新求变?要培养创造性的学生,首先应该有创造性的教师,时时刻刻寻求着变化,不仅会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生活鲜活起来,而且,也会紧紧把学生“团结”在我们周围。

  对每个人而言,喜欢和追求新鲜事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给学生的感觉不能永远都是一张“滔滔不绝”的大嘴,一页页呆板机械的幻灯片,更不能永远都是千篇一律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枯燥乏味的练习与测试。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寻求变化,这样才能紧紧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即使我们多花点时间又何乐不为呢?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作为教师,就应该抛弃陈旧呆板的模式,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色彩和活力。千万不能满足于做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在苦熬岁月的同时,也被自己的学生所鄙弃。对教师而言,那无疑是最可悲的境地。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832886